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敏
摘 要:教師在小學教學活動中不應只看到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而是應該在小學學生的習慣養成階段培養起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作業是教師在進行學科教育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教師也要利用好作業對學生的培養作用,教師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做好作業設計,利用豐富的作業形式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學習習慣;作業設計
教師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對數學作業的開發和利用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有效的對作業進行多方面的開發和利用,認真對待小學數學中的作業設計,利用豐富的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一、預習作業信息化
教師布置預習作業的目的是通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完成自主預習,讓學生通過預習提前了解知識內容,帶著自己對課程的想法與疑問進入課堂,提高課堂效率。然而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忽視了小學學生的實際情況。一方面小學學生自制力較差,難以有效的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沒有標準要求的預習學習中;另一方面是小學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還有待提高,對于未接觸的抽象的數學內容短時間內難以理解,很多教學章節學生難以自主完成預習。所以在小學作業設計時,為了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中豐富的信息資源完成預習作業。
互聯網中豐富且多變的信息流符合小學學生喜愛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并且在互聯豐富的信息資源中存在著許許多多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筆者在預習作業設計階段,在網絡上挖掘到了許多與小學教材息息相關的信息資源,在布置預習的預習作業中引導學生使用互聯網利用起教師歸總的教學資源,既通過網絡信息豐富了預習內容的趣味性,又通過信息資源輔助小學學生對無法自主理解的數學概念進行初步接觸。例如筆者在布置“乘法”的預習作業時,意識到乘法是小學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數學概念,學生在自主預習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認知困難,強制學生預習不僅效果不佳還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心理,所以筆者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乘法相關的概念知識。利用互聯網方式既保證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網絡信息預習中,又通過信息資源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了預習效率。小學數學教師在預習環節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輔助預習,將預習作業信息化。
二、習題作業生活化
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的學科,其許許多多的教學內容都是生活中所得,并能反過來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問題的,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將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改編,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并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數學作業作為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之一,教師將數學作業進行生活化的改編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數學生活意識。以往的作業中,教師僅僅關注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作業的布置中充斥著大量的練習題,但這些練習題常常與生活脫節,忽視對學生數學生活意識的培養。筆者認為,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應該對練習題做出篩選,或是將練習題進行生活化的改編,讓學生在練習題中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方式。
例如在分數乘法的練習冊中,有一道應用題的內容是有關卡車的,卡車的問題與小學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學生做解題練習時,為了貼合學生生活,筆者將題目進行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改編,將卡車等與小學學生生活實際脫節的事物換成了學生可以接觸到的蛋糕、文具等物體,一方面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事物吸引學生的解題興趣,另一方面通過生活習題的解決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看待身邊事物的數學意識。教師在數學作業設計時,應該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將作業習題進行生活化改編,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三、批改作業小組化
批改作業一直以來都是教師的任務,但筆者認為將批改作業交由學生小組完成,將深度開發作業對學生知識的鞏固作用。作業批改的目的是為了在學生完成的作業中發現學生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是教師對作業進行批改,然后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漏洞的修補,這個過程僅僅幫助學生完成了漏洞的修補,卻很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結組,交由學生自己批改作業的形式,提供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機會,鍛煉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將作業交給學生小組進行批改,學生可以通過發現小組其他成員的問題反省自身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是否存在同樣錯誤,并且發現和被發現的同學都會對錯誤記憶深刻,并在再次做相同習題時避免重復犯錯。例如在方程式的解算中,有的學生因為粗心而得出錯誤結論,在被同學發現和指正后,將錯誤銘記在心,再遇到相同問題時會加倍小心。并且由于小學生自尊心較強,在小組批改作業模式運行下,學生為了減少錯誤在做作業時會增加自我檢查的步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作業設計時要充分把握小學學生的心理,以學生的興趣、生活應用以及自尊心等方面為基礎做好數學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在形式多變的作業中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王瑞瓊.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與評價[J].珠江教育論壇,2017(4):81-82.
[2]許德鴻.小學數學作業創新性設計略談[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1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