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
摘 要:抽象的符號表示與嚴密的邏輯推理及論證是對學生對于物理學科的普遍化認知感受,從而具有較低的物理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科興趣則更為妄談。在此現狀下,回溯學科本質與本源,從統籌一切的科學哲學規律出發,秉持以文促理的觀念,在擴展教學、學科格局的同時,易化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傳輸與接受過程。本文便就此哲學規律指引下的初中物理簡易化教學做出分立:運動、聯系與發展此三方面的闡述。
關鍵詞:初中物理;哲學規律;簡易化教學
哲學與物理相結合的意義在于:其一,學生能夠通過相互解釋實現文化之間的融會貫通,其二,這是對傳統物理局限視野的擴展和對陳舊教學方式的顛覆更新,其三便是因為哲學順乎自然而形成的物理生成自然性與學習簡易性。下面,我便從運動、聯系和發展此三大科學的哲學觀點出發,對哲學規律指引下的初中物理簡易化教學具體方法做出說明。
1.運動:運動思維的突出與運動研究的規劃
物理的學科定義為:“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運動”是其研究的核心之一,運動思維便亦應貫徹進學科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且“運動”作為科學的、描述宇宙變化總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之首要要素而存在,哲學與物理便具有了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具體落實在以“簡易”為目的的物理教學中,便應是對運動思維的突出與對研究規劃運動活動的開展。
例如:在《力》一單元的教學之前,我讓同學們先去回顧前面所學知識,思考本單元所學主題之“力”和前面所學的機械運動內容的聯系。從字面意義理解和延展,同學們鮮有將其連接成功者。在此,我讓同學們閱讀章首給出的徒手攀巖者的介紹:“攀巖者僅靠手腳靈活運用抓、撐、蹬等動作,用‘力實現身體的平衡,從而達到難以企及的頂點。”即運動與力相伴隨,運動無法離開力。除此,我還引導同學們回顧之前所學的時間、長度和速度等關于運動的基礎概念,通過恩格斯“交互運動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話語向同學們全面揭示了物理研究的“運動”核心。進而讓其在之后通過知識調動解決彈力、重力等基本力學問題時都能夠以運動思維為線索,進入多樣化的運動模式,以“力”為手段分析和規劃運動形態,從而徑直、簡易化解決運動問題。
2.聯系:分析事物多維原因和梳理聯系邏輯
由“交互運動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切入,在物理學視野下,事物隨機發生和改變的運動形態必與其他事物或因素相聯系,而對物理運動狀態的看待和對其運動問題的解決亦必得通過宏觀聯系進行。進而在對影響因素的歸納下,從事物運動狀態結果出發,對此些因素進行各自具體作用方式的邏輯化梳理。如此有哲學“聯系”觀的指導,有秩序化的分析,則符合正確的思維規律與問題解決路徑而能夠將物理問題由難變易。
例如:在《壓強》一節的教學中,在通過“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實驗之后,我帶領同學們總結出了影響壓力作用的效果的兩個因素:物體所受壓力的大小及受力面積。并以教材所呈例題為例,進行物理“聯系觀的滲透。具體如:例題中提到: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在這里,我先讓同學們結合此題目實際場景,回顧影響壓強的因素。根據實驗,同學們便能得出影響壓強的二重因素。之后,我則讓其根據壓強公式和題中現有條件進行推理判斷,進而得出“先利用書的重力求書對桌面的壓力,再用書對桌面的壓力與桌面的受力面積求壓強”的秩序化問題解決路徑。如此,便是整合與聯系發生作用的簡易化教學案例。
3.發展:物理學史的演進和人類文明的發展
在關注初中階段教材所呈現的物理知識與基于此進行的關于運動和聯系方法的教學研究之外,還應跳脫教材局限,從物理史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視角將物理作為人類智慧的一項結晶,而從歷史和哲學之“發展”的高度和維度拓展學生物理認知和學習思維與視野。同時在感受物理學成就漸次突破和獲取過程的基礎上易化現階段呈現的“高大上”物理成果的學習難度預期。
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一節的教學中,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之前,我先向同學們介紹了它被得出的過程:亞里士多德“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的結論中明確了“力是物體運動的必要條件”——伽利略“若沒有摩擦阻力,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不再需要力去推動”結論中對亞里士多德推翻了“力和運動必須聯系”的觀點——笛卡爾“不受力作用的運動物體會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線運動,既不停止亦不偏離原來方向”的結論補充了伽利略的觀點——牛頓“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進一步補充和明確了笛卡爾結論而成為最終的牛頓第一定律。如此的梳理不僅能夠讓同學們看到一種物理原理從樸素的產生貌到最后的成長貌的全過程,進而能夠通過知識節點的劃分簡易化知識,并同時看到在此規律作用下的人類智慧和文明的進步。
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的重點在于對物理本質及其本身規律的尊重,以使得學生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秉持較強的學習自我效能感進行持續化的物理學習。
參考文獻:
[1]劉成江.學科哲學視域下的物理概念教學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10):116-117.
[2]趙桃林.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創新教育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