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晟
【摘 ?要】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物,提高學生生物應用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發展和實際學習情況,將抽象的生物知識與多樣的生活接軌,提高學生生物學習質量。
【關鍵詞】 高中生物 ?生活化 ?教學策略
高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是對學生之前所學知識的匯總。生物作為一門自然性學科,最高教育目標是引導學生應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制定生活化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一、創建生活化情境
生物,有助于學生認識自身生活的環境,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充分開發生活資源,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凸顯生物的存在,縮小學生與生物知識的距離,提高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一課中,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是學生學習中的重點內容,筆者為幫助學生真實了解到“什么是反射”,便結合學生實際生活情境開展生活化教學。發射的定義,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外界環境變化做出的規律性應答,主要有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兩種。學生誰能了解定義的意思,但對其真實了解具有偏差。這時,筆者隨機叫了班上一名學生的名字,該生立即站起來,班上其他學生也都轉頭看向該生。鑒于此,筆者介紹到“點名”實際上就是一種刺激,該生的抬頭屬于“條件反射”,起立屬于“反應”,這一系列過程就是“應激性”。隨后,班上學生結合該生的反應小聲討論,正確認識“反射”的內涵,同時有效區分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結合生物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生物化”操作,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明確“反射”知識。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應結合學生在課堂中的真實表現創建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實際行為中發現生物知識。
二、挖掘生活化教材
教師、學生和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研究,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將教材內容傳授給學生。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幫助學生有效銜接生物與生活。
例如,孟德爾的“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點,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但其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為此,教師應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基因知識結構體系。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提問學生“如果一個長得漂亮、頭腦簡單的女生和一個長得丑陋、頭腦聰明的男生結婚,他們的孩子會是什么樣子”。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境開始討論,由于與學生生活想接近,班上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討論中,致使班上討論學習氛圍濃郁。最終,學生認為他們的孩子可能有四種情況,即“長得像母親,漂亮、頭腦簡單”“長得像父親,丑陋、頭腦聰明”“長得漂亮,還頭腦聰明”“長得丑陋,還頭腦簡單”。結合學生的合作研究,筆者對本節課教學內容進行引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基因之間的組合規律。在生物教學中,筆者針對教材中的教學難點,挖掘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生物內容,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積極性。那么,應用生活化教學開展高中生物教學活動,教師應有效開發教材內容,擴大其與生活的關聯性,激發學生的討論欲望,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深刻理解。
三、開展生活化實踐
生物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這是生物教學的最終目標。針對高中生物開展生活化教學策略,教師應關注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生活化實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掌握生物知識,并能有效應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例如,在“人類遺傳病”一課教學前,筆者組織學生走進生活,調查生活中常見的遺傳病有哪些。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筆者首先將課堂讓給學生,對調查結果進行展示。在學生展示中,其中學生提到最多的就是佝僂病、多指、唇裂、糖尿病、冠心病、哮喘病。筆者結合學生的調查結構,組織學生對調查的遺傳病進行分類,學生認為佝僂病、多指、白化病等可能是由于幼兒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病癥;糖尿病、哮喘病可能是由于家族遺傳產生的病癥。于是,筆者針對人類常見的遺傳病進行分類,幫助學生認清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對于前兩種遺傳病,學生結合調查結果很容易就掌握了,但對于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始終沒有發現有哪種病癥,隨即筆者對最具有代表性的21三體綜合征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有效學習本節課內容。高中生物知識具有統領作用,能夠有效銜接生活。因此,在高中生物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生活,通過對實際生活中生物內容的調查,幫助學生梳理生物知識脈絡。
總之,生活化教學對高中生活教學效果具有積極影響。面對提高階段的高中生物學習,教師在關注對學生生物知識技能培養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學生對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實現有價值的生物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 曲姝.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5(07):169.
[2] 王海晶.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