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


【摘要】數學課堂的活力來自學生的動態發展。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因素,使之成為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催化劑[1]。為此,文章詳細探討了促成數學課堂靈動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數學課堂;策略;開放教學;評價
一、合理預設——預留生成空間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生成的前提,是極其重要的基礎。數學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對教材、對學生進行充分的預設。
通過鉆研教材,至少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這節課教什么?學生要達到怎樣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需要提供什么材料?在教學的每個環節用什么問題展開?學生可能有哪些回答?各需要怎樣因勢利導?課前深挖教材內容,進行充分預設[2],既能準確把握教材、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又能使課堂教學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對課堂的預設,必然少不了學生參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點等影響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推進。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不但要設置認知目標,而且要注重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充分考慮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每種情況的處理策略,如教學內容怎樣呈現,學生會怎么說,自己該如何引,質疑該如何鏈承,學生是否感興趣,有什么情感要表達,可能有哪些生活的體驗,等等。
預設是必要的,同時又是彈性的、有留白的,整個預設需留有較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課堂生成創設可能,特別是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不要一廂情愿、滴水不漏式地預設,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總之,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對教學預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創造性地把握教材,有效開發課程資源,智慧地以預設促生成,邁好走向動態生成的第一步,生成才會更加精彩。
二、開放教學——捕捉生成資源
(一)氛圍民主,放飛思維
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他們是教學主體,更是“資源”的重要構成與生成者。如果沒有主體的參與,沒有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作用于課堂教學,怎會有動態生成?因此,動態生成得以表現和達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便是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心靈的大門向老師敞開,情感交流才能得到充分實現。教師要關心、尊重每個學生,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理解并認可不同的意見。課堂上的一切生成并不都是有利的,要辯證地對待,不可人為地扼殺學生的創造和發言權,在糾正學生錯誤時應盡量促使學生自己發現和更正。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照顧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分別要求,分類指導,盡最大努力滿足不同類型學生對學習的不同要求,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快樂,體驗自身的價值,從而促進不同程度學生的充分發展。只有建立了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具有生命色彩的動態生成才能活躍在教學過程中。
(二)善于捕捉,活化思維
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還記得帶學生做過這道題:一個長方體水箱的長、寬、高分別是50cm、60cm、80cm。水箱裝有A、B兩根進水管,A水管先開若干分鐘后再將B管打開。下面的折線統計圖表示了水箱的進水情況。
(1)A管先開多少分鐘后才將B管打開?
(2)A管每分鐘進水多少升?
(3)如果只開A管,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將水箱注滿?
(4)如果A、B兩管同時打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將水箱注滿?
前兩小問可以順利通過讀圖和計算得出結果,第(3)問大部分學生下筆就求水箱的總容積,50×60×80=240000(cm3)=240(升),再用總容積除以A管每分鐘的進水量4升(第(2)問的結果)得:240÷4=60(分鐘)。
在大家享受解完題的成就感時,教師留意到有幾個學生意味深長地看了教師幾眼。筆者猜他們定是有什么想法,于是微笑地鼓勵說:“還有別的想法嗎?”其中一個膽大的孩子遲疑地問:“我能到臺上去講嗎?”
“當然可以。”我伸出右手,“有請肖老師!”所有同學都鼓起掌來,很享受這份和孩子們的默契。
“肖老師”指著折線統計圖說:“大家看,只開A管的時候,15分鐘可以注水20厘米高,水池一共是80厘米,包含4個20厘米,需要的時間也就是15分鐘的4倍。”說到這里,小肖老師寫下了:
15×(80÷20)=60(分鐘)=1小時
同學們先是一愣,接著不由地鼓起掌來。
教學中時常會碰到一些突發的狀況,有時可能只是一個表情、一句嘀咕,如果教師不去注意這些小插曲,可能也不會影響教學效果,但如果處理好了,能讓課堂煥發勃勃生機,平添靈動精彩。
(三)因勢利導,創新思維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主動創新,又要善于發現、捕捉學生的創新表現,準確把握創新點及其價值,充分發揮創新點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
六年級總復習“平面圖形”,孩子們對已經對學過的幾何圖形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在大家畫出學過的四邊形關系圖,回顧它們的特征和面積計算方法、推導過程時,一個聲音嘟噥道:“其實這里所有圖形的面積計算,都能被梯形的面積算法統一。”盡管這位學生沒有先舉手就發言,但這句話很有價值,筆者示意他站起來好好表達。
“長方形的長、正方形的邊長都可以看成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三角形則上底為零,于是梯形的面積公式可以用來計算所有圖形的面積”這個孩子的表達能力很強,我了解到他的奧數也學得不錯。筆者故意露出半信半疑的表情:“這樣嗎?”示意其他同學檢驗一下。很快,大家就都驚喜地反饋:“還真是這樣!”
筆者又請這個孩子聊聊他怎么想到的,他神氣地說:“平行四邊形特征長方形和正方形都具備,所有它們有包含關系,那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這些圖形也都有啊,于是我就試了它的公式能不能包含,結果還真可以。”
能夠整合學過的知識,進行合情推理,并且自主驗證,這是多么難能可貴呀。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我們要善于傾聽、捕捉和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從而發現其中充滿童趣的、富有價值和意義的信息,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個性的舞臺。
三、積極評價——健康情感生成
(一)教師評價
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手段宜多樣化,以過程評價為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當學生回答精彩時,教師不要僅停留在賞識層面,而是要把這種“精彩”看作一種新的教學資源,通過巧妙點評,利用這種新的資源,引領更多的學生走進“精彩”的世界;當學生在理解、感悟上比較膚淺時,教師也可把這種狀況視為一種教學資源,以學生的“膚淺”作為教學起點,運用“調控-生成”策略,引導學生淺入深出;在探討互動對話的過程中,若學生就某一問題有爭論,各抒己見,教師應牢牢把握良機,給學生充分闡述自己觀點的機會,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在爭論中彼此交鋒、碰撞、融合;當學生答題錯誤,教師切不可操之過急,馬上他糾錯,可以追問思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并改正,也可以順著錯誤思路推出謬論而讓大家有所悟;若遇到學生提出無討論價值、出乎意料的問題,教師要能巧引妙導,果斷把學生“脫軌”的思維引導到有價值的發現上來。
(二)同伴互評
教學過程是交流互動的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互評,使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寬容,學會尊重,如“你同意他的說法嗎?”“你是怎么想的?”“他的思路對不對?”你覺得他哪些做得比較好?對他還有哪些建議?”
學生互評避免了教師的“評價權威”,同伴評價者能站在同一個高度看問題,往往更直接,也更容易讓同學們接受;學生在評價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提升了分析能力、比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的評價表達中還經常可以找到有價值的生成點,點亮課堂。
(三)學生自評
學生個體間是有差異的,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自我反思,自我成長。
在引導學生自主評價中,教師在前期必須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把握評價的方向,指導他們評價的方法、要領。比如,解決一個問題后,請學生談談感覺如何,解題時注意到什么,有什么要告訴其他同學的;出錯的學生自評,對自己表現滿意不滿意,問題出在哪里,下次怎么改進。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可以反思學習的成敗得失,在生成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體驗自我評價的樂趣,超越自我。
四、結論
總之,精彩靈動的數學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是針對教學細節因時因地因情因景而動的。靈動、精彩應是數學課堂的生命所在,應是數學課堂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趙東梅.“動態生成”促發展[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2(06):74.
[2]李大榮.預設與生成共舞 讓數學課堂更精彩[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