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華



[摘要] 城市綠色GDP核算對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在構建城市綠色GDP核算體系的基礎上,核算了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外30個省級行政區域2001~2015年的城市綠色GDP并進行了評價,分析了東中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的區域差異。結果顯示:2001~2015年城市綠色GDP總量隨時間不斷增長;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增長速度最快,其次為中部地區,東部地區增長速度較慢;雖然用于城市環境保護的支出較大,但城市固體廢棄物及原煤開采對城市綠色GDP增長的負影響仍然較高。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綠色GDP;價值量核算;區域差異;環境影響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后,工業化、城市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1-3]在逐步認識到了環境問題對經濟社會產生的重要影響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理念也從原來的“征服自然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4]國內學者對城市環境問題的關注度也迅速提高,如研究因發展經濟而付出的環境代價,研究如何更好核算城市綠色GDP,并試圖依據城市綠色GDP核算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等。[5]盡管國外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建立了以綠色GDP為核心的核算體系,但傳統GDP核算未考慮與環境相關因素。[6]1993年聯合國(UN)出版了《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手冊》(SEEA),2004年成立環境經濟委員會,制訂了將環境經濟核算發展成為官方統計體系的目標。[7]國外學者也積極從資源、能源、環境角度評價生態環境,[8]以及從政策、出口角度對環境治理創新進行研究。[9]2006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和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為國內學者研究城市綠色GDP核算體系提供了重要參考。賈小樂(2018)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對中小城市綠色GDP進行了動態研究。[10]李曉剛(2017)、鄭麗琳(2018)等學者也對城市綠色GDP核算進行有意義的研究。[11][12]但整體上講,國內學者對城市綠色GDP相關研究存在著研究時間較短,涉及領域不夠廣泛等不足,相關研究有待加強。鑒于此,文章在核算了2001~2015年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外30個省級行政區域的城市綠色GDP的基礎上,評價環境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并進行區域差異比較,探尋城市綠色GDP變化的區域因素,分析各環境因素對城市綠色GDP的影響程度。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1)城市綠色GDP核算。首先,借鑒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對傳統綠色GDP公式進行完善,[13]確定資源類賬戶下各類資源耗減實物量、環境降級類賬戶下各類污染物的排放實物量、環境改善類賬戶下各類環境改善指標的實物量,并分別核算其價值量。其次,在對資源耗減、環境降級及環境改善價值量匯總的基礎上,對2001~2015年的城市綠色GDP總量及東中西部地區的城市綠色GDP進行核算。
(2)城市綠色GDP分析。分別分析了2001~2015年研究區域城市綠色GDP的時間趨勢特征,并從環境價值量的角度探究各賬戶下的具體指標對城市綠色GDP的影響程度,然后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及建議。
2.研究方法
(1)消除貨幣及價值量類數據的時間影響。為了消除價值量數據的時間影響,文章采用平滑法對所有價值量數據進行了平滑,平滑過程為: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CT (T為年份,2000
(2)確定城市綠色GDP核算公式及賬戶。區域i(1≤i≤30)第T年的非農產業產出為城市土地產出,設平滑后的城市土地產出為YiT,自然資源耗減價值量為NCiT,環境降級價值量為ECiT,城市綠色GDP為Y(GGDP,iT),王金南等(2006)將城市綠色GDP的核算公式設為:[14]
Y(GGDP,iT)一YiT - NCiT - ECiT
(3)
式(3)作為傳統的城市綠色GDP核算公式,但只核算了資源耗減及環境降級的價值量,應補充資源環境改善的收入,[15]例如森林資源生態價值作為資源改善收入的代表就應納入到綠色GDP核算,[16]以及可以直接影響城市生態環境的城市綠地價值也應納入到綠色GDP核算。[17]因此,城市綠色GDP的核算不僅應該扣除資源耗減及環境降級的價值量,還應考慮森林和城市綠地帶來的環境改善收益價值量,設環境改善價值量為EBiT,相應的城市綠色GDP核算公式為:
Y(GGDP,iT)一YiT - NCiT - ECiT +EBiT
(4)
依據式(4),改進后的城市綠色GDP公式中包括:城市土地產出價值量賬戶YiT,資源耗減價值量賬戶NCiT,環境降級價值量賬戶ECiT,以及環境改善價值量賬戶EBiT。
(3)城市土地產出YiT。YiT為區域i第T年平滑后的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之和,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的原始數據來源于各省2016年統計年鑒。
(4)城市綠色GDP資源耗減賬戶價值量的構成。國內學者主要將煤、石油、天然氣、水資源、征用土地等作為自然資源耗減成本。[18]因此,城市綠色GDP中資源耗減價值量NCiT應包括:開采的原煤價值量,設為COiT;開采的原油價值量,設為OliT;開采的天然氣價值量,設為GAiT;水資源的價值量,設為WAiT;城市征用耕地的資源價值量,設為FAiT;城市征用的其它土地生態價值量,設為UNFAiT。城市綠色GDP中資源耗減價值量的計算公式為:
NCiT=COiT +OliT +GAiT +WAiT +FAiT +UNFAiT
(5)
城市資源耗減賬戶價值量的核算。①以2004年原煤的實際恢復費用57.2萬元/萬噸和理論恢復費用73. 16萬元/萬噸的算術平均數作為原煤的單位價值量,以2004年原油的實際恢復費用461. 03萬元/萬噸和理論恢復費用589. 34萬元/萬噸的算術平均數作為原油的單位價值量,以1999年水資源的市場價格1400元/萬噸作為水資源的單位價值量,以2004年的天然氣資源恢復費用為2778萬元/億m3作為天然氣資源的單位價值量。[19-22]將以上各類城市資源的單位價值量平滑至2001年價格水平,并設平滑后的原煤、原油、天然氣及水資源的單位價值量分別為PRCO、PROI、PRGA、PRWA,將以上平滑至2001年的單位價值量分別與《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獲取的區域i第T年開采的原煤數量(AMCOiT),開采的原油數量(AMOliT)、開采的天然氣數量(AMGAiT),及耗減的水資源數量(AMWAiT)相乘,即可計算出各研究區域資源賬戶相應指標的價值量:
COiT=AMCOiT.PRCO
(6)
OIiT=AMOIiT.PROI
(7)
GAiT=AMGAiT.PRGA
(8)
WAiT=AMWAiT.PRWA
(9)
②采用市場價值法核算各研究區域城市征用耕地資源耗減價值。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公開發布的稻谷、小麥、玉米三種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及出售價格數據可以獲得:2001~2015年各研究區域三種糧食每50公斤出售價格,設為PRICET;稻谷、小麥、玉米單位面積產量,分別設為RICETkg/hm2,WHEATTkg/hm2,CORN Tkg/hm2;設第T年征用耕地的單位面積糧食價格為FPRICET/hm2,則FPRICET的計算公式為:
將計算出的2001~2015年的FPRICET平滑至2001年價格水平,設為SF-PRICET。由《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獲取研究區域2001~2015年城市土地征用耕地面積數據,設區域i第T年的城市征用耕地面積為AMFAiT,單位為hm2,則2001~2015年各研究區域征用的耕地價值量FAiT的計算公式為:
FAiT=AMFAiT.SFPRICET
(II)
③其它征用土地資源價值量。依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獲取研究區域城市征用土地面積以及征用耕地面積數據后,將各區域城市征用土地面積數量減去各區域城市征用耕地面積即可獲得區域i第T年城市征用其它土地面積數據,設為A-MUNFAiT,單位為km2。參考國內學者的研究,可知2007年農地單位面積生態價值為3547. 89萬元/km2,林地為12628. 69萬元/km2,草地為5241萬元/km2,未利用地為624. 25萬元/km2等,[23]取以上各類土地單位面積生態價值量的平均值8481. 70萬元/km2作為城市其它征用土地單位面積的生態價值量,并將2007年城市其它征用土地單位面積價值量平滑至2001年價格水平,設為PRUNFAiT,則各研究區域2001~2015年城市征用其它土地資源價值量計算公式為:
UNFAiT=AMUNFAiT.PRUNFA
(12)
(5)城市綠色GDP環境降級賬戶價值量的構成。城市綠色GDP中的環境降級價值量核算是指城市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物價值量的核算,國內有學者認為在核算城市綠色產出時應該考慮包括城市環境投資、廢棄物綜合利用、城市綠化、廢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城市用水、工業煙(粉)塵等指標。[24]因此,在核算城市綠色GDP時,可將城市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水、工業二氧化硫、工業固體廢物、城市生活垃圾、工業煙(粉)塵等污染物排放作為環境降級指標。結合實際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區域i第T年的城市環境降級價值量ECiT應包括:排放的工業廢水價值量,設為EFFiT;排放的工業二氧化硫價值量,設為DIOXiT;排放的工業煙(粉)塵價值量,設為POWiT;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價值量,設為SOLiT;城市生活垃圾清運價值量,設為CLGiT;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價值量,設為HTCLGiT;城市環境保護支出,設為UEPEiT。環境降級價值量ECiT的計算公式為:
ECiT=EFFiT+DIOXiT+POWiT+SOLiT +CLGiT +HTCLGiT +UEPEiT (13)
城市環境降級賬戶價值量核算。①依據王磊(2007)的研究,以2004年工業廢水的單位治理成本2. 44萬元/萬噸為排放的工業廢水單位價值量,工業二氧化硫治理成本4219. 73萬元/萬噸作為排放的工業二氧化硫單位價值量,工業煙塵治理成本及工業粉塵治理成本的算術平均數3323. 91萬元/萬噸作為排放的工業煙(粉)塵的單位價值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治理成本225. 78萬元/萬噸作為排放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單位價值量,城市生活垃圾清運成本25萬元/萬噸作為城市生活垃圾清理清運的單位價值量,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成本150萬元/萬噸作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單位價值量。[25]將以上城市環境降級指標的單位價值量平滑至2001年,設平滑后工業廢水、工業二氧化硫、工業煙(粉)塵、工業固體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清運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單位價值量分別為:PREFF、PRDIOX、PRPOW、PRSOL、PRCLG、PRHTCLG,再將由《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獲得的區域i第T年的工業廢水排放量(AMEFFiT)、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AMDIOXiT)、工業煙(粉)塵排放量(AMPOWi-r)、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AMSOLiT)、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AMCLGiT)、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AMHTCLGiT)與對應的單位價值量相乘,即可計算出研究區域環境降級賬戶相應指標的價值量:
EFFiT=AMEFFiT.PREFF
(14)
DIOXiT=AMDIOXiT.PRDIOX
(15)
POWiT=AMPOWiT.PRPOW
(16)
SOLiT=AMSOLiT.PRSOL
(17)
CLGiT=AMCLGiT.PRCLG
(18)
HTCLGiT=AMHTCLGiT.PRHTCLG
(19)
②城市環境保護支出。依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6)》獲得的2001~2015年各研究區域城市環境保護支出數據后,以2001年為基期將各研究區域城市環境保護支出數據平滑至2001年價格水平,即可得到區域i第T年的城市環境保護支出價值量UEPEiT。
(6)城市綠色GDP環境改善賬戶價值量構成及價值量核算。城市環境改善價值主要是指由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生態價值,區域i第T年的環境改善價值EBiT應包括:人造林生態價值,設為PLAiT;城市綠地生態價值,設為URGiT。因此,城市環境改善價值量EBiT的計算公式為:
EBiT=PLAiT+URGiT
(20)
借鑒王磊(2007),毛正奇(2012)等的研究成果,以2004年人造林單位面積生態價值79. 52萬元/km2作為人造林的單位面積價值量;[26]以2007年城市綠地的單位面積生態價值10805. 78元/hm2作為城市綠地單位面積價值量。[27]將以上單位價值量平滑至2001年,設平滑后的人造林及城市綠地單位面積價值量分別為PRPLA、PRURG,再將由《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獲得的區域i第T年的人造林面積(AMPLAiT),以及城市綠地面積(AMURGiT)與對應的價值量相乘,即可計算出各研究區域歷年的人造林生態價值及城市綠地生態價值,計算公式如下:
PLAiT=AMPLAiT.PRPLA
(21)
URGiT=AMURGiT.PRURG
(22)
三、城市綠色GDP核算及分析
1.中國大陸城市綠色GDP及變化趨勢
在計算出各研究區域2001~2015年的自然資源耗減價值量NCiT,城市環境降級價值量ECiT,城市環境改善價值量EBiT后,依據公式(4)核算出區域i第T年的城市綠色GDP,即Y(GCJDP,iT),從而得出所研究區域的城市綠色GDP(詳見圖1)。
2001~2015年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城市綠色GDP呈現出隨時間不斷增長的特征,從2001年的87160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488457億元,增長了約5.6倍。其中,東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從2001年的54483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282580億元,增長約5.2倍,在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城市綠色GDP中的比重從2001年的63%下降至58%;中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從2001年的19294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114523億元,增長約5.9倍,在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城市綠色GDP中的比重從2001年的22%提高至23%;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從2001年的13383億元增長至2015年度的91354億元,增長了約6.8倍,在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城市綠色GDP中的比重從2001年的15%提高至19%(詳見圖2)。
整體上講,東部地區城市綠色GDP所占的比重仍然較大,其次為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比重較小。因此,東部地區的城市綠色GDP增長依然為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城市綠色GDP增長做出了主要貢獻,但其增速放緩一定程度也抑制了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城市綠色GDP增長速度。另外,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城市綠色GDP的快速增長(增長速度超過東部地區),使其對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城市綠色GDP支撐作用越來越重要。
2.東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分析
2001~2015年,盡管東部地區各省(直轄市)的城市綠色GDP均呈現出隨時間增長的趨勢,其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4省的城市綠色GDP增長較快,2015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省的城市綠色GDP總量占東部地區城市綠色GDP總量的62%;但海南、天津、北京、福建、上海、河北、遼寧7省(直轄市)的城市綠色GDP增長相對較慢,僅占東部地區城市綠色GDP總量的38%(詳見圖3)。
整體來看,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省城市綠色GDP增長較快且總量大,是東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在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城市綠色GDP中的比重較大的主要原因。海南、天津、北京、福建、上海、河北、遼寧等省(直轄市)的城市綠色GDP增長緩慢,則是造成東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在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城市綠色GDP中的比重從2001年的63%下降至2015年度的58%的主要原因。因此,對于東部地區的河北、遼寧等工業所占比例較大的省份應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著力發展低碳經濟及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促使城市綠色GDP快速增長。而對于東部地區的海南、天津、北京、福建等省(直轄市)應以政府為主導,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綠色生活、出行方式,通過改變大眾的生活及消費習慣緩解城市環境壓力,從而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斷提升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達到提升城市綠色GDP增長目的。
3.中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分析
2001~2015年,中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增長速度相對較快,且均呈現出隨時間增長的趨勢,其中,河南、湖北、湖南、安徽4省的城市綠色GDP增長較快,2015年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的城市綠色GDP總量占中部地區城市綠色GDP總量比重達68%;江西、吉林、黑龍江、山西4省的城市綠色GDP增長相對緩慢,城市綠色GDP總量只占中部地區城市綠色GDP總量的34%(詳見圖4)。因此,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城市綠色GDP的快速增長是中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增長的主要動力,但由于江西、吉林、黑龍江、山西等省的城市綠色GDP增長相對較慢,使2001~2015年中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在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城市綠色GDP中的比重僅從22%提高至23%。
綜合分析,盡管中部地區2001至2015年城市綠色GDP增長了約5.9倍,但江西、吉林、黑龍江、山西等省的城市綠色GDP增長速度仍有待提高,應在保持河南、湖北、湖南、安徽4省城市綠色GDP繼續快速增長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提高江西、吉林、黑龍江、山西等省的城市綠色GDP發展水平,可在政府的主導下對環境污染較嚴重的機構、企業責令整改或關停,發展對環境影響較小的高新技術產業,提升環保產業、循環經濟在地區經濟中的比重,通過設備改造或技術創新減少能源消耗數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對于高污染、能源消耗大的舊設備及生產線應及時進行淘汰,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合理保護利用自然資源,達到提升江西、吉林、黑龍江、山西等省城市綠色GDP增長速度的目的。
4.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分析
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從2001年至2015年增長了約6.8倍,是三大地區中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其中,四川、陜西、內蒙古、重慶、廣西5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城市綠色GDP增長較快,201 5年以上5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城市綠色GDP總量占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總量的70%;云南、貴州、新疆、甘肅、寧夏、青海6省(自治區)的城市綠色GDP增長相對較慢,僅占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總量的30%(詳見圖5)。因此,四川、陜西、內蒙古、重慶、廣西5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城市綠色GDP快速增長是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在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城市綠色GDP中的比重從2001年的15%提高至2015年的19%的主要原因。
由以上分析可知,西部地區2001年至2015年城市綠色GDP增長了約6.8倍的主要原因在于四川、陜西、內蒙古、重慶、廣西5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城市綠色GDP的快速增長,但云南、貴州、新疆、甘肅、寧夏、青海6省(自治區)的城市綠色GDP增長較慢減緩了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的總體增長速度,主要問題就在于西部地區城市綠色GDP區域發展的不均衡,為此應對云南、貴州、新疆、甘肅、寧夏、青海6省(自治區)的發展模式進行轉變,遏制以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環境獲取經濟利益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通過提升科技水平減少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逐步建立高利用、低排放、低消耗的經濟增長模式,結合西部自然資源豐富的特征發展具有地區特色的優勢農產品,積極提高第一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使西部經濟產出中的綠色比例增長,進而達到提高云南、貴州、新疆、甘肅、寧夏、青海6省(自治區)的城市綠色GDP水平的目的。
四、城市綠色GDP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1.環境對城市綠色GDP的綜合影響
由城市綠色GDP計算公式可知,自然資源耗減價值量NC和城市環境降級價值量EC為環境負影響,城市環境改善收益EB為環境正影響,三者綜合即為環境對城市綠色GDP的綜合影響,設為CEI,其計算公式為:
CEI= -NC-EC+EB
(23)
為研究以上三者對城市環境綜合影響的程度高低,可以分析2001~2015年三者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城市環境正影響EB絕對值較小,城市環境負影響NC和EC絕對值較大,城市環境綜合影響為負。具體來講,2001~2015年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的城市環境綜合負影響隨時間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2001~2015年城市資源耗減價值量NC從1779. 84億元增長至3042. 64億元,環境降級價值量EC從4072. 83億元增長至13927. 26億元,而城市環境改善價值量EB(正影響)僅從23. 76億元增長為60. 45億元(詳見表1)。因此,環境降級價值量EC不斷增長是造成城市環境綜合影響為負的主要原因,城市資源耗減價值量NC的不斷增長是造成城市環境綜合影響為負的次要原因。
2.資源耗減價值量分析
為分析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的資源耗減價值量NC隨時間不斷增長的原因,計算了各類資源耗減價值量在NC中所占的比例,2001 --2015年城市征用土地資源耗減價值量所占的百分比從0.73%下降至0.46%,水資源耗減價值量百分比從3.66%下降至2.57%,天然氣耗減價值量百分比從4.73%上升至9.20%,原煤耗減價值量百分比從42.50%上升至60.05%,石油耗減價值量百分比從48.38%下降至27.72%(詳見表2)。
綜上所述,2001~2015年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的城市征用土地、水及石油資源耗減價值量的百分比呈現出隨時間下降的趨勢;但天然氣及原煤耗減價值量的百分比呈現出隨時間上升的趨勢,且原煤耗減價值量在2015年占NC總量的60.05%,比重最大,因此原煤耗減價值量增長是資源耗減價值量增長的主要原因。另外,石油資源耗減價值量盡管呈下降趨勢,但在全部資源耗減價值量NC中占比依然較大,高達27.72%。
3.城市環境降級價值量分析
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的城市環境降級價值量EC從2001年的4072.83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13927.26億元,增長了3.4倍。計算各類環境降級指標在EC中的百分比,結果顯示,2001~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清運及治理價值量百分比從3.52%下降至2.19%,工業煙(粉)塵治理價值量的百分比從6.76%下降至2.86%,工業廢水排放治理價值量的百分比從11.80%下降至3.4%,工業二氧化硫排放治理價值量的百分比從15.15%下降至4.59%,而城市環境保護支出價值量百分比從14.89%上升至35.46%,工業固體廢棄物治理價值量的百分比從47.89%上升至51.50%(詳見表3)。
綜上所述,城市環境保護支出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治理價值量的增長造成了環境降級價值總量EC的上升,其中,2015年城市環境保護支出價值量占EC總量的35.46%,工業固體廢棄物治理價值量占EC總量的51.50%,因此,工業固體廢棄物治理價值量增長是造成環境降級EC的上升的主要原因。
4.城市環境改善價值量分析
對2001~2015年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的人造林價值量與城市綠地價值量進一步計算,結果顯示,城市綠地生態價值量在城市環境改善價值量中的百分比從2001年的84.32%上升至2015年的90.55%,而人造林生態價值量在城市環境改善價值量中的百分比從2001年的15.68%下降至2015年的9.45%。因此,城市綠地生態價值量增長是城市環境改善價值總量隨時間不斷增長的主要原因。
五、啟示
城市綠色GDP作為城市環境影響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既可評價城市環境質量,也可以衡量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因此城市綠色GDP核算研究對國家和地方政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經濟增長,減少環境污染,增強社會福祉等有重要借鑒意義。但相對國外,國內關于城市綠色GDP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對影響城市綠色GDP形成的過程及相關細節還有待繼續深入,如除了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外等負效應的核算外,還應將城市綠地等正效應影響納入核算體系。此外,包括地區在經濟、技術水平上的差異,各種環境要素變化趨勢等都對城市綠色GDP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城市綠色GDP的核算需要在深入研究文章中提及的各類影響因素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進才能針對不同區域制定適宜的環境保護政策,促進當地的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國內城市綠色GDP的研究特點主要是:研究的范圍多以特定的城市或地區為主,覆蓋面較小,這使城市綠色GDP研究缺乏區域之間的相互比較,難以從全國或大尺度范圍內進行把握。研究時間上,長時間序列的研究仍然比較缺乏,這為城市綠色GDP變化趨勢的分析帶來困難。研究內容上,以城市綠色GDP與經濟發展、環境污染、綠色生活方式之間關系為研究內容的文獻不多,城市綠色GDP理論與實踐難以有效結合。因此,迫切需要從擴大研究范圍、豐富研究內容、增加時間長度等角度對城市綠色GDP研究進行完善,達到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城市環境影響價值量的核算是城市綠色GDP研究的核心部分,在核算過程中除了需要科學合理的核算方法及模型外,不同部門統計數據的支持,各種不同數據間的時間及量綱差異等均制約著城市綠色GDP價值量的核算。針對以上問題,首先應建立完善的環境、資源、生態統計體系,加強宏、微觀的環境統計,完善相關指標體系,建立科學的生態資源核算方法。其次,在建立科學的城市環境會計核算和審計制度的前提下,規范城市綠色GDP的賬戶體系,明確賬戶體系下的環境指標。第三,還可以將城市綠色GDP作為評價地方政府工作的指標之一,促使地方經濟發展方式向可持續性和綠色經濟方向發展。最后,公眾接受方面,城市綠色GDP不僅應受到政府關注,同時應該加強公眾教育,城市綠色GDP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環保理念、節約資源、垃圾分類、循環經濟等均會或多或少地影響綠色GDP的數量與質量,只有公眾真正意識到綠色GDP的重要,自覺的維護自身周邊的環境,積極參與相關一系列活動,才能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狀態,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的目的,這也正是城市綠色GDP核算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楊旭陽.城市近郊農用地征收補償標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2]史建軍.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響應的時空分異及影響因素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05).
[3]崔紅志.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生計狀況、成因與對策[J].中州學刊,201 9,(02).
[4]曹孟勤,黃翠新.從征服自然的自由走向生態自由[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10).
[5]李榮富,傅懿兵,王 萍,經濟增長與其代價的空間效應分析——基于安徽省空間面板數據模型的經驗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8,(05).
[6]陳莉萍,夏 敏,根據傳統GDP推導綠色GDP的核算方法[J].現代經濟信息,2016,(13).
[7]陳杏根.從國外SEEA透視中國綠色GDP核算[J].統計與決策,2006,(03).
[8]S. Ulgiati, M. Ascione,S. Bargigli,F. Cherubini,P. P. Franzese, M. Raugei,Etc. Materi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Systems un-der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10, (01).
[9] Valeria Costantini, Massimiliano Mazzanti. On the Green and Innovative Side of TradeCompetitiveness?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Innovation on EU Exports[J]. Re-search Policy, 2011, (01).
[10]賈小樂,周 源,延建林,魏億鋼,基于能值分析的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綠色GDP動態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8,(06).
[II]李曉剛,侯彥鵬,肖 杰,賈婷婷,基于能值分析理論的漢中市綠色GDP核算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7,(03).
[12]鄭麗琳,李旭輝,戴 煒,安徽省綠色GDP與生態環境壓力的空間效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8,(15).
[13][14]王金南,於 方,曹 東.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06).
[15]鄧 林,四川省綠色GDP核算模型構建及其應用[J].理論與改革,2009,(03).
[16]許秀真,顏雙波.福建省綠色GDP核算研究及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1,(19).
[17]白雪嬌,城市公共綠地福利價值量化方法的研究[J].智能城市,2018,(22).
[18]呂文峰,探究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J].當代經濟,2017,(02).
[19]高 敏,牛建明,張 慶,康薩如拉,馬文靜,白高娃,基于綠色GDP核算的鄂爾多斯市可持續發展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5).
[20]曹桂香.低碳試點城市的綠色GDP核算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
[21]雷 明.1995r中國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矩陣及綠色GDP估計[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 (11).
[22] Paul Turner, John Tschirhart. Green Accounting and the Welfare Gap[J]. EcologicalEconomics,1999,(01).
[23]趙小濤,土地利用生態服務價值指標體系評估結果比較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6,(01).
[24]歐陽志云,鄭 華.生態系統服務的生態學機制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9,(11).
[25][26]王 磊.中國綠色GDP的核算方法與應用[J].現代經濟探討,2007,(05).
[27]毛齊正,羅上華,馬克明,鄔建國,唐榮莉,張育新等.城市綠地生態評價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