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對于貧困學生的認定識別不精確、對于貧困學生的幫扶針對性不強的現狀,以及新媒體的利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新媒體在資助工作中的功能還比較單一、新媒體應用水平有待提高等新媒體應用現狀,論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策略:創建權威信息平臺,構建完善的信息管理機制;建立新媒體貧困學生認定系統;加強新媒體平臺運行管理與監督;與其他高校合作創建一支新媒體隊伍;打造新媒體求職教育功能,提升貧困大學生的求職競爭力。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高校? 學生資助工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C-0034-02
以互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興起,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帶來了新的平臺和載體。大學生資助工作敏感度較高,不僅要體現資助的精準性,隨著時代的發展還需要體現資助的全面性,進一步拓展了資助工作的內容和范疇,比如由原來單純的扶貧向創業扶貧轉變,從原來的給錢給物向幫扶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新媒體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一、新媒體概述
(一)新媒體的含義
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當前新媒體引起了社會各方人士的興趣,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隨著電子產品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手機、電腦越來越普遍,功能越來越強大,涉及的區域越來越廣闊,也就形成了如今的新媒體時代。在學術界,對于新媒體時代的界定卻是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但是綜合來說,如今新媒體具有多元性、互動性、大眾性等特征,并且是一種通過數字技術來傳播的媒體。
(二)新媒體的特征
新媒體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多元性。新媒體的傳播不同于之前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其表現方式多種多樣,比如QQ、微博、微信、數字電視、各種網站、MSN等各種形式都可以作為它的傳播方式。在內容方面也是豐富多彩,比如各種國內外新聞、娛樂新聞,能夠讓人們在第一時間了解發生的各類事件。多元性的新媒體發布的信息有利有弊,不僅有好的信息,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消極的信息。
第二,互動性。在新媒體傳播的過程中,由單方面的傳播變成了雙方面的傳播,受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人們能夠與傳播者進行溝通交流,傳播者也能從受眾那里得到反饋。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更加人性化。
第三,大眾性。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信息都具有一定的主導權,都是不可選擇的,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但是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單向的傳播方式,受眾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來進行閱讀,主導權在于受眾而不是傳播者。所以,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更具有大眾性的特征。
第四,快捷性。新媒體的傳播不再需要像傳統媒體那樣進行后期的剪輯、排版等各方面的工序,有時候只需要在某個平臺上直接上傳即可。在費用方面,不需要昂貴的制作費,甚至在信息發布時會出現零費用的情況,傳播者可以更快地發布信息,同時受眾也能更快地接收到信息。
第五,空間性。新媒體可以突破交際空間的阻礙,超越了一般的空間性,更好更方便地實現城鄉、地區、群體之間人與人的聯系溝通。
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現狀與新媒體應用現狀
(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現狀
1.對于貧困學生的認定識別不精確。由于新媒體沒有深度介入,在對于貧困生的認定識別上還處于十分粗放的狀態,有的高校為了數量上的滿足,忽視了對于學生家庭人口、收入等具體信息的核實,認定的主要依據為當地民政的證明材料,這也給少數有投機心理的學生提供了可乘之機,一些學生提供的證明可信度較低,一些地區民政部門也不可能一一核查。此外,部分學生為了所謂的“面子”,不愿把家庭困難的實際情況真實提供出來,在核查信息和申請時也不愿意提供真實情況,反而一些經濟尚可的學生提交了申請,甚至出現了拉票、賄選的情況,導致該享受的沒享受到,不該享受的享受了,資助的效益較差。
2.對于貧困學生的幫扶針對性不強。接受資助人員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為沒有固定收入,有的是因為因病返貧等,原因不同自然個體需求和接受資助的方式也會不同。實施幫扶時必須針對不同困難時期、不同困難類別實施針對性幫扶。現實幫扶資助中,一些高校往往實施覆蓋式幫扶,注重資助的范圍但深入介入不夠,顯得有些“平均主義”,對于一般貧困家庭也許資助效果尚可,但對于家庭條件特別差的,往往出現幫扶力度不夠的情形,未解決其根本問題。
(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新媒體的應用現狀
1.新媒體的利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很多高校對于學生資助工作是比較重視的,有的學校領導親自抓建,有比較完備的制度體系,資助工作也向著規范化、標準化和機制化方向發展。但也要看到,在新媒體使用這方面,仍處于自發使用的狀態。筆者通過調研發現,僅有十分之一的高校在這方面有著較為積極的探索,有的還設立了專門的網頁,但大多數高校并沒有利用好學生手機普及、新媒體發達的優勢,沒有利用交互式網絡平臺來為資助工作服務。一些資助工作仍然按照輔導員主抓、上級審核的模式進行,更談不上為貧困生提供實時服務,這種現狀必然影響新媒體在資助工作中的實效性。
2.新媒體在資助工作中的功能還比較單一。功能單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功能主要體現在通知的發放、文件的轉接傳輸等功能上,核心功能并沒有發揮出來。二是仍然沒有擺脫輔導員為主體的模式,說明對于新媒體的理解還處于較淺的層次,還需要進一步開發,挖掘其應用潛力。三是育人功能沒有進一步發揮。資助工作不僅僅是資助,還有育人一體化功能和理念。目前新媒體并沒有作為培育學生情感、樹立正確導向以及傳遞正能量文化的載體和平臺。
3.新媒體應用水平有待提高。從實踐調研情況來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新媒體應用水平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一是使用技術水平不高,層次較低。對于一般操作雖然了解的人較多,但離技術開發、潛力挖掘還有較大差距,很難利用新媒體對資助工作實施有效引導。二是工作中因循守舊,不能與時俱進用好新媒體這一載體平臺來構建資助體系,豐富資助方式,拓展資助范疇。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策略
(一)創建權威信息平臺,構建完善的信息管理機制
新媒體的傳播過程不再是單一傳播,而是一個雙向傳播的過程,由此形成了新媒體平臺內容豐富多彩、涉及信息面廣泛、信息傳輸方便快捷等優勢。雖然新媒體平臺擁有這些優點,但是如果不加以把控與引導,這些優勢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每個學校對于大學生的資助工作,應先建立起權威的信息平臺和完整的信息管理機制。
(二)建立新媒體貧困學生認定系統
在新媒體時代,學校可以依托大數據,如結合學生QQ、微信、淘寶等軟件,以及在校情況和生源地所開具的貧困證明,在平臺上創建貧困學生認定系統。這個系統可以網羅學生的消費情況,再加上老師對于學生的觀察進行貧困鑒定,線上加線下雙重認定,更加安全可靠。這樣可以避免貧困學生認定中的很多不符情況,對于貧困學生來說也更公平合理。
(三)加強新媒體平臺運行管理與監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每一個平臺的建立都需要完善的管理予以保障。創建大學生貧困資助平臺之后,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管理團隊進行負責。學校可以依托管理團隊在平臺內完成兼職信息的發布、資助金的發放以及學生心理指導等各項工作。管理團隊的人選,可以是學校的領導、老師,也可以是學生。此外,在大學生資助平臺上,也需要建立一定的監督機制,使那些提供虛假信息的人受到相應的懲罰,將補助金發放給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監督主體不僅限于學校一方,可以由學校、學生、政府以及社會共同來監督,這樣的監督不僅反饋的內容更多,而且更加方便安全。
(四)與其他高校合作創建一支新媒體隊伍
新媒體時代,數字、新媒體技術、移動通信、互聯網等方面表現突出,使得新媒體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影響力更為廣泛。團結其他高校的新媒體力量,在各大高校之間建立一支積極向上的新媒體團隊,這樣不僅有利于各大高校之間的交流溝通,技術互補,還能夠將學習的資料進行共享,更有助于學生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打造新媒體求職教育功能,提升貧困大學生的求職競爭力
貧困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雖然能夠表現出積極向上、敢于拼搏、面對挫折不放棄的求職心理,但是面對社會上眾多的工作崗位,也會面臨對于職位定位不合理、就業技巧的不熟練、自己綜合能力的欠缺以及崗位資源的缺乏等諸多困難。學校可以針對這一情況建立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平臺,在這個平臺發布企業的招聘信息、簡歷的模板、求職技巧以及經驗分享等,以供學生參考。這樣在求職的過程中,貧困大學生就可以少走彎路,減少他們求職所發生成本,也提升他們求職的成功率。還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加入可以測試性格、適合的崗位等各種測試工具,使得大學生能夠更加了解自己,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高校學生資助是一項對于社會、國家和家庭均有益的福利工作,但由于這項工作涉及面較廣,涉及的人和單位也較多,這就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和制度作為保障,以保證資助工作的高效運行。借助新媒體可以較好地解決以上問題,真正做到認定準確、幫扶高效,扶貧與扶智、扶貧與扶志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張睿,焦中寧.大數據下智慧資助與高校資助工作模式創新[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
[2]陳萍.關于互聯網環境下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構建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9)
[3]張婧,趙亞飛.高校貧困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實踐與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20)
[4]廖雨涵.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學生管理工作應如何開展[J].教育現代化,2016(12)
【作者簡介】周振煜(1981— ),男,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職學生管理工作。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