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裕 方玲 李曉龍 侯偉 胡啟平
【摘 要】本文論述醫學遺傳學教學優化路徑,提出優化課程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豐富實驗教學內容、建立多層次的考核制度、提高教師素質等策略,以提高醫學遺傳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 教學? 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C-0160-02
醫學遺傳學是遺傳學與醫學相結合的醫學基礎學科,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具有學科跨度寬、發展迅速等特點。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學水平的提高,人類的疾病譜變化較大,傳染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遺傳性疾病包括腫瘤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隨著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醫學遺傳學突破了僅限于經典遺傳學基礎上的對人類疾病與遺傳關系的研究,重點轉移到從分子水平對遺傳病的病因、病理、診斷、治療及預防等方面的研究。醫學遺傳學的授課對象涉及臨床醫學、預防醫學、醫學檢驗、病理等專業的學生,包括本科、大專、成人教育等不同層次。如何優化醫學遺傳學的教學以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我們從以下方面進行探析。
一、優化課程內容
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迅速,學科間互相滲透綜合,學科課時相對緊張。為適應學科發展,在學生已完成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及生物化學等基礎學科學習的基礎上,我們在第四學期開設醫學遺傳學課程,有利于學生鞏固基礎、擴展知識。授課時應避免過多重復已學習過的知識點,安排學生復習或自學,鍛煉其綜合能力。不同專業的教學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例如臨床專業應適量補充遺傳的優生優育的內容,檢驗專業則適量補充染色體分析內容。適當介紹醫學遺傳學的最新進展,如人類基因組計劃、腫瘤遺傳等。這樣選擇教學內容,既保證今后從事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今后繼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對遺傳性疾病的咨詢、診斷、治療及預防等醫學服務逐漸成為臨床診療的常規內容,同時也帶來許多倫理、道德及社會方面的問題。將醫學倫理學原則融合到醫學遺傳學的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醫學遺傳學與遺傳服務倫理問題的建議國際準則》,從而為患者提供最佳的醫療服務,避免其權益受損。
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各種遺傳病和遺傳性狀的信息快速更新,相關知識不斷列入教學范圍,信息檢索能力更顯重要。網絡資源具有高信息通量、時效、便捷等優點,是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工具之一。教師可在相應章節講解一些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生物信息學知識,介紹一些公共免費數據庫,如OMIM(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數據庫)、MEDLINE(醫學生物學文獻數據庫),生物信息學網站如NCBI(美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BIOSINO(中國生物信息網)等,這些專業數據庫和網站能提供最新的參考資料,在檢索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開拓知識面,培養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
我們在校園網為學生構建了醫學遺傳學雙語網絡共享教學資源庫,該資源庫具有素材類型多樣、完全開放共享、體現倫理觀念的特點,能滿足學生自主、個性化的雙語學習需要。此外,我們還開展了微課教學,其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既能查缺補漏又能鞏固知識,最大化滿足學生對知識點個性化學習的需要。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微課更顯優越性,讓學習移動化、碎片化、網絡化。
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灌輸式教學法下,學生缺乏主體意識和參與能力。將講授式教學(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問題式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團隊式教學(team-based learning,TBL)、案例式教學(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教學方法靈活運用于醫學遺傳學教學過程,則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其自主學習,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
針對醫學遺傳學的教學特點,不同的授課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多視角參與學習,最大化地理解吸收知識。例如對于遺傳的細胞與分子學基礎等理論學習可在LBL模式的基礎上引用PBL模式,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尋找答案,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醫學遺傳學問題的能力及綜合素質。對于遺傳病的診斷、家系分析及咨詢等與臨床密切相關的課程,綜合TBL模式及CBL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對病案進行研究和討論,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增強預防意識及醫學倫理觀念,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同時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可顯著提高醫學遺傳學的教學效果。學科的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將多種教學方法合理而有效地運用于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科的前沿優勢,教學相長,將醫學遺傳學變為發展性教育,培養優秀的醫學專業人才。
四、豐富實驗教學內容
醫學遺傳學是一門實踐性與應用性學科,其理論、方法及技術廣泛地滲透到醫學的各個領域。實驗課程是學生驗證理論知識、訓練操作技能、培養優良科研作風的重要途徑。但由于大部分為驗證性實驗,學生的熱情往往不高。因此,課前明確實驗目的、制訂實驗計劃、預判實驗結果的預習計劃相當重要。在完善預習計劃的基礎上,教師應重點強調實驗注意事項,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分析,并與預期實驗結果做對比,讓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更深刻。另外,我們還設計了一款醫學虛擬仿真實驗室軟件,課外學生可使用該軟件進行實驗模擬操作,進一步培養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為更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實驗課程中改變只進行遺傳病發病風險計算的方式,引入模擬遺傳咨詢模式,使其擴展為包含醫學倫理、診斷方法及結果判讀的臨床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由于學時、條件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的實驗教學仍無法滿足部分學有余力的高水平學生的需求。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承擔科研課題的教師選擇課題分項目進行立項,感興趣的學生自愿組成課題小組,撰寫標書申請相關經費,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課題。目前,由學生自行設計實施并獲得學校專題資助的遺傳學相關課題研究項目有4項;參與完成教師承擔的研究課題3項;學生撰寫并發表的綜述、論文8篇。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達到以科研促教學的目的。
五、建立多層次的考核制度
出于職業的需要,醫學生不僅應理論知識扎實,還應心理素質良好、臨床思維縝密、技能操作嫻熟。成績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反映,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把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綜合多方面因素,如學生的課堂表現、出勤情況、實驗操作技能、臨床案例分析能力、科研活動積極性、實驗報告或論文撰寫情況等,采用課程考核、實驗操作、主題討論、綜述撰寫等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最后綜合各項成績計算總分,從而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全方位測評。
六、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的學識和教學水平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醫學遺傳學的教師只有同時具備生物學和臨床醫學方面的知識,才能更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青年教師應在學習與工作中補充欠缺的相關知識,并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對其進行崗前培訓,以豐富教學經驗;開展課前試講,其他教師提出意見和建議,為教學質量把關。此外,教研室經常組織專題講座,支持青年教師參加各種教學競賽,全面鍛煉青年教師的能力,使其盡快適應教學和科研工作。醫學遺傳學作為現代醫學的重要分支,使用英語教學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其內涵。為滿足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需要,我們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設了全英教學和英漢雙語教學。雙語教學更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用英漢雙語進行課堂學習和交流互動,培養雙文化思維,授課教師需具備扎實的學科基礎和英語功底,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微課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的簡稱,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載體,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對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的教研方式,教師對電子備課、課堂教學及課后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我們積極開展基于微課資源庫的教研工作。根據教學大綱及學生的建議對微課教學進行選題,不同知識脈絡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通過視頻拍攝、軟件合成、屏幕內錄制等多種方式制作視頻。同時,搭建教學評價平臺,及時獲悉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正,探索醫學遺傳學微課的教學特點和規律。
【參考文獻】
[1]左伋.醫學遺傳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3]楊軍厚,楊明,徐艷巖.倫理教育在醫學遺傳學中的實踐探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
[4]陳仁彪.醫學倫理學(7)——醫學遺傳服務中的倫理準則[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6(4)
【基金項目】廣西醫科大學教育教學改革2013年重點資助項目(2013XJGZ09);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5JGA174)
【作者簡介】吳華裕(1984— ),男,廣西醫科大學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教研室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的教育;胡啟平(1972— ),男,廣西醫科大學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的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