李海梅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通過分析化工類專業人才需求的特點,提出了一系列對策方法。從企業與政府、畢業生自身、高校教學改革三個方面進行探討,為提高化工類專業大學生就業提供一種思路。
關鍵詞:化工類專業;就業;對策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經濟發展迅速、科技發展迅猛、產業結構轉型加劇、人們文化價值觀也在多元化等等。社會大背景下化工類專業大學生就業呈現出許多新的現象,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企業人才難覓。在就業形勢日益緊張的形式下,如何使高校的人才培養符合就業市場需求,做到企業有所用、人才有所為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本文分析了當代化工類專業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并針對其存在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性對策,以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同時提高本專業大學生的就業率及滿意度。
1 化工類專業人才需求現狀分析
化工類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就業面很廣,即可以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也可以在化工企業及其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等崗位工作。但是,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優化,企業對化工專業本科層次人才的需求正在發生著變化;另外,全國一般的綜合性大學都開設了化工類相關專業,每年有大量的畢業生涌入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目前化工類專業畢業生人才需求情況呈現出如下特征:
1.1 企業方面:更加看重畢業生學歷及畢業學校。
就業市場供過于求的矛盾日漸凸顯,招聘單位的門檻也在拔高,很少考慮崗位實際需要,對畢業生所提要求過高。中國石化如齊魯石化、吉林石化、燕山石化、煙臺萬華等大型的國有企業,往往優先招聘985、211大學及本科畢業生,所學專業嚴格對口;杜邦、拜耳、巴斯夫等知名外企,要求有豐富的實踐或社會工作經驗,對英語要求過六級。另外,這些大型的正規企業提供的職位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要。
就業壓力增大的形勢下,中小型企業為了適應市場需要,急需集技術、研究、創新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化工類專業專科畢業生不占優勢,即便是本科生。也必須熟悉生產一線的工作,才能提出問題并加以改進。然而,大學畢業生往往怕吃苦,不愿干三班倒的工作,更有甚者索性辭職、頻繁跳槽,自然缺少實踐經驗的積累,更加欠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正是出現企業用工難,而畢業生就業難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1.2 畢業生方面:因購房生活等方面壓力較大,選擇轉行。
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學生在就業區域選擇上影響較大。一方面學生都想留在一線二線城市發展,因此對于公司都想要找一個盡量在市中心繁華地帶的公司,而目前一些中小型化工公司,只有極少數的公司是靠近市中心的,大多數都是在極偏的位置,所以公司位置不太符合畢業生的要求;要想定居在一線二線城市,就需要買房子,買一套房子需要一百萬到兩百萬之間,化工類畢業生實習期間,工資大概是一千八到三千元之間,轉正之后大概是三千五到六千,購房壓力比較大,很多畢業生干一段時間后就要轉行。
2 解決對策
2.1 學校方面
2.1.1 學校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改革和深化,經濟結構將面臨重大調整。因此,必將導致不同行業對人才需求此消彼長的新變化。所以高校要根據整個經濟的大背景,積極研究和預測未來人才的需求情況,調整專業結構,確定招生專業和規模,對就業情況連續不好的專業要停招或者隔年招生,對市場需求較高的專業要適當的增加招生規模。另外隨著社會的變化、技術的發展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職業流動性的增強,化工類高校必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拓展工作,不斷深化教學方式的教學內容的改革,更新知識內容,保證課堂質量。注重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大實習訓練力度,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1.2 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由于大學生是高校產出的最終的“產品”,其就業率與就業層次的高低時是衡量一所大學辦學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招生和發展。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把該工作作為高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必須用市場營銷的策略來做好“產品”的推銷工作,尤其是要發揮好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優越性。學校應建立就業指導中心,配備專職人選,加強信息網絡的建設,加強各種渠道的宣傳工作,加強與用人單位和社會的聯系,掌握一手的就業信息,及時的提供給畢業生。同時幫助學生了解市場各種需求,輔導寫求職簡歷,加強求職技巧等技能的培訓工作,并開展心理咨詢和自我調節能力,而且要注意就業指導工作的全程性和連續性,應從入學就開設相關的就業指導課,幫助學生正確樹立職業生涯規劃。
2.2 畢業生轉變求職觀念,樹立新型就業觀
畢業生應該轉變求職觀念,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不把“高薪”作為唯一擇業標準,不好高騖遠。珍惜就業機會,主動到基層就業,施展自身才華;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新型就業觀,在實踐中不斷調適,找準個人期望與社會需求的契合點,科學擇業,積極創業。畢業生在校期間要打好專業基礎,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以提高社會就業適應性和就業彈性。
3 結論
在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道路上,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學生自身的相互配合,四方聯動才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高校積極開展化工類專業的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才能培養出滿足相關企業的生產工藝、設備、產品開發等綜合要求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