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以斌
【摘 ?要】 電教作為現代化教學中的一種手段,在優化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創造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正確掌握電教手段運用的尺度,最大限度地發揮電教手段的功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把握“火候”,捕捉教學良機,適時地運用電教手段,達到手段與效果高度統一的最佳境界。本文從情境的創設處、教學的關鍵處、教學的難點處、操作的要領處、思維的困惑處、思維的偏差處六個方面結合實例詳細論述了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把握電教媒體的最佳時機,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關鍵詞】 小學教學 ?數學 ?電教 ?多媒體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可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必須把握好時機,在急需的時候運用才能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真正發揮電教媒體的功能,否則,用了等于沒用,甚至適得其反。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怎樣把握電教媒體的最佳時機。
一、情境的創設處
數學是以問題構成的,學習數學的關鍵之一就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師要借助多媒體,根據教材特點,學生身心的特點,在知識的連接點、生長點上創設問題情境,巧設懸念,造成知識的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其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憤悱心理,主動地獲取知識。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我讓學生摸一摸圓形教具的表面,初步感知圓的面積,再演示課件:在一塊草地中央,樹樁上拴著一只小羊,繩長3米。教師提問:小羊最多能吃掉草坪上多少平方米的草?這是求什么圖形的面積?(小羊沿樹樁走一圈,閃爍圓形的綠色部分)要使小羊吃掉草地上的面積多一些,怎么辦?面積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怎樣才能計算出小羊最多能吃掉的草地上草的面積?通過演示,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圓面積的豐富表象,適時擺脫對直觀的依賴,而且生動有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求真理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學的關鍵處
在教學的關鍵處教師若能借助電教手段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地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呈現思維過程、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這樣就為學生實現由具體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了橋梁,從而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相遇問題”應用題,是研究速度、時間、路程三個數量關系的應用題。由于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簡約、單一、缺乏系統性,對運動中的兩人之間的距離變化是很難想象的,特別是為什么要求出“速度和”很難理解。教學時運用CAI動態模擬例題中相遇問題的情景及數量關系,并使學生對相遇問題涉及的概念及有關數量知識有一個較全面具體而又系統的認識和理解,通過細致有序的觀察、分析、綜合,在腦海中確定“相遇問題”中兩個運動的情景表象,將實際運動的情景問題轉化為抽象問題,進而通過數學表達式反映出來。
三、教學的難點處
小學數學知識教學,特別是許多幾何知識的教學,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不能用嚴謹、科學的推理為學生講解清楚,而必須通過學生的感知去體會。所以有些問題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時,利用計算機直觀性強、可無限分割的優勢來展現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有利于突破難點。
在教學圓錐的高時,學生對圓錐的高看不見、摸不著,理解十分困難。如果使用這樣的課件,畫面有一直角三角旗(底邊用藍色線段表示,高用紅色線段表示),快速旋轉形成一個圓錐體,學生反復觀看后清楚地看到了圓錐的高。而后把從頂點到底面圓的距離向外移動,使學生有效地區分了圓錐的高和母線的區別;再從圓錐頂點到底面將圓錐等分為二,并移開,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圓錐的橫截面是一個等腰三角形,它等邊上的高也就是圓錐的高,輕松地理解并建立起了圓錐高的概念。這樣多媒體使原來用實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降低了學生觀察的難度,且使觀察重點更加突出,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突破了知識的難點。
四、操作的要領處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就要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教師親手操作,往往不能達到最佳效果,而運用CAI課件可清楚地、分步地、完整地、準確地演示整個操作過程。如“角的度量”的教學,教師操作使用的木制量角器不透明,學生難以看清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頂點及零度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究竟怎樣重合。而教師在黑板上畫的時候又擋住了學生的視線,效果不明顯。改用多媒體演示,學生很容易掌握操作的要領,再讓學生獨立操作,其準確量出任意一個角的度數也就水到渠成。
五、思維的困惑處
當學生思想發生問題時,也就是學生在心理上出現不良傾向時,一是在學生心態失衡、情緒厭倦時,運用電教手段創設教學情景能及時調整學生心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二是在學生表現遲緩、反應遲鈍、注意力分散、毅力削減的情況下,運用電教手段來碰擊學生的心靈,可以激活學生的內心情感,使他們振作起來,把他們潛在的能動性調動起來,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六、思維的偏差處
當學生思維出現偏差時,要及時運用電教手段進行撥正,使他們走出誤區。當學生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后,學生在計算半圓周長時,常常把周長的一半誤以為半圓周長。產生這種錯誤的原因:一是受圓周長計算方法和“半”字的影響;二是思維出現了偏差,沒考慮到圓周長的一半和半圓周長二者的區別。此刻展示半圓圖(弧長和直徑可以分離),通過移動演示;并提問“半圓周長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學生立刻就會明白錯在哪里,并且印象深刻。
總之,電教媒體具有諸多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和特點,探究教學過程中知識結構的科學性,認知結構的合理性和教學手段的助長性相結合的最佳途徑,選取電教媒體的最佳時機,真正起到優化教學效果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候建榮.小學數學電化教學應用的深度和意義探索[J].教學園地,2010(12).
[2] 趙國軒.淺談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時代報告,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