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分為兩部分,仁愛、誠信、正義屬于社會治理方面,民本、和合、大同屬于社會發展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布局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相應的治理是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最簡短的方式表達了建設布局和國家治理,是高校思政課的主線。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核心內容就是國家建設的總布局和國家治理兩方面,如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把布局和治理理論提升出來,重點講授,這需要總攬四門課的全局,進行系統設計。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核心內容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0.06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階段性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人民正團結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奮勇前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邁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與此相適應,高校思政課的內容做出了很大調整,如何駕馭新教材、講好思政課是廣大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講好新時代的思政課需要全面總攬四門思政必修課程,貫通四門課的核心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提綱挈領,游刃有余。
1 歷史燭照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本來就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概括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六方面。這六方面又可分為兩部分,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是關于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講仁愛、崇正義、守誠信是關于社會治理的,兩部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民本是中國古代統治階級在處理君民關系時所堅持的根本政治原則,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本意味著君為末,古代先賢早就有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述。唐太宗李世民常言,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說民本是出發點,那么和合則是過程。和合出于《國語》,“夏禹能單平水土 ,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即商契能和合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百姓安定和諧的相處與生活。“和”字的本義是聲音相應和諧,和本身已經包含合,意思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產生新事物。合的本義是上下唇之合攏。和合的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指結合、融合、合作。無論是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還是荀子的 “天地合而萬物生……性偽合而天下治”都可以看出和合的精神。如果說和合是過程,則大同是目標。儒家經典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所謂大同,就是指財產共有,沒有等級差別和剝削壓迫,和睦相處的社會景象。老子也設計一幅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藍圖。
要想達到民本、和合、大同的社會理想就需要相應的治理手段相配合,這個治理的理念就是仁愛、正義、誠信,三個治理理念貫穿于德治、法治、自治的治理方式中。德治是儒家倡導的一種治國方式,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孔孟主張人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后天的教育就是去開發人的善性,自明明德。荀子主張人性惡,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性起偽,使惡的本性隱藏起來,善德得到表現。無論人性善惡,他們都主張用道德去化育萬民。儒家主張德治并不反對法治,只是主張德主刑輔,德治是主要的,法治是輔助的。這就要引禮入法,使德法融合,故中國傳統德治中的仁愛、正義、誠信理念就滲透到法治之中。自治是中國的傳統,自古以來就皇權不下縣。進入郡縣制時代以后,社會的權力體系可以比作金字塔,塔頂是皇帝,皇帝本人把持著權力,但是他不能憑一人之力管理這個國家,這就要大量任用官員。管理的層級越多效率則越低下,加上農業社會生產力低下,財政供養官員的能力有限,這就是權力不下縣的經濟原因。事實上,盡管歷代行政區劃的層級與結構變遷劇烈,但縣級政權相當穩固。縣以下的亭、里、村等都是靠道德和家法調整的農業社會,亭長、里正等都是有威望的鄉紳等人擔任的,不是朝廷的現任官員,不拿政府的俸祿,只接受政府的管理,協助政府完成賦稅、徭役等工作。
2 時代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意味著原來的人民需要主要是物質需要和文化需要,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便是發展經濟和文化建設。政治建設不是主要的,因為按照當時的認識,社會主義的政治不落后,能夠滿足人民當家做主的要求,故沒有把政治建設作為主要任務。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發現,社會主義政治盡管從根本上說是先進的,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民主形式不夠,選舉民主不夠好,協商民主也亟待發展,法治也不健全。人民的參政議政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們的政治發展尚且不能滿足人民當家做主的要求。故新時代要發展民主政治,滿足人民的當家做主的要求。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理論,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社會存在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環境三方面組成,社會意識包括思想文化和由其決定的政治上層建筑構成。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即是經濟建設,社會意識的兩方面即是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剩余的兩方面即是人口因素和地理環境。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發展,人民物質、文化和政治方面的要求得到滿足。但是這種滿足的同時,經濟競爭中弱者的養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方面問題凸顯,這就是社會問題,也就是社會結構中的人口因素問題,或者說是民生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人民的生存問題不解決,嚴重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新的時代要下大力氣解決民生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和諧社會的需要。
新時代要解決的問題還有環境問題。伴隨經濟發展,原來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出現了短缺、甚至危機,原來認為自然環境的無窮自凈能力出現了瓶頸,甚至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環境危機。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物質、文化、政治生活方面基本的滿足之后,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覺醒和提高,這就要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解決環境問題,滿足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的美麗需要。
與上述五個方面需要相關的是思想進步、道德發展、法治昌明方面的人民需要,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屬于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而思想道德與法律方面屬于社會的治理方面,要求公民進行現代修身,配合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3 課程主線
高校思政課需要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這條主線并非一成不變,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主線。革命年代的主線即是階級斗爭,是救亡圖存,是砸碎一個舊世界;和平建設時期的主線就是建設,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面又增加了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的總布局。與此建設布局相對應的是國家治理,包括德治、法治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正是以最簡短的方式表達了建設布局和國家治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正是表達了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建設目標,經濟要富強、政治要民主、文化要文明、社會要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要和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德治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達的正是法治的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最簡短的社會布局和國家治理的表達方式。通過德法合治,實現現代化,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果單獨從字面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好像沒有社會主義的字眼,容易引人誤解,這就要引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體系在先,核心價值觀在后,是核心價值體系的進一步凝練,一種凝練就是一種省略,不夠全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豐富全面的,深入的價值觀教育就要深挖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方面構成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此四者包含豐富的社會主義元素與中國元素,更深刻、更全面,不易引人誤解,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與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區別開來,把中國的核心價值與外國的核心價值區別開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簡單明了,易懂易記,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主要的任務、最根本的事業。新時代的高校思政課就要重點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它貫穿在四門思政課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最直接、最具體地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展開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則重點講解自治、德治與法治,治理是配合建設布局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要講解近現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化歷史,講解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并取得輝煌成就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要講解社會主義運動是一場現代化運動,社會主義建設是現代化建設,而且是超越資本主義的現代化建設,目標直指共產主義。
4 內容結構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核心內容包括國家建設的總布局和國家治理兩方面,這兩方面是一對矛盾,是對立的統一,是一體的。總布局如果沒有國家治理的配合,斷無成功的可能性,故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全面改革的總目標。國家治理是總布局的保障,依托總布局,否則國家治理斷無必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布局有一個演化歷程。鄧小平時期就提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實乃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布局。江澤民時期又提出了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對,進而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三方面實際就是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三方面,可以這樣說,江澤民時期實際上提出了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布局。胡錦濤時期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建設,期求社會主義的和諧,此乃一大進步,豐富了建設的布局,在社會主義的歷史上第一次把社會建設單獨列出,意義重大,為下一步生態文明建設的獨立化鋪平了道路。中共十八大全面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五位一體總布局,水到渠成,至此,社會主義建設的布局就完善了,剩下的任務是圍繞總布局的治理問題。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理問題,鄧小平特別重視制度建設,認為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同時他還十分重視思想道德建設,認為思想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鄧小平實質上是提出了德法結合的問題,為后人的探索鋪平了道路。江澤民時期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任務,十五大不久他又專門提出了以德治國的主張。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治理理論,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尤其要全面推進法治。至此,社會主義的治理理論就明確提出,并日趨完善。
建設布局與國家治理是有機整體,二者的結合點是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傳統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是不會帶來治理理論的興起的。據許耀桐教授研究,現代國家的治理先后經歷了三種類型:首先是統治型;然后是管制型,管制型階段資本主義國家文官制度確立,科層制建立;第三是管理型,主張建立企業家政府,推崇市場機制,講究經濟效益;20世紀90年代當代國家進入治理型階段,面對的現實是政府與市場的雙重失靈。這種失靈的后果就是民生和環境問題的凸顯,解決問題的出路是協同治理,獨立于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第三部門地位顯赫,比如消費者協會、工會、婦聯、慈善機構、民間環保協會等社會組織在解決民生和環境問題是作用非常,公民個人在治理中不再被動,作用明顯。
5 教學設計
如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把布局和治理理論提升出來,重點講授,這需要總攬四門課的全局,進行系統設計。設計的思路就是對統編教材進行專題化改造,實現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首先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這門課主要進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好像是個大雜燴,是拼盤,是拉郎配,實際上是關于國家治理的系統化理論教育。思想教育主要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三觀作用于人的行為就是人的自治,而自治是治理的重要方式,甚至是治理的終極目標。德治、法治都有一定的他治意味,道德是規則,法律更是規則,規則是外在的約束,尤其是法律規則帶有國家強制性,外在性明顯,道德也有一定強制性,是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的無形強制力。自治則是建立在自覺基礎上,自愛、自律,高度自由,人人期望。
其次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國近現代史實乃中國現代史,而現代史就是現代化史。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分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和新中國時期,三個階段的現代化各具特點。中國的現代化是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大門而開始的外生型現代化,前八十年的現代化進展緩慢,時續時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井岡山和陜甘寧邊區取得較大進展,但被戰爭的陰霾所籠罩,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國建立后的歷史又分兩個時期,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前三十年的現代化受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影響,進展緩慢;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取得矚目成就。從橫向來看,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可劃分為經濟現代化史、政治現代化史、文化現代化史,社會現代化史和生態文明現代化史則要單薄得多。一部現代化史也是一部現代化的治理史,中國法治建設和德治建設的歷史與社會發展現代化相匹配。
再次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這門課分三部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發展規律。第一部分有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結構和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構成社會基本結構,社會存在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環境,社會意識包括思想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五者合在一起就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方面,與五位一體總布局一致。此理論為總布局理論奠定基礎。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就是資本主義的布局和治理的歷史。社會主義的建立和發展史也是社會主義的布局與治理的展開的歷史。
最后是《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這門課的中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中心則是五位一體總布局。故這門課要重點講述總布局,教材只牽涉到一章的內容,教師要轉化為五個專題,全面深入,系統闡發。與總布局相關的內容是毛澤東思想的新民主主義綱領,包括經濟綱領、政治綱領、文化綱領,三大綱領實際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總布局,這個布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左立明.國語·鄭語[M].北京:鳳凰出版社,2009.
[2]孔子等.禮記·禮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