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華
【內容摘要】初三是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后學段,是學生邁向更高學府的重要時期,由于來自于各方面的壓力,學生變得更加敏感,情緒不穩定,給班主任的管理與教育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此時堅持正面教育,放大學生優點,忽視學生缺點,幫助學生揚起自信的風帆,將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使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浪子回頭”。
【關鍵詞】正面教育 初三學生 班主任
相對于反面教育而言,正面教育往往給人打氣,將批評式教育轉化成鼓勵式教育,能夠使學生沮喪低落的情緒轉變成積極向上的情緒,增強學生自信心。讓學生自我思考,產生內在行動力。同時正面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應對學生的逆反心理,讓學生反思自我言行,從而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開展正面教育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使正面教育更加具有實際性意義。
一、班主任開展正面教育要遵循的原則
1.誠懇尊重原則
班主任正面的教育提倡以鼓勵表揚為主,以紀律約束為輔,避免盲目批評學生,引起學生逆反心理。正面教育工作中,要堅持誠懇原則,充分了解學生發展的狀態,結合具體實際情況進行,讓學生感覺到班主任一直在關注自己,為自己操心,渴望自己成長,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班主任要不吝嗇自己的微笑,不吝嗇自己鼓勵的眼神,讓學生感覺到班主任的真誠。
2.持續性關注原則
正面教育要依托于一定的實際,基于事實而行,且其教學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班主任要持續性關注學生的動態,以捕捉到更多機會去開展學生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在持續關注中,了解正面教育實施的效果,為教學提供更多可參考的因素,豐富教學經驗。筆者在實際中建立學生成長變化表,密切關注學生的狀況,為教學工作獲得更多可參考的因素。
3.靈活性原則
正面教育是對班主任的管理藝術與教學藝術的考驗,學生除了面對升學壓力,也正面臨與同學分離,導致初三學生情緒更加敏感,加上思想情緒上介于成熟的過渡階段,情緒心理變化更加復雜,給班主任的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因此,需要班主任因材施教。
二、實施正面教育的教學措施
正面教育,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良好的思維品質;另一方面,由心理所向而促使學生主動采取實際行動,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內在學習動力,提升學習技能。
1.讓正面教育幫助學生揚起自信的風帆
初三學生逐漸進入復習狀態,面臨每次測驗,某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在測驗中屢次碰壁,難免心生沮喪,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對于這部分學生,如果以批評或者忽視的態度對待,那么無疑讓學生產生極其消極的情緒,出現 “反正我已經是這樣的,隨便吧”,“我很笨,學不好”,“在老師眼里,我就是一位差生”等等的消極心態。對于這些學生,筆者是這樣進行正面教育的:首先,分析學生學習基礎,加以針對性方法輔導,讓學生意識到復習也是需要積累的,逐步攻破一個個知識點;接著,關注學生動態,及時表揚鼓勵學生,即使試卷的分數沒有增長,要開啟學生的眼光,讓學生將注意力轉,如發現了一些記憶方法,書寫齊整了,計算更加精確了等等,通過發現自己的進步,產生持續學習的動力。筆者經常對學生說“同學真不錯,再堅持一下,會有更大的提升的”,適時鼓勵并表揚學生。筆者班上一個基礎薄弱的學生,緊跟教師復習引導,在復習時腳踏實地,取得了進步,夯實基礎,筆者在慣例的試卷中批閱“有進步!”,學生復習中更加積極了,經常主動問老師問題,和同學探討數學中一題多解的題型,努力補上自己的短板,該同學也帶動了同桌的學習熱情,可見鼓勵與表揚的重要的作用。
筆者作為班主任,除了在學習上要表揚鼓勵學生,還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初中學生一般都會比較關注自己的外貌,由于生理原因長青春痘往往容易讓部分學生由此產生自卑的心理,認為學習好也不頂用,從而無精打采。作為班主任,要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學會正確看待外在形象。通過“我青春,我靚麗”,“我是班級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我有特長”等主題班會,轉移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正確認知自己身心發展特點,積極創設平臺,讓他們在展示自我中尋求存在感,樹立理性眼光,讓學生展示自我,學生獲得了存在感,逐漸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發展變化,煥發積極健康的精神風貌。由此,正面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
2. 讓正面教育幫助學生豎起勇敢的寶劍
初中生青春朝氣,獨立思維有所發展,但心理尚未成熟,加上人生閱歷有限,遇到挫折與苦難,難免不知所措,或者膽怯后退。如某些學生看到一本厚厚的數學練習冊,產生了抵觸心理;有的學生家庭發生了一些事情,選擇逃避,不會調控自己的情緒,十分影響學習;如有的學生努力了很久,英語作文能力也沒有得到提升等,凡此種種,學生缺乏接面困難的勇氣,缺乏堅持不懈的信念,這也是實際中客觀存在的。
怎么辦呢?以正面教育激發學生面對困難的勇氣。第一,教師要信任學生。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總是鼓勵學生,信任學生,并堅持給學生“相信你們下一次會更好的”的信念,鼓勵學生前行。其次,靜。而當時只有地壇可以供他容身,逃離城市的喧囂和自己內心的苦悶。地壇與眾不同的安靜給予了他對生命的重新審視。他不再自怨自艾,這份安靜讓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生4:剛剛他們組所說的安靜讓史鐵生找到的生命意義,在我們看來,就是一種史鐵生所說的“柔弱”,以“柔弱”的血肉之軀去對抗命運的無情。我們在自己找資料閱讀時,讀到蕭伯納的一句話挺適合他。蕭伯納說:“生命的道路在于把地獄變為天堂,把人變為上帝,在于在那'苦難的山谷'里點起一盞萬年燈,普照大千世界。”
生2:大家都說得挺深刻的,對我挺有啟發,可是我剛剛的“距離感”的問題似乎還是沒有得到一個特別理想的答案。像我們平時遇到的事情,肯定和史鐵生的殘廢是不一樣的。
生5提出異議:我覺得老師和某某講的不全面,甚至不是主要的。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與史鐵生面對同一個文本,我們覺得有距離感很正常,像一些殘疾人可能就感同身受,差別主要在人而不是文本!
網狀拓撲式課堂最需要的就是“質疑”精神。批判性思維的核心精神品質在于其公正性。幾位同學站在一個與文本、作者、同伴都有一定距離的角度,非常客觀地表明自己的感受:好文本不一定能夠引起所有人同樣的感受,因為感受的差異性來自于人,而并非文本,這是造成文本情感疏離的重要原因。解決了這個思維上的悖逆問題,把握文本時的難點將迎刃而解。
師:我承認不足。文本是欣賞客體,我們和作家應該稱為什么?
生5:欣賞主體。
師:好,那么你認為是欣賞主體的什么原因呢?
生5:經歷。我們對作家的經歷要全面認識。史鐵生的經歷不僅僅是二十歲癱瘓這么簡單。我們組在討論時重新回顧了下高一時學《我與地壇》,其中表達的感情是痛苦的、復雜的、深沉的。史鐵生特別想死,可是在地壇一次又一次地來來回回,看到了那么多生命的蓬勃之后,尤其是經歷了喪母之痛后,他明白了兒女的痛苦對于母親來說,是加倍的痛苦。他對于生死的問題更清晰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當他寫《想念地壇》時,他的感情肯定不像一開始寫《我與地壇》那樣特別,怎么說呢,就是特別的沖動、不理智。
師:那時他可能太感性了。
生5:對對,就這個詞。當他開始想念地壇時,要理性一點。我一直覺得,很多事情一旦開始變成人生哲學,總是有距離感的。我們政治課上說,哲學是指導生活的,總是高于生活的。
生鼓掌。
師:說得很好,對于剛剛同學讀文本時“距離感”的問題詮釋得很到位。請大家把文本翻到我們這篇文章所在的專題。
生:“感性與理性同樣有力”
師:我們還有一個關鍵詞“寫作的零度”。
生7:剛剛他們組說作者想念地壇時要更理性,也就是說,其實作者想故意地切斷他的情感脈絡,讓我們不要一味沉浸在他曾經有的那種痛苦里?
眾生小聲議論,不太能確定。
師:我在讀相關資料時,讀到薩蘇對史鐵生的悼念文字《在墻上開窗的人》,也許其中一段話能夠解讀各位的疑惑。(投影文檔)“史鐵生的作品,都是在病痛的折磨中完成的,而他的作品,卻總是如黎明時軍營的號角,充滿了對生命的主宰和希望的精神。那里面沒有無病呻吟,沒有嘩眾取寵,這樣一個隨時在生死邊緣上行走的人,對此大約連不屑的時間都沒有,有的只有平靜中的感動。在他剛毅的文字背后,只有了解史鐵生的人,才會留意那背后的一絲傷感是那種對于人間秋意凋零的慨嘆,而沒有自怨自艾。史鐵生走到了21世紀,他的文風和思想沒有取悅時代的任何跡象,他堅持的,不是屬于他那個時代的東西,而是屬于永恒的東西。永恒的東西,有的時候未必適合每個時代,所以時代的弄潮兒大可嘲笑他的落伍,卻不知道,幾百年后,史鐵生可能還在,潮卻早已退了。有時候我看他的書,不由自主地想,會不會病痛之于史鐵生,更像一種磨礪,讓他的思想越發出色?”
教師機智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視角。真正的感動,不一定是熱淚盈眶,是無言的認同和心靈的震撼。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互相接受、分析、評估對方的看法,學生的思維可以是老師靈感的源頭,老師的靈感將融入學生的知識網絡,師生都是課堂知識網絡的結點。與學生商榷和對話,而不是絕對化的欣賞教學,帶給學生的啟迪或許更多。
生10:那《史記》的微言大義、春秋筆法是不是也是這樣?
同學們大感興趣,紛紛討論自己所讀過的類似作品。
師:感情的表達要節制,不光是文學作品,電影等藝術也同樣需要節制的表達。兩部電影,同題材的,都是關于小孩被拐賣的電影。趙薇飾演的《親愛的》和劉德華主演的《失孤》,后者導演就強調要有節制地表達感情。當然,同學們,每篇文章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正因為風格各異才會讓文壇五彩斑斕,也才會讓我們從不同的文本中得到靈魂的洗禮和智慧的升華。如果我們能從這篇文本中讀懂史鐵生用文字擦亮了人們心中的燈,用文字撕裂黑暗,就值得我們向史鐵生致敬。如果我們能在將來的人生中想起這篇文本,并用這樣的精神激勵自己,也值得向我們自己致敬。當然,如果在大家以后的閱讀和人生中,懂得用批判意識和思辨意識,那么也值得向我致敬,當然也得向你自己致敬。
網狀拓撲式課堂雖然是基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但仍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課堂模式。教所追求的境界之一,就是在恰當的時機,讓學生在理性的思考中感悟作品、升華情感。
【參考文獻】
[1]梁文道.文學,局外人的回憶[J].高中生:職教與就業,2015,(7).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