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峰


摘 要:美術欣賞是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形式的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所學的知識綜合運用、并注重知識與知識、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多維建構和相互聯系,以達到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本文就是基于在這種良好的教學生態情境下,通過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四個基本程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教學生態⑴;情感體驗;解疑導撥;激勵評價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通過調查研究我認識到當前美術欣賞教學存在著以下誤區:
1、“專業課”與“故事會”
教師在欣賞教學中滲透的專業性知識太強。如:一講構圖就必談“三角形”、“S”形,一講色彩就必分析“環境色,光源色”,這種專業課忽視學生實際接受水平的教法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與此相反,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藝術家的生平津津樂道,而分析作品卻三言兩語,學生無法發表對作品的見解,更無從獲得欣賞作品的能力
2、“標準答案”與“模糊區域”
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堅持課本或自己認同的一種觀點,通過不斷的暗示、誘導,使學生步入教師鋪設的標準軌道,這無疑是給作品貼上了標簽。而教師在分析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等流派作品時往往束手無策,以三言兩語一筆帶過。
3、“多媒體的誤導”與“整堂課的灌輸”。
要研究多媒體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以一個不變的課件給不同的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其實是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從而偏離了教學目的。
綜上所述,傳統的美術欣賞教學癥結在于: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注重課堂教學生態,因此,教學效果不太理想。
二、模式的界定與實施的基本理念
該模式是指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
本課題建立在以下一些基本理念的基礎上。1、加強欣賞教學與其它學科的聯系,以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綜合探究能力。2、以學生的情感體驗、感官參于為前提,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3、通過欣賞中外優秀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三、研究的方法、步驟
采用理論研究、調查研究、比較研究、實驗參照、經驗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2018年8月——2018年9月)
1、 制定研究計劃。
2、 資料收集和學習分析。(國內外、外省市及兄弟學校關于美術教學采用探究式教學的經驗)
(二)、實施階段(2018年9月——2019年1月)
1、選定實驗、現狀調查(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情況,課堂上的學習情況)。
2、修改和完善方案。
3、 舉行全校公開課,邀請教研員、學校領導和兄弟學校教師聽課,并進行專題討論接受反饋信息。
(三)、總結階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1、整理實驗材料。
2、對課題進行全面總結。
3、在以上基礎上,執筆撰寫此論文。
美術欣賞課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包括以下四個步驟。
(一)、激趣引導 自學探究
導入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形成良好的課堂切入口。
1、生活經驗導入,誘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可創設各種條件,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情景,以學生所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為載體,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情緒場所,如在講述《青春風采》時,可在課前準備的前提下作一次時裝表演大賽,分設時裝、生活裝、職業裝、民族裝等幾大類。這樣學生的參于面較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競爭能力。
2、情感體驗導入,激活學生主體意識。在教學中以情施教,主動關注人類,關注自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如在講授《最后的晚餐》名畫時,通過充滿激情的聲調和富有情感的語言,以一組學生排演的13個人物動態揭示了猶大的卑劣、丑陋,表達畫家對善與惡、美與丑、崇高與卑鄙的鮮明愛憎,讓學生深刻體會此畫的意境,體會達芬奇作畫的技巧,以達到學習主體的情感和審美的和諧統一。
此外,還有游戲情境導入、音樂情境導入等。
(二)、解疑導撥、合作探究
要求學生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面對學生的問,教師不必過早解答,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
1、培養問題意識
(1)、創設問題情境。首先,可以由教師直接提出探究學習的問題,學生根據所提供的問題進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如在上九年級上冊《恢弘燦爛的唐代美術》這一課時,上課一開始教師就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這段美術史稱為宗教美術呢?”學生會根據所學的社會知識,多行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這個問題。其次,集中篩選和引導優化學生從問題情境中生發現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如前面的課題,教師也可以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名古詩中遷移聯想、從當時的文化情境中思考這個問題。
(2)、引導學生聯系語文、音樂等學科內容以及生活經驗, 自行提出問題,增強對視覺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如:在講述中國畫散點透視中的“高遠法”時教師可讓學生欣賞清代王暉的《秋山問道圖》并配上古詩《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來引發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
2、 授之以“漁”,消除學生的依賴心理
在欣賞教學中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終生受益的學習方法、學習思維、學習品質,以此來培養學生主動、獨立獲取知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3、多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
教師只有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持有正確的態度,讓學生嘗到探究的成果,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和愉悅,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才能引發學生求知、探究、創作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問題。
(三)、明理強化 實踐探究
這一步既是對探究成績的鞏固,又是對探究效果的檢驗。要讓學生運用自學和討論探究獲得的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學生用實踐探究是鞏固和擴大知識,同時也是吸收、內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如:在學習《頭部的形體與結構特征》時,教師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并通過為同桌畫肖像這種形式,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
(四)、激勵評價 引深探究
這一階段要總結前三步探究活動的基本收獲,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這一階段的作用在于進一步讓學生牢記探究的方法,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這一步激勵評價可由教師進行,也可以讓學生自評、互評、大家總結,教師補充。另外,教師要把局限于課堂的時間與空間擴大到課堂之外,引導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到社會生活中去探究。如:學生在學完九年級下冊《現代建筑》這一課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利用綜合材料制作各種房屋模型,組合成一個小區或村莊模型,并讓學生參于評價作品的優劣,而這又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美術教學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四步操作程序,只是提供基本程序,并非固定不變。運用探究式教學要控制教師的講話時間,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算真正擺正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四、個案舉例
《凝固的音樂——建筑的不同風格》
本課例受浙版九年級下冊《現代建筑》啟發,我重新進行了設計并把此案例放在九上《紙構成》之后,這樣有助于把建筑藝術與紙造型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教材分析:
本課試圖尋找一條真正讓學生理解建筑為什么被稱為“凝固的音樂”的途徑,并嘗試引導學生用具象的造型來表達抽象的音樂感受,探索兩種藝術形式的結合方式。將立體構成的一些基本理念融于具體操作中,在學生具備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后,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尋找能展示自己的觀點和能力的論題。
(二)、教學目的
1、了解建筑與音樂的內在聯系;
2、運用立體構成的某些技法創造具體的造型,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3、培養自主性學習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學設計
一)欣賞導入(激趣引導 自學探究)
1 、組織教學:多媒體展示預先收集的中外建筑圖片,同時播放背景音樂。
2 、導入:展示課題“凝固的音樂”,提出問題“建筑的不同風格”?用幾個形容詞來概括它們的風格特點。 學生展示、討論預先收集的建筑作品圖片。學生回答建筑的風格,并且用最精煉的詞來概括。
3、在欣賞西方建筑時可播放交響樂,如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樂》。
二)尋找、判斷建筑與音樂的對應關系(解導撥 合作探究)
這一步主要講解建筑的造型美。教師出示幾組具有代表性的圖例進行展示分析。
1、造型與旋律: “埃及金字塔”與“貴州安順黃果樹瀑布” 2、旋律行進方向: ( 上行 ) 與 ( 下行 )上海體育場與天壇祈年殿 ( 級進 ) 與 ( 跳進 ) 3、材質與音色: 布達拉宮與香港匯豐銀行大廈 低沉渾厚的藏號與尖銳、明確的搖滾。4、裝飾與和聲: “貴州安順黃果樹瀑布”、蒙特利爾住宅樓、國民大廈單調的旋律與配上和聲的對比感覺。學生通過想象自己最鐘愛的一段音樂,用薄紙通過分析、剪、切、貼進行練習,表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完善自己的想法,做一個豐富的小樣。
2、學生結合練習談自的想法,師生共同探討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1、造型是建筑物最直觀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而旋律則是聽者所能感受的最為明顯、直接的要素,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將音樂與造型結合起來,把頭腦中抽象的感覺具象化,讓學生尋找其內在聯系。
上行表現情緒的高漲和興奮,下行則表現情緒的松弛,與建筑造型相統一。級進舒緩,跳進奔放,與造型所追求的優美及豐富的想像力相諧調。
除造型與旋律的關系之外,建筑物的其他表現形式與音樂的對應關系也存在著,幫助學生去感覺、體會非常重要。
3、讓學生自覺發現其中的規律,并尋找與之對應的節奏,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作品。
(窗、門、煙囪、陽臺、色彩、圖形等因素極大地豐富了建筑予人的感受,就像和聲是音樂喚起審美情感反應的最有效的因素一樣)。
三)作業品評(明理強化 實踐探究)
1、展示、分析部分學生作業的形式美因素及制作方法。
2、組合造型賞析:
杭州大劇院、維特拉家具美術館、涅格夫沙漠猶太教堂
(1)、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制作一個外形新穎、別致,整體協調美觀的組合建筑外形,并命名。
(2)、每組選一人介紹自己的設計思路,互評。
1、分析組合方式,開闊思路。
2、培養分工、協作意識以及創新能力。
四)生活實踐(激勵評價 引深探究)
1、布置作業之前,講述梁思成為保護北京古城所作的歷史貢獻。
2、分組調查身邊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名勝建筑,(如南陽街道的赭山老街)將其與當地最時尚的建筑相比,(如蕭山新區的一些新造建筑)尋找其異同之處,并試著將自己的觀點、看法寫進小論文中。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進行社會調查、關注周圍事物、關注生活環境。
五、實施的成效
從表1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欣賞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大多數同學已能參與社會調查,并能及時上交作業,在欣賞時,參于評價的學生也遠遠超過了實驗前的人數,這說明學生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欣賞教學中去,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擺正、課堂教學生態得到有效改善,欣賞教學也開始顯現出本應具有的獨特魅力。
學生的主動參與是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一學期的教學實踐逐步培養起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表2我們會發現學生美術興趣的提高,也帶動了美術作業質量的提高。通過實踐我認為只有建立起良好的課堂教學生態環境,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反思與建議
美術欣賞課開展自主探究學習,符合《美術課程標準》的精神,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我對以下幾點有了深刻的認識。
(一)、良好的教學情境切入是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的關鍵。
在欣賞教學中巧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移情體驗,激活想像,啟迪創作靈感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課堂教學在良好的情境中展開。
(二)、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是自主探究學習的主要形式。
在欣賞教學中要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只有交流才能激起思維的火花、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學科之間的多維知識建構是美術欣賞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所在。
新課程強調美術教學應加強音樂、語文、科學等學科之間的聯系,使知識成為有機的整體,從而對所學的知識有個全面、系統的了解。
(四)、深入探究與實踐是美術欣賞自主探究學習的最終落腳點。美術教學要使學生通過學習美術,加深對文化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
課題通過近一年的實踐,使我認識到欣賞教學的主體——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亟須加強,教師必須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和交流,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深華和升華。
參考文獻:
[1]騰守堯《生態式藝術教育概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6月,P4.
[2]全日制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P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