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湧
摘 要:翻轉課堂的引進提高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翻轉課堂也成為學生知識內化的有效教學方式,但筆者發現師生關系和學生之間的親疏對翻轉課堂存在重要影響,比如師生關系融洽的班級學生比較活躍,課堂氛圍融洽,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勇于發言,積極與老師互動,組織分組討論時積極主動,如果教師親和力強,熱情洋溢,翻轉課堂教學效果良好,由此筆者發現心理學的社會滲透論即師生之間自我暴露越多,彼此了解越多,良好的溝通會促進翻轉課堂的順利實施,從而達到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社會滲透論,自我暴露,翻轉課堂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lipped classroom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for students to internalize knowledge. However,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closeness between students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lipping classroom, such as the class students with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more active,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is harmonious, the students are positive thinking about problems, have the courage to speak, actively interact with teachers, and actively take the initiative in organizing group discussions. If teachers have strong affinity, enthusiasm and good effect of reversal classroom teaching,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more self-exposure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better communication will promot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一.引言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各高校開展,翻轉課堂的引進提高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翻轉課堂也成為學生知識內化的有效教學方式,但筆者發現師生關系和學生之間的親疏對翻轉課堂存在重要影響,比如師生關系融洽的班級學生比較活躍,課堂氛圍融洽,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勇于發言,積極與老師互動,組織分組討論時積極主動,教師親和力強,熱情洋溢,教學效果良好。此外學生之間關系的親疏也會影響小組討論,學生關系親密的小組討論比較深入,更容易同心協力解決問題,彼此不夠熟悉的互動存在問題,比如討論不夠深入,討論過程中也時常冷場中斷,找不到討論點等,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低下。因此筆者認為提升師生關系和學生之間的的親密度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師生關系親密度的提升讓師生彼此更加了解,關系進一步升華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和教師更加積極地互動,在教學時使教學雙方的情感正向流動,有利于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們能激情飽滿地學習,從而達到翻轉課堂內化知識的作用。
二.理論基礎:社會滲透理論
心理學家歐文?阿特曼和達爾瑪斯?泰勒提出的“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SPT ),社會滲透指的是個體之間從表面化的溝通到親密的溝通而經歷的關系發展過程。 我們的人際關系會因此而產生巨大的差異,另外它還具有可預測性,即規律。
1.前提假設
1)關系會由不親密向親密發展。
筆者發現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親密度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如果關系疏遠不夠熟悉,上課互動效果不好,但隨著關系變得和諧親密時,英語課堂的互動會變得越來越好,在以后的學習中合作也越來越愉快。
2)關系發展具有系統性核可預測性。
師生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不斷變化的,但根據社會滲透理論,它也遵循著某些模式。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要得到彼此認同,發展親密關系,而且隨著二者關系親密度的上升,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會變得更好,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應該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3)關系的發展也包括逐漸惡化(depenetrate)和終止。
師生關系也會向著相反方向發展。筆者因曾經在學習氛圍差的班級多次批評曠課學生和不按時交作業的學生,教師和某個學生之間發生分歧,甚至課堂上發生沖突,因此師生關系處于動緊張之中,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學生們上課變得消極怠工,不主動配合教師上課,互動性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應該采取措施阻止師生關系進一步惡化 或終止前及時處理。
2.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是關系發展的核心。
社會滲透需要關系雙方相互了解,它會導致關系向親密的方向發展。當然,自我披露的信息內容也很重要。教師可以建立QQ,微信等有效聯系方式和學生對話,學生盡可能多了解班上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情況等,獲取學生更多有效信息,拉近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建立親密關系,學生之間多交流互動,了解彼此有助于小組討論。
1)洋蔥結構
人是一個洋蔥,洋蔥皮的層次代表人格的不同方面。大學教育的特點就是教師不再像初高中教師一樣和學生接觸密切頻繁,教師和學生除了上課之外和學生接觸很少,因此導致課外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比較少,交互性研究顯示,如果彼此之間沒有了交互性,就不可能達到親密關系的可能。因此教師在課下應該多和學生多互動,了解學生學生的思想學習狀況等,盡量拉進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2)廣度和深度是自我披露的兩個維度。
人們的自我披露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摸索期(Orientation stage),點頭之交:教師剛進班級時彼此不了解。
情感試探期 (Exploratory affective stage):針對一般事件可以聊。
情感期 (Affective stage): 開始談到私事。
穩定期 (Stable stage):關系邁入高原期,可以相互預測情緒。
隨著師生之間自我披露的深度加深,學生和教師之間彼此了解加深了,學生可以在教師面前流露真實情緒,表現自己真實脆弱一面的人。這就是交流的深度越大,人們就越容易產生脆弱感。但是我們要慎重地使用自我披露。
3)代價與回報
在關系建立的初級階段,以上兩個元素的影響要比晚期大。在不親密向前發展的階段,我們會很小心,表示出很多耐心來增加積極經驗。(前提是學生想和你發展互動)
回報與代價比為正的關系在有效處理沖突方面更為有利。我從這段關系中得到了什么,如果一直付出,我會喪失滿足感,反之亦然。
3.階段
1)定向
即一點點透露。發生在公共場合。例如學生可能只會告知教師自己姓名籍貫等非常表面化的信息。
2)試探性的感情交換
這是自我顯現,這時候師生會使用表現關系特殊的流行短語,還有一些非語言。“什么”,“哎呀”,“額”“寒”??等是朋友之間經常相互使用詞語。
3)感情交換階段。
義務與舒適感帶有自發性和隨意性。更加放松和更加微妙。大二師生關系就處于這個階段。學生和教師交流時會使用很多個性化的習慣用語,這也是師生關系更加牢固的表現。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和課下交流中,對學生學習表現會當面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批評。但這可能并不會是整個關系惡化。
4)穩定交換
師生關系進入坦誠相待和親密度非常濃厚的時期。只有極少數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能達到這一點。學生和教師之間無話不談,都愿意彼此分享一些私密事件。但教師和絕大多數學生只會保持在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水平的關系上。
三. 社會滲透論在師生溝通的體現和運用
社會滲透論主要是通過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互動交往建立親密關系,促進翻轉課堂能夠達到應該有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大學教育不再像初高中那樣,教師和學生之間交往的時間很多,對學生比較了解,到了大學,學生們已經是擁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可以獨立自主地學習,教師和學生僅僅是上課交流,課下學生忙著做自己的事情,與教師交往不多,這導致了教師和學生溝通不暢,對學生不夠了解,這為翻轉課堂教學的組織帶來了困難。因此為了促進翻轉課堂的順利進行,筆者從社會滲透論的角度對提高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親密關系的溝通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微信群或QQ群等有效的聯系方式和溝通機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愿意和老師開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總歸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而社會滲透論認為當我們彼此能自我暴露更多時,彼此之間親密感越強,更能交流溝通,在活動中也會配合更加默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是一種自我暴露,也是教育工作重要環節,要完成教學工作,教師要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工作,與學生建立有效聯系,盡可能真實,全面,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經歷,生活習慣,家庭背景等,做到這些,才可能在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特點實行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配合得當,默契度高,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成了人們聯系的重要方式,比如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教師都可以通過這些方式和學生建立有效聯系方式,多角度了解學生。
“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親密了,學生才會在課堂上主動配合教師,積極主動學習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心靈溝通,是師生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催化劑,是促進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基本保證。
2)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溝通原則。
大學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再是教育中的施動者和受動者,宜建立一種平等合作,民主對話,和諧共處的師生關系,有助師生之間的進一步了解。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在課余時間主動和學生接觸,主動參加學生組織的各項活動,一起運動,一起娛樂,一起游戲,一起探討生活,理想,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實存在,成為理解他們的,值得信任的“朋友”。其次教師應該定期召開師生座談會,師生可以傾心交談,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教師本人更可以在會上深刻剖析自己的思想行為,工作的得失,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溝通,會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消除誤會和隔閡,增進感情上的溝通和交流。再次,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從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教師應該對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班上每位學生,不能區別對待,尤其是不能偏愛優生,歧視差生。教師應該因材施教,鼓勵差生不斷進取趕上來。
3)學會傾聽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上天賜人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這說明“傾聽”的重要性,善于傾聽是教師一種優良品質,是師生之間的心靈之約,更容易拉近師生關系。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按照影響傾聽效率的行為特征把傾聽分為三種層次。一個人從層次一成為層次三傾聽者的過程,就是其溝通能力、交流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
"傾聽"分為三個層次:層次一聽者完全沒有注意說話人所說的,假裝在聽實際卻在思考其他問題或想著駁斥,這種層次的傾聽會導致師生關系破裂和溝通不暢。層次二,聽者主要傾聽說話人的說話內容,而忽略說話人的身體語言,手勢,臉部表情和眼神所表達的意思。這將不能正確理解說話人的真實情感和說話含義。層次三:這是一個優秀的傾聽者所具有的特征,他會從說話人的信息中找到說話人所想表達的重點,找到共鳴點,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避免先入為主,以個人喜好來評判對方,從而使溝通失敗。
教師在和學生溝通時應該運用第三層次的高級溝通,首先對學生所講的內容表示出興趣,帶著理解和尊重專心傾聽學生講話,其次用身體語言告知學生你對他是有好的,盡量創設和諧,安全和舒適的聊天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輕松自在的狀態下自我暴露,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親密關系。
4)具有同理心
同理心,即“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 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心理學將同理心分為兩個層級:
A+1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想對方之所想,急對方之所急;能夠使人不知不覺地將內心的想法,感受說出來;能夠讓人覺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夠用心傾聽;在安排事務時,盡量照顧到對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調整。
A+2: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和體諒別人,并以此作為工作依據。有優秀的洞察力與心理分析能力,能從別人的表情、語氣判斷他人的情緒。投其所好,真誠,說到聽者想聽,聽到說者想說;以對方適應的形式溝通。
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必須是具備第二層級同理心的優秀溝通者,具備優秀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從學生的表情,預期判斷他人情緒,并且給予學生實時的情感支持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根據學生的思想動態來調整教學方法,達到教學預期效果。
教師應該學會傾聽自己的感覺,表達自己的感覺,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其次學會傾聽學生的感受,體會學生的感受并與之共鳴。
五.結語
總之,將心理學“社會滲透論”理論運用到師生關系的溝通中提高師生親密度,提高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一種反思,解決了因師生關系疏遠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學生在課堂內化知識的效率低下,師生互動不力等問題。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是重中之重,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的自我暴露,有利于教師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措施進行教學,確翻轉保課堂教學效果的落實。
參考文獻:
[1] 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0
[2]? 陳蕾蕾. 大學生權力感與利他行為的關系:同理心的中介作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