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東
摘 要:論文基于人民幣貶值預期背景,探討銀行外匯風險概念,并論述人民幣貶值預期下銀行外匯風險問題,進而提出相應指導策略。以期可為業界和金融界提供合理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貶值;外匯風險;預期
我國從2005年開始進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后,所施行的是基于市場供求關系,以一籃子貨幣為依據而予以調節和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伴隨我國持續深化改革開發,匯率制度也在趨向于市場化的方向發展,促使我國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迎來了較大的機遇,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風險與挑戰。[2]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更加頻繁、波動幅度更大,銀行業必須扭轉傳統固定匯率制度下的管理經營模式,加大對于匯率風險的管理控制與研究,對于匯率風險的管控將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未來風險管理體系中的重點工作任務。在2016年人民幣經歷大幅度貶值以后,人民幣仍然將繼續呈現溫和升值的態勢,但仍未破“7”,較之2016年人民幣匯率,人民幣貶值現狀依舊明顯。在對人民幣貶值預期的情況下,就銀行對匯率風險管理予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一.銀行外匯風險
外匯風險,其定義具體是指:某一擁有外國貨幣債權或債務的經濟主體,受到匯率變動影響,使該經濟主體在外國貨幣債權或債務的經濟價值發生變化,由此造成該經濟主體發生損失的概率。
銀行匯率風險是指銀行在持有外國貨幣債權或債務或進行外匯業務經營活動的過程中,受到匯率變動影響,使銀行所持有的外國貨幣債權或債務的經濟價值發生變化,由此造成銀行發生經濟損失的概率。從上述的定義中可以分析出銀行匯率風險既非某一種具體的損失,也并非表示必然會發生損失,而是指發生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風險從內涵本質上分析,其指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并非帶有褒義或貶義的屬性,具有中性的意義,由此可以進一步分析出銀行匯率風險,在匯率不斷變化的影響不僅有遭受不確定的損失的可能,同時也有獲得不確定性的收益的可能。由此,在匯率的作用下,匯率的波動會給銀行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影響后果:第一是使銀行這一經濟主體受到經濟損失,第二是使銀行這一經濟主體獲得收益。
二.人民幣貶值預期下銀行外匯風險問題
(一)再融資匯率風險問題
目前伴隨人民幣近兩年的持續大幅度貶值以及未來的貶值預期,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一定的再融資匯率風險,受到國內銀行職能主管部門的監管政策影響,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再融資的過程中,對融資資金的使用需要跨越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再融資所獲取的外匯資金在境外留存的時間較長、規模較大,這使得匯率的大幅度波動所帶來的匯率風險給再融資所獲取的資金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部分商業銀行缺乏有效的經營管理措施,未采取有效的匯率避險手段,致使再融資資金的匯率風險敞口依然較大,由此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在引入境外資金的過程中必須予以時刻警惕和加強管控力度,同時政府主管關門可考慮在政策上予以適度的靈活性調節。
(二)匯率風險敞口問題
國內商業銀行缺乏匯率風險的管理意識、在匯率風險管理政策與程序上存在問題、內部管控機制不健全,以及在匯率風險識別、計量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在現有浮動匯率制度下,無法滿足實際匯率風險管理的需求。
受到我國歷史匯率政策制度的影響,商業銀行在對匯率風險計量、管控方面的手段較為落后。雖然目前眾多商業銀行將國外較為先進的風險計量工具引入到實際的匯率風險管控工作中來,但因缺乏對實際情況的考慮,往往在引進這些先進計量工具后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實際業務操作的過程中,最后的結果是無法獲得所需要的數據或者發生數據不匹配的問題,而國內商業銀行在計量工具的修改與完善等方面又缺乏有效的能力和手段,致使這些引入的計量工具最后發揮不了作用,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以匯率風險計量管理的實例進行說明,花旗銀行所實施的分類管理方法是將匯率波動中所存在的交易風險予以分類處理,JP摩根大通則采用至上而下的逐級上報制度,最后由公司高層決策者作出相應的風險計量工作。我國部分商業銀行也引入了分類管理的方法,但是由于其在授信額度方面的設置缺乏精細化區分,造成其實際上無法準確計量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以及極端情況下的風險。
(三)外匯衍生品成本風險問題
我國外匯衍生品市場發展起步較晚,目前市場發展歷史雖然較短,但是因為外匯衍生品所具有規避匯率風險、對價格予以識別以及保值等功能,在金融領域與國際貿易領域起到了越來越為重要的作用。商業銀行在外匯衍生品業務的起步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今年來人民幣的持續貶值態勢與較長一段時間的持續貶值預期是較少經歷過的,伴隨著人民幣匯率的大幅波動,在與過去完全不同匯率制度環境下,國內商業銀行對于外匯衍生品的需求也在日益提升,但是當前外匯衍生品總體規模依然不大,外匯衍生品成本過高 依然是制約外匯衍生品市場發展的一個較大阻礙。
(四)外匯業務經營潛在風險問題
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我國商業銀行借助外匯衍生品等獲得經營管理模式上的突破,但是與此同時也面對著更多在外匯業務經營商的潛在風險,如業務操作風險、外匯監管風險、外匯結算風險、交易時區風險,以及反洗錢和監管因素上存在的問題給外匯業務經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人民幣貶值預期下銀行對匯率風險的管控對策
(一)規避再融資的匯率風險
針對當前商業銀行所存在的再融資匯率風險,我國商業銀行在實現海外上市、引入海外資本的融資過程中,應加大對中期與長期性的匯率變化因素的考量。具體而言,商業銀行在進行再融資的過程中,要考慮從融資方案確定到使用融資資金這一區間段的匯率波動影響,綜合性地考慮海外發展的實際需求,對未來匯率變動可能產生風險建立有效的控制機制與事先制定相應的對策,從而對境外資金的留存時間與資金規模予以合理控制,將再融資所獲取的外匯資金的匯率風險敞口盡可能地減少。
(二)短時期內努力減小風險敞口
當前在匯率風險管理體系內,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為落后,特別是在風險識別、風險計量以及后續的跟蹤監控手段上需要進一步的優化與完善。我國為數眾多的商業銀行在對風險敞口的計量方面缺乏完備性,部分商業銀行雖然在學習國際先進的業務管理經驗過程中,商業銀行在風險測定模型構建以后,然后需要不斷的繼續研發與進一完善,以實現對匯率風險的精確量化評估。由此,各家商業銀行應當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選擇和構建適用性良好的風險測定模型,并需要在模型檢驗完成后繼續做好事后的校驗。依據后續的校驗結果,對風險測定模型予以不斷修正完善,以實現準確性與擬合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在銀行實施全面外匯風險管控的過程中,應當將各類模型的應用局限性予以充分考慮在內,考慮并行測試多類不同模型的方式。針對銀行匯率風險的測定,可采取壓力測試、風險價值模型以及外匯敞口分析等多種方法,同時建立起相對應的風險控制措施,確保風險被控制在允許范圍內。伴隨人民幣匯率雙方向浮動制度的形成,我國商業銀行必須在較短時間加大對風險敞口的縮減力度,進一步強化在匯率風險識別、計量與監控方面的能力,同時要盡快在風險計量系統上予以完善優化,在保證與國際主流分析系統接軌的情況下,同時保證在商業銀行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適用性。
(三)降低外匯衍生品成本,實現產品個性化高效設計
在商業銀行面臨越來越大的匯率波動風險的背景下,采取外匯衍生產品也是抵御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由于外匯衍生產品在保值、規避匯率風險以及識別價格等方面的優勢,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這種狀況下對于外匯衍生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化。商業銀行應當抓住這一機遇,加大對外匯衍生產品個性化與高效化的設計,提升外匯衍生產品的設計效率,通過設計效率更高、競爭力更強的低成本外匯衍生產品來滿足不同類型客戶的實際需求,這樣才能促使外匯衍生品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四)提升外匯資金業務產品創新能力
為了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和優化商業銀行的盈利結構,商業需要進一步擴大中間業務的收入來源,并增強外匯資金的獲取能力,在實際外匯業務中商業銀行面對的客戶多種多樣,其需求也不盡相同,為了充分滿足客戶的相關需求,商業銀行應通過在外匯資金業務產品的創新設計、營銷與產品組合上加大力度,借助對人民幣所參考的一籃子貨幣的調節進行情況的分析,對其中的不同貨幣的種類與權重變動情況予以及時跟蹤,在這樣的分析研究基礎上才可以對外匯資金的資產負債比例予以及時地調整,從而為客戶在外匯交易業務中提供更好的服務。
四.結語
人民幣貶值預期下,我國商業銀行應當繼續加強建立健全匯率風險體系,提升匯率風險的管控力度,盡可能減輕或避免匯率波動所帶類的風險對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管理的不利影響,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管控手段,使商業銀行將匯率變動所引起的風險轉換為自身的盈利機會。
參考文獻:
[1]馬越. 人民幣匯率變動視角下我國商業銀行的匯率風險管理[J]. 商, 2018(24):188-188.
[2]彭維. 我國匯率制度的發展進程[J]. 現代營銷, 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