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彬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德育和提高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課程。教師適當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才能更好地體現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使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踐融為一體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從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在教學中的實踐運用來實現有效教學。
一、運用生活實際,促進學生學習
《品德與社會》教材雖然配有大量生活元素的圖片作為課程資源,但缺乏活靈活現的圖片資料,小學生不會喜歡。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供學生學習和認知,從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共鳴。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性學習情境時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才能促使學生實現自我超越,并在學習中不斷成長。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會用心選取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真實事例。如:在教學《粒粒皆辛苦》一課中小麥種植及收獲的過程,我帶領學生去觀看農民伯伯怎樣種田的,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糧食的來之不易,知道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二、課堂生活化,提高學生學習情感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社會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 其知識內容大都貼近于學生的現實生活, 因此, 其教學目標是為了教會學生學以致用, 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 多創設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經驗的生活化課題, 以此吸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感受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的實踐運用意義。同時, 教師還應將品德與社會教學和學生的情感培養緊密結合起來, 以陶冶學生的情操, 豐富學生的學習情感。
例如, 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商店的作用, 我有意識地安排學生模仿商店購物的過程, 從中學習購物的方式、途徑、體會服務人員工作的辛苦及購物的樂趣, 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感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進步及為我們今天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所帶來的便利等, 這些都是在課堂教學的理論講解中體會不到的。因此, 通過有意識地為學生增設一些生活化的課題, 能夠更好地拉近學生和該學科之間的距離, 從而陶冶學生的生活情操, 豐富學生的學習情感, 提高學習積極性。
三、實現教學生活化,提高學習興趣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內容引入到課堂中,以此拉近生活與學習的距離,使“說教”與實踐結合起來,以此縮小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差距,以此實現知行合一。比如,在《家鄉的風味小吃》這一內容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將自己家鄉的風味小吃進行描述,有條件的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小吃帶到課堂上讓大家品嘗,這些不僅可以使學生將生活與學習結合起來,在課堂中還可以以生活經驗為基礎暢所欲言。
四、實踐生活化,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學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生活化的課程, 要想讓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 認清社會中的真、善、美, 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深刻體會到。因此, 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 適時地安排學生開展一些生活化的實踐活動, 帶領學生走出課堂, 走向生活, 讓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去實踐、去體驗, 切實體會品德與社會學科和自身生活的緊密聯系, 從而愿意更加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 并學會學以致用, 以此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在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時候, 每隔一段時間會根據教學的需要, 結合教學內容, 利用雙休日的時間, 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我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參加獻愛心的實踐活動, 讓學生們在敬老院內和爺爺奶奶們進行生活的交往、情感的交流與互動, 在這個過程中, 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 深刻體會尊老愛幼的重要意義, 以此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 帶領學生走出課堂, 走向生活, 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五、學以致用,服務生活實際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的知識點都來源于人們的實際生活,這是《品德與社會》學科知識的最大價值。學生學習后又能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在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這是教育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下,一些社會因素促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不信任感,直接影響并且導致學校《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品德教育引導功能收效不大。這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生活情境或者生活實際中通過嘗試、探索而得出的結論,從而讓學生把知識學以致用,讓所學知識服務于實際生活。
總之,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應該緊緊圍繞“生活化”這個中心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動”起來,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接受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能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學有所成。而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充分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科優勢,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能力, 提升教學質量。因此, 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 確保生活化教育模式得到很好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