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金玲
關鍵詞:孔子;音樂思想;音樂教學;滲透;探究
孔子一生不但摯愛音樂,而且將音樂的作用和功效發(fā)揮到了極致,他高度的肯定了音樂在治國理政、改善民風、樹德育人、凈化心靈、美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他本人在音樂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不論在教學、日常生活還是在人生的危難關頭都與音樂為伴,在音樂的體驗中不斷豐富和成長。
一、孔子的音樂思想在教育中的應用及意義
孔子的音樂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治國理念、處世哲學一脈相承,相互聯系、互相影響滲透,音樂思想中的“善”、“美”、“禮”、“仁”、“中庸”、“和”等觀念,也正是他教育理念、治國思想的核心。這些有關于“人性論”的思想,對當代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以及對當代學校素質教育的探索等方面顯現著巨大的能量和價值。
1.孔子音樂思想的教化作用對當代素質教育的意義
孔子認為音樂具有很強的教化作用,他認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他認為要想使一個地方的民風更加淳樸,人心更加敦厚,沒有比音樂更好的方法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作為教育完成的全過程,并把“成于樂”視為教育的終極成果。音樂的教化作用也正是通過個體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調動人的思維活動、情感碰撞,從而激發(fā)人的思考,從而由情及理,達到音樂的道德教育與情感教育,最終實現音樂對人思想上的改善和提升。
當代教育早已認識到,音樂教育在學生音樂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提高等方面,具有其他課程難以替代的功效。因而當代學校教育,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廣泛的開設音樂課、音樂欣賞課、音樂專業(yè)課,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優(yōu)化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體現了教育的進步。
2.孔子音樂思想的美育功效對學生心靈的凈化和提升
“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樂記》)。孔子認為音樂的形式要體現“美”,內容要體現“善”,形式上要符合“禮”,內容上要符合“仁”。在當代素質教育中“美育”教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思想美、行為美,是美育教育要達到的目標之一。與孔子追求的音樂表達的標準互為統一。孔子認為,音樂的感受是源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觸動,產生的心靈體驗。美好的音樂形式,仁善的音樂內容,會給聽者以美的精神碰撞和思想感染,進而達到美化思想、凈化心靈的功效。
3.孔子的禮樂思想與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仲尼燕居》:“達于禮而不達于樂,謂之素;達于樂而不達于禮,謂之偏”。孔子的音樂思想中,包含著許多的人性論思想。其中的禮樂思想就是要求人人都能夠具有一種合乎禮樂規(guī)范的自覺行為。孔子認為“禮”能夠約束和規(guī)范人的行為,“樂”更形象的詮釋著“禮”的內涵,二者相需為用。禮樂思想,是對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約束,運用恰當對當代青年人的行為養(yǎng)成具有指導意義。用音樂來傳達仁善美好;來表達禮儀兼?zhèn)?來表現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用嚴謹、有序、規(guī)范的音樂形式,美好仁善的音樂內容來,來完善個體的人格,建立心理感受上的審美愉悅之情,使欣賞者能從中領悟到面對自然、面對生活、面對人際交往,待人處事中的“禮”和高尚的“行為美”,不失為音樂教育可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
二、孔子音樂思想與當代教育的探究與思考
1.音樂教育應貫穿于教育的始終。
當代教育中,音樂教育被列入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受到教育者們的廣泛關注。不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涉及到音樂教育的內容。學生們從音樂的學習中汲取的營養(yǎng)與能量越來越多,是素質教育全面深入的結果、是國民素質整體提升和教育質量普遍提高的產物。但仍然可以看到,地區(qū)間音樂教育的差異性,階段性音樂教育的缺失,音樂教育的層次和內容還不夠深入,給教育帶來的滯后。教育設施、教育的層次和內容分布的不均衡,導致城鄉(xiāng)問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水平差距明顯。應試教育、成績決定一切的教育體系,對高中階段,學習任務重的階段,音樂素養(yǎng)教育一直處于一種為應試課程讓路的尷尬處境。音樂教育的內容是僅停留在泛泛的欣賞、表演、教習,還是更為深入的感受音樂內涵,碰撞思想產生共鳴,進而引伸到對生命的感悟和對高尚價值理念的理解和追求,體現出音樂教育的層次。
2.音樂教育與“德育”、“美育”的有機結合。
孔子的音樂思想中始終不忽視音樂的“教化作用”,音樂對人思想的啟迪,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向有著重要意義,因而當代音樂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技巧的掌握和音樂的本身,而應和“德育”、“美育”的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成為素質教育重要的途徑和載體,在的音樂表現形式,輔以精神上的引導與思索,去展現人的高尚品德。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能夠達到“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樂象》)的教育效果。
3.音樂教育可成為“行為養(yǎng)成”教育的有效載體。
不論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教育”都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音樂教育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內容,可以探索把音樂教育和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教育有效結合,使音樂教育成為行為養(yǎng)成教育的一種手段和方法。“以禮輔樂,以教輔樂”,用禮的思想加以傳播,以樂的手段加以實施,達到“以樂教和”的作用。
4.音樂教育應抵制當代不良音樂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中,音樂與學生們的關系可謂十分密切,不論什么年齡段,身處與教育哪個階段的當代學生都會留出一部分空間給音樂。來自于學校的課堂教學,來自于課外的音樂輔導,還有一部分來于充斥了社會各個角落的流行音樂。相比之下,前者的內容經過了嚴格的篩選和實踐,更為適合不同階段的學生,而后者的內容就顯得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部分流行音樂中,動感勁爆的節(jié)奏,另類怪異的旋律,成年人的情愛主體,庸俗的歌詞內容,并沒有給學生帶來藝術的美感,反之,使學生的思想躁動不安,混淆了真正的藝術美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孔子的音樂思想中始終認為,音樂是有雅俗之分的,當代社會應保護散布在學生周圍音樂的純凈度和藝術性,學生需抵制不良流行音樂給思想帶來的隱形危害。
孔子的音樂思想中蘊含著巨大的寶藏,對當代的音樂素養(yǎng)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具有典型中國特色文化氣質的彰顯具有著重要的價值,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