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消費逐漸成為當下最時尚的消費種類之一,在社會養生消費熱潮以及國家相關政策的積極鼓勵下,民族養生產業異軍突起,各式各樣的商品化民族養生產品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但是民族養生產業發展實踐經驗不足等現實問題也制約了民族養生消費的提升以及產業的規范健康發展,其中民族養生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有待進一步完善就是極為重要的問題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論述了民族養生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概念,就民族養生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現狀進行了總結和問題分析,在此基礎上,給出了民族養生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的完善策略。
關鍵詞:民族養生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D923.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6-0051-02
作者簡介:林馳(1982-),女,漢族,廣西貴港人,碩士,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養生保健日益成為人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隨著“健康中國2030”等國家在預防治療和養生保健領域的重視、規劃,大大刺激了和推動了養生健康產業的發展。民族養生學是我國傳統養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當前民族養生產品知識產權保護落后的基本現狀,我們有必要總結和分析存在的問題,以此來為我國民族養生產品的良好發展構建一個完善的法律法治環境,使民族養生產品知識產權得到切實的保障。
(一)民族養生產品
要正確認識民族養生產品的概念,我們有必要對傳統醫藥和民族醫藥的概念進行闡述,中國傳統醫藥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與大自然的相處中不斷實踐、積累總結而形成的醫學體系,按照憲法的定義,傳統醫藥區別于現代醫藥,包括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是親密的兄弟關系,民族醫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中華民族的傳統醫藥,學術研究中常取狹義之義,即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由此,民族養生產品是指以少數民族為主,以大自然中的草藥或天然食材為制作原料,達到調節亞健康和輔助治療為目的的保健類產品。在我國,已有超過30個民族醫藥得到了系統研究,其中包括藏、蒙、維、傣、彝、朝、哈薩克、瑤、壯、羌等都有著較為豐富的養生醫學體系。
(二)知識產權保護
所謂知識產權保護主要是指通過智力勞動對人生經驗進行總結或者創造得到的內容所產生的財產做進行的保護。由此我們能夠認識到,構成知識產權的條件在于智力勞動成果的獨有性和價值性,這種產權的所有者是智力勞動成果的創造者。知識產權概念最早產生于16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我國引入知識產權和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相對較晚,特別是在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上。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對于民族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越發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在“附則”中規定:“民族醫藥的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在現實的國家政策包括民族醫藥、民族養生等在內的知識產權保護都享受與中醫藥相同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護。2007年,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知識產權局等11各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切實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3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推進保健服務產業發展。在2014年和2015年國務院分別專門出臺了《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等,都為我國文化產業、醫療保健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
隨著人們對傳統醫藥養生保健認識的不斷提高,民族養生產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各類各式的商品化養生產品有效地滿足了人們養生消費需求。但是也存在著很多突出的問題。比如民族養生產品立法缺陷,雖然民族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參照中醫藥相關條例和規定,但是很明顯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也存在突出問題。不僅僅是立法方面,養生服務產業發展上也存在發展規模較小、服務和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夠等諸多問題,在現實的中醫藥和養生保健類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上也存在著標準不一、內容空白和規范化不足的缺陷。
從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內容角度來說,民族養生知識產權保護大體可以分為專利保護、行政保護、商業秘密保護和商標保護等幾個主要方面。其中,專利保護是民族養生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最有效的方法,近些年隨著民族醫藥科技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的不斷健全,民族養生產品專利申請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整體來看,民族養生產品申請專利不多,創新能力不足,養生產品專利存在著低水平重復性建設等問題,企業、科研院所申請專利所占比例較小等突出問題。又如在商標保護上,具有區域民族特色的商標注冊較少,開發不足,地理標志保護意識淡薄,名牌流失,甚至還存在著冒用、頂替、產品和商標不符等違法問題。
與此同時,對于民族養生產品知識產權保護也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我國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邊疆地區,以廣西、云南為例,兩省都是少數民族聚居的主要省份之一,不僅擁有著豐富的醫藥遺傳資源和各具特色的傳統醫學保健知識,還得到了專門的民族醫藥養生保健產業政策支持。但由于民族養生產品中涉及到大量、復雜的中醫藥科學,而目前市場上關于醫藥、保健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細則、標準多是圍繞西醫而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導致民族養生產品與知識產權保護細則存在不適應,并在某些方面不符合其標準規定,導致民族養生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民族養生產品復方較多,單體結構不明,與西藥化學藥物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很難符合相關的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民族養生學獨特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服務也是廣義養身產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缺乏工業實用性使得這方面專利保護面臨著諸多困難,此外,由于傳統民族醫藥處于公有領域,現行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主要對象是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因此民族養生產品亟待提高科技含量,亟待培育專業人才。
(一)完善民族養生產品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
針對當前我國傳統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的現實狀況,首先我們要從依法治理的角度進行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完善。知識產權對于民族養生產業發展來說是核心競爭力,要從商業機密、地理標志、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以及行政等多個方面進行細則規定,確保有法可依,確保侵權行為能夠得到有效及時的處理,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二)加強民族養生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第一,加大專利等知識產權形式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對于民族醫藥遺傳資源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不能夠為了企業眼前利益而做出有損國寶醫藥自主知識產權外流的事情。第二,加強民族醫藥以及現代養生保健科學的人才培養,加強對傳統醫藥和熟悉并能夠熟練運用法律知識的綜合性人才的培養。第三,提高民族養生產品的科研價值,加強針對民族傳統醫藥知識的整理和研究,提高民族養生產品的創新能力。
(三)制定民族醫藥知識產權戰略規劃
針對民族養生產品在與知識產權保護細則、規定等方面存在的不適應性,我們有必要制定民族醫藥知識產權戰略規劃,走特色開發、文化傳播的知識產權道路。一方面,要與國際主流接軌,積極申請重要國內和國際專利,要重點保護好諸如云南、廣西等民族醫藥遺傳資源和傳統醫學知識,構建起非物質、中醫藥監管等多層的保護體系,防治核心技術外流。另一方面,要通過周邊國家的文化認同,制定區域性質的民族醫藥通行規則,改變當前西方文化主導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限制。進一步深化合作,形成文化認同效應,提高民族醫藥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 參 考 文 獻 ]
[1]白鈺瑤.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與對策建議[J].管理觀察,2019(05):66-67.
[2]孫伯龍,朱龍良.民族醫藥產業的專利戰略分析與整合[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23(03):82-84.
[3]安彥.民族傳統養生與傳統文化[J].搏擊.武術科學,2007(0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