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瑩
【摘要】文章闡述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索積累與運用的有效策略,具體分為五個方面:積累古詩詞、名言警句、諺語、俗語;吃透教材,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用訓練;鼓勵學生多讀多背;學以致用,立足校本,提高學生積累與運用的能力;利用家校配合,提高學生積累與運用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積累與運用;策略
語文課程,最主要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而運用的基礎在于積累。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厚積才能薄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并豐富小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他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1]。小學語文課堂是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的場所,積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和促進思維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文素養。探索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策略,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有效地積累語言素材,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是重中之重。
一、積累古詩詞、名言警句、諺語、俗語[2]
語文課程吸取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甄選了許多古詩詞、名言警句、諺語、俗語。學生在學習這些優美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既學會了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也吸收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了文學修養[3],促進了精神成長。這就體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此,筆者十分重視古詩詞的積累。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財富的結晶,它的語言高度凝練,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典范。在古詩詞中進行語言文字的積累,是吸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4],更是鍛煉學生聯想和高度概括語言的再次學習。
例如,統編三年級上冊的古詩《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一首山水詩。這首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在教學中,筆者除了讓學生背誦這首古詩,還補充了王維的另一首著名山水詩《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的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5]通過拓展學習,學生感受到了這一組描繪祖國風光的古詩的共同美,從而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既了解了祖國的壯美山河,又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并在反復的誦讀、領悟的過程中提高了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美的教育。
統編教材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都有“日積月累”這個欄目。筆者把“日積月累”的背誦和積累作為一個常規的教學環節,平時讓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時間,背誦古詩詞、名言警句,在背誦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進行摘抄比賽,把好的作品貼到教室的“學習園地”。這樣一個積累、展示的過程,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不僅喜歡背誦、積累,而且提高了書寫能力,增強運用這些優秀語言的準確性。
語言學習應側重于語言的多渠道積累,如通過閱讀積累語言,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廣告牌、字幕、商品信息等多渠道積累詞匯量。借助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可以非常準確地、生動地描述他們所看到和聽到的內容,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真實感受。學生語言積累豐富,語言使用能力提高,寫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二、吃透教材,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用訓練
要想學好語文,學生必須先積累語言。而詞語是學習語言的基本單位,學生只有掌握了足夠多的詞語,才能進一步學習語言,用規范的語言進行表達。現在的部編版低年級教材,課后經常有一些讓學生需要積累的新詞。如二年級下冊第六課《千人糕》,課后讓學生積累“蛋糕、雪糕、糕點、甘蔗、蔗糖、蔗農”等詞語。由于低年級的學生沒有很強的理解能力,對于不常見的詞語,如“蔗糖、蔗農”,教師可以使用圖片讓學生理解。對于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聽到的詞語,如“表彰”這個詞,可以換個詞來理解,“表揚”這個詞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熟悉的詞,我們用同義詞的方法來讓學生理解掌握詞語。此外,還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查字典、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等方法來理解詞語。
除了詞語的積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正確的示范,依托教材文本,讓學生學習規范的語言,從而訓練和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統編教材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訓練點[6]。例如,統編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學習重點是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這是本單元學習的重要語文要素。本單元三篇課文《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植物媽媽有辦法》的課后練習題都安排了“用加點的字說一句話的訓練”,目的是除了讓學生積累表示動作的詞語,還讓學生練習運用表示動作的詞來說句子,從而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把在閱讀教學中學到的詞語運用到生活中,在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因此,教師在備課中一定要吃透語文教材,在閱讀教學中找到語用訓練點,扎實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在課堂上,筆者都是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設計教學,圍繞每篇課文的語用訓練點設計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充分地說,從而達到能夠熟練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
三、鼓勵學生多讀多背
閱讀和內化文本的經典語言是完成語言積累的捷徑。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使學生閱讀文本語言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并在讀中感受到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并自然地將他人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背誦的記憶指導,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應盡量集中精力讓學生背誦課文,擠出時間引導學生背誦記憶,把背誦記憶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對于要求學生必須背誦的文本,教師自己首先要能夠會背,并與學生分享背誦的快樂。對于課本規定要背誦的內容,每堂課都應不折不扣地進行背誦,并且制作《背書表》,發動家長和班干部監督每個學生背書,達到人人必須過關的程度。理解語言,才能有效地記憶、背誦。教師在課堂上要帶領學生品讀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在品讀感悟中,使學生對書中的文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理解是運用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把積累的語言文字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豐富語言表達,有效地運用語言。此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種途徑地積累語言,比如通過閱讀、廣播、電視等途徑積累語言。丹麥語言學家斯培森曾經說過:“學習語言需要背誦,常常背誦才能使所學的詞語、句子在記憶里生根。” [7]小學階段小學生的記憶力非常好,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超強記憶力,用規范的語言裝飾小學生的小腦袋,為他們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奠定一定的基礎。為了提高學生的記憶背誦能力,筆者經常指導學生記憶背誦,如情境記憶、想象記憶、關鍵詞記憶、聯想記憶等。
四、學以致用,立足校本,提高學生積累與運用的能力
積累本身就是為應用奠定基礎的過程。只有學會如何使用積累的知識,才能使積累的過程變得更加有意義。教師要求學生制作自己的《采蜜本》,積累詞語和句子。因此,為了讓學生把積累到的東西進行運用,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日記,并要求使用積累和掌握的優美詞語和句子來記錄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
此外,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研發的課程。為了對現行的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補充,營造濃郁的書香氛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陶冶高雅情操,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我校自主研發了《每日一誦》經典誦讀讀本,選取了古詩、兒童詩、《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適合學生誦讀、富有意蘊的經典篇目,讓學生每日誦讀,積累更多優美的語言,為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做好鋪墊,尤其是給有些“不會表達”的學生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幫助。
五、利用家校配合,提高學生積累與運用的能力
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種有目的的影響人的活動,只有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相互配合,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尤為重要,利用家校合力,督促孩子完成每天的誦讀和閱讀摘抄作業,日積月累,水滴石穿,孩子的積累日漸增多,才會逐漸提高積累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校的《家校聯系本》設計了積累摘抄的欄目,鼓勵學生每天閱讀30分鐘,并摘抄好詞好句。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不僅要對語言文字理解,而且要對語言文字運用。運用離不開積累,只有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建春.小學經典誦讀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7.
[2]鄭秀芬.給作文來一個靚麗的結尾[J].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2005(09):30.
[3]陳美仙.瑯瑯書聲 小學語文古詩課堂誦讀的魅力[J].中國農村教育,2016(11):50-51.
[4]顧之川.古詩詞與中小學語文教育[J].中國民族教育,2017(04):34-36.
[5]王波平.王維禪詩三境淺談[J].文學教育(上),2014(08):28-29.
[6]王紅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教學生學習語言[J].青春歲月(學術版),2013.
[7]陳艷芳.如何增強小學生語言文字積累能力[J].祖國(建設版),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