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磊

【摘 要】目的:觀察在無痛腸胃鏡術后患者護理干預中應用綜合護理的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間與我院進行無痛腸胃鏡手術檢查的82例患者,將其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后,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與綜合護理,對比兩組術后各項臨床指標與并發癥情況。結果:觀察組呼吸、活動力、指脈氧飽和度以及循環等各項臨床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對應值,P<0.0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4.6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44%,P<0.05。結論:在無痛腸胃鏡術后患者護理干預中應用綜合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降低其并發癥發生風險,促進其快速恢復。
【關鍵詞】無痛;腸胃鏡術;綜合護理;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24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1
無痛腸胃鏡手術檢查是臨床用于食管、胃、結腸等疾病檢查的常用手段,但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并不均一,此時,為了有效促進患者術后盡快恢復,在其康復休養期間醫護人員應當給予其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在本研究中,筆者選擇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間與我院進行無痛腸胃鏡手術檢查的82例患者為分析對象展開對照研究,旨在探究常規護理與綜合護理干預的應用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分析對象為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間與我院進行無痛腸胃鏡手術檢查的82例患者,按照臨床護理干預方案的不同,將上述患者平均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1例患者中,23例男性,18例女性;其年齡在18~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20±1.22歲;文化程度:14例本科及以上,20例大專,7例高中及以下。觀察組41例患者中,22例男性,19例女性;其年齡在17~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36±1.09歲;文化程度:15例本科及以上,18例大專,6例高中及以下。將上述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對比統計,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方案 本研究中41例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間實施常規護理,另41例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實施術后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文所示:
(1)飲食護理:在患者檢查結束后,指導患者60分鐘后才可以攝入半流質食物,對于進行活檢的患者,則應于120分鐘后進食。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注意觀察進食后有無出現潰瘍、頭暈、面色蒼白等不適癥狀,一旦出現,需立即檢查治療。對于實施胃鏡下手術治療的患者,通常需要禁食2天,此時,病房護理人員之間應嚴格做好交接班工作,并適時為患者進行營養補給。康復休養期間,叮囑患者多飲水,隨著病情的恢復,其飲食可逐漸過渡至正常飲食,注意多攝入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2)心理干預:待患者意識有所恢復后,護理人員應當積極主動地與患者溝通交流,充分掌握其臨床需求,盡可能滿足其心理需要。同時,醫護人員也需要及時發現患者情緒狀態變化情況,并及時加以干預,從而幫助其紓解內心苦悶,緩解緊張、焦慮、不安感受,使其更加期待疾病康復后的生活。
(3)不良反應監測:手術結束后,在患者清醒且允許的狀態下適當為其調整體位,并為其輕輕按揉腹部,從而緩解其腹壓。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出現低血糖反應,為改善其血糖水平,可以在患者清醒后為其補充適量糖分與電解質。對于相對肥胖的患者而言,若出現呼吸不暢、舌根后墜等情況時,醫護人員應當輕輕托起其下頜部位,幫助其保持呼吸道通常,達到有效預防血氧飽和度降低的目的。此外,由于麻醉因素,患者在手術后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情況,因為,為防止患者發生墜床、跌倒等不安全事件,應當增強風險護理工作,提升護理安全性。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后各項臨床指標情況,如呼吸、活動力、指脈氧飽和度以及循環等。統計兩組患者康復休養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如呼吸抑制、低血糖反應、躁動不安等。
1.4 統計處理方法 運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呼吸、活動力、指脈氧飽和度以及循環等各項臨床指標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表示,并發癥發生率計數資料行檢驗,以率(%)表示,當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觀察組呼吸、活動力、指脈氧飽和度以及循環等各項臨床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對應值,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經統計,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4.63%(6/41,1例呼吸抑制、3例低血糖反應、2例躁動不安),明顯高于觀察組的2.44%(1/41,1例躁動不安),=3.90,P<0.05。
3 討論
在本研究中,筆者以82例無痛腸胃鏡手術患者為分析對象,41例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間實施常規護理,另41例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從飲食護理、心理干預以及不良反應監測護理等方面展開術后綜合護理干預,其結果顯示,觀察組呼吸、活動力、指脈氧飽和度以及循環等各項臨床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對應值;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與常規護理干預模式相比,綜合護理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具體來說,對患者實施飲食干預,可以幫助患者增強術后營養,降低不當飲食對機體產生的不良刺激;針對患者負面情緒給予其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以幫助患者重新梳理其戰勝疾病的信心;而對其有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監測干預,則能夠顯著改善不良反應造成的機體不適,促進其疾病快速康復[2]。
綜上所述,在無痛腸胃鏡術后患者護理干預中應用綜合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降低其并發癥發生風險,促進其快速恢復,該方案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倪建芳.護理干預對無痛腸胃鏡術后患者恢復的影響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1):90-91.
劉華.電子胃鏡無痛檢查術前術后的護理體會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69):25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