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一、 理論依據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目前新的教學教材知識是具有情景性的,我們應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把學生生活與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
二、 功能目標
一是讓學生通過親歷參與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運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問難,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二是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學會分享和交流信息,提高與他人合作、溝通的能力,學會共同生活。
三、實現條件
(一)對老師的要求
情境教學法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有善于創設情境的能力。教師不僅要會創設情境更要善于創設情境,創設情景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學生能在情境中學到知識。所以創設的情境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更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二)對學生的要求
課堂上學生要積極配合老師,積極思考問題。如果教師精心準備了一堂課但是學生不配合,那么這堂課也是不成功的。學生的配合不是機械地回答老師的問題,而是要勇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三)對外部條件的要求
第一,利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創設大環境來設計教學,讓學生在整個故事環境中輕松學習。
第二,利用多媒體出示相應的課件,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進行學習。
第三,利用學科之間的聯系,發揮了音樂在數學中的輔助作用,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能體驗數學之美。四、適用范圍
該模式適用于小學數學低、中年級的新授課教學。
五、教學設計意圖及教學流程
“經過研究、探索和實驗,我們初步形成了“情境教學法”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為:
(一)創設恰當情境,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學生對新異的事物總是充滿興趣。所以在新課在開始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具體教學目標,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音像、圖畫、故事、游戲等形式,精心創設恰當的數學情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創設恰當情境時要注意:1、創設的情境要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要有挑戰性,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2、數學情境可以是直觀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須是有價值的。3、情境的創設要能夠使學生觸境生情、觸境生思、觸境生問,并能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服務,能體現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突出數學本質。4、組織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要有明顯的指向性,不宜過于發散。5、情境創設要為學生合作探究提供研究素材,引發學生的思考,為第二環節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創設操作情境,探究新知
動手操作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參與,啟發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并照顧到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不要急于求成,在合作探究時,1、要讓學生明確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3、切實注重實效,避免流于形式。4、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應該做一名參與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從而及時了解學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數,以便為接下來的展示交流作好準備。5、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過程。對于課堂教學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指導和引領。
(三)創設練習情境,鞏固新知
練習這一環節是使學生在有目的性、有針對性的練習中,對初步獲取的知識及時鞏固強化,由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主要階段。是從新課教學到學生獨立作業之間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目的在于試探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以便及時矯正。新授課的練習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探究過程,習題的選擇偏向于基礎性、專項性。教學中要選取最新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采用多種練習形式,鞏固所學的知識,從而把知識轉化為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鞏固題的設計應突出針對性、典型性、層次性、趣味性。
(四)創設生活情境,運用新知
數學既源于生活,又要用于生活,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也會使學生感到數學自身價值的存在,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真正體現學習的主體地位。也讓學生體驗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六、教學評價
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在該模式的指導下,研究小組進行了多次實踐、匯報、分析、探討、交流、學習,該教學模式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
1.促進了教師教育思想的轉變,教學教研及理論水平顯著提高
參與實驗的教師,通過對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深入學習,研究與實踐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教育觀念得以更新,教學方法得以優化,實現了師生角色的轉變。
2.學生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經過實驗證明,該課題的實驗效果是顯著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形成了自主,在活動中學會了參與,在參與中積極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發現,自行經歷了探究獲取知識的全過程,感悟并學會了獲取知識的方法。
3.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加強,給學生創設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增強了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形成了輕松愉悅的環境,因此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但是也存在不少困惑,這還有待于今后繼續研究、不斷完善,讓該模式在教學中發揮更積極,更深遠,更廣闊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