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SPOC混合教學模式是指將傳統課堂教學和數字化學習的優勢相結合,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教學模式。本文旨在研究混合教學模式促進大學英語深度學習的模式構建,提出混合學習環境下基于學習分析技術的深度教學模式,并展望對如何利用新技術進行教育創新,使得混合教學模式得以促進大學生英語深度學習。
關鍵詞:SPOC混合模式,大學英語,深度學習
1. 引言
信息化教學背景下,信息技術早已廣泛進入大學課堂,然而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制約和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缺失,大學英語課堂中所呈現的信息化教學往往停留在對新技術的單純追求、對學習資源的簡單堆砌、對知識傳遞的異化處理、對教學方式的機械改變等。把信息技術簡單地視為比“粉筆加黑板”更高效、更便捷、更時尚的一種替代性工具,延續傳統課堂中“人灌”的老路而走向“電灌”。教師的教學變得熱鬧而膚淺,學生的學習走向淺層化,信息化教學本身的優勢,如豐富的學習體驗、逼真的感知情境、可視的評價手段等被曲解和遮掩,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質量提升的初衷被挫敗。因此,鑒于SPOC在大學教學中卓有成效的應用,試圖將SPOC作為一種有效的支持性條件移植入大學英語課堂,從而提升教學的深度和實現學習的進階,促進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的深度融合。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規模私密在線課程”,它融合了MOOC教育思想,把微課、小眾教學、集成化教育的在線學習效應與傳統課堂相交融,使線下課堂變得更加動態、靈活、高效,提高校內教學質量。“小規模”是指在線學生的規模一般在幾十人至幾百人之間(不超過500人);“私密”是指設置準入條件來限制學生的申請,只有符合篩選條件的學生才能進入。SPOC既融合了MOOC學習資源豐富、訓練與測驗、監測學習過程、自動評分、在線交互等優點,又結合了自身在“教、學、管、控四大領域的優勢”,注重學習體驗,通過設置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過程的高投入性和沉浸性;與此同時,還能夠追蹤和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加強對學習行為的管理,有效彌補網絡教學淺表化的缺陷和傳統教學時空受限的不足。
2. SPOC混合模式下大學英語深度學習教學模式建構
提高教育質量是社會各界對教育改革的共同期待。提高教育質量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水平需逐漸提升到深度學習層次,因而促進深度學習,成為課堂革命的主要目標。為此,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包括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教學模式。
深度學習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應用、分析、評鑒和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學習者需要投入高階思維才能有效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所以促進深度學習的混合教學設計需要學習者的深度參與。英語作為英語教師,首先要明確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注重引導學生的高階思維投入;其次通過任務的結構化設計使教學目標具體化,為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提供可能。大學英語的深度學習往往意味著高難度的學習,混合教學模式綜合利用線上線下的教學優勢以及在線工具的特點,使結構化任務得以實現。在SPOC混合模式下,結構化任務使課前、課中、課后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它將整體的認知負荷分布于課前、課中及課后三個環節的任務中,而各環節的任務又是環環相扣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深度學習的難度。
深度學習的目標定位是混合教學模式設計的起點。以往的英語教學目標往往只注重知識技能目標,而忽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涉及記憶、領會的認知水平,更聚焦高階思維的發展,把握三維目標的整體結構。另外,學習任務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將學習任務結構化是指任務設計注重任務與任務之間的關聯,且思維水平層次循序漸進。也就是將總的內在認知分布到互相關聯的每一個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任務中,使學生在每一個問題解決過程中消化一部分知識,而在前期的英語學習中構建的認知結構,也會有利于下一問題的解決,從而降低學習難度。
在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混合學習絕對不是單純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簡單混合,而是基于學習目標的深度混合,更是“學習”與“實踐”的混合。將學習的符號知識遷移實際應用中,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境界,這也是學習的更高目標。因此,深度英語教學是一種基于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推理和學習的教學方法。郭元祥教授認為:“若從深度教學的知識內在結構與性質兩方面來理解其內涵,認為教育立場中所提到的知識與認識論所說的知識大有不同,因為教育中所說的知識具有生命立場、主體視野、生成情景、過程立場、價值取向及意義關懷等屬性,即教育中的知識更加具有人文的關懷性以及過程的生成性……就是師生在活動中生成的某種意義系統。” 從本質上講,深度教學就是教育知識的深度教學,教師通過某種手段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深層結構,從而實現知識獲取對于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價值。”
3. 結論
SPOC混合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深度教學應當扎根于學習共同體的土壤中,對學生特點和課程標準進行深入了解,對教學內容深刻把握,借助學習情境的創建和多樣化的角色體驗,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個體知識”。學生在學習共同體的環境中獲得合作能力,在情境體驗中發展認知能力,在知識的遷移應用中鍛煉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因此,SPOC平臺支持下的深度教學,作為信息化教學的新形式,不僅要在高等教育中廣泛推廣,在基礎教育階段也要積極拓展,加強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基礎教育應有的支撐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知識的性質、結構與深度教學[J]. 課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2]張偉娜.深度教學研究[D].北京: 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4-15.
[3]吳永和.學習分析: 教育信息化的新浪潮[J].遠程教育雜志,2013( 8) : 11-17.
[4]張浩,吳秀娟.深度學習的內涵及認知理論基礎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7-11.
[5]張靜.學習科學視域中面向深度學習的信息化教學方式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13,(4):20-24.
作者簡介:
王紅,女,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及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河北省高等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立項研究與實踐項目“SPOC混合模式下大學英語深度學習教學模式建構(2018YYGJ05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