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區域經濟的進步離不開流通產業的發展,而流通效率決定了流通產業的發展水平,所以流通效率對區域經濟具有明顯的影響作用。文章通過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并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了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流通效率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流通效率、地區常住人口與固定投資量均能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并且這些變量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穩定關系;在流通產業發展前期,流通效率對區域經濟的增長作用不顯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流通效率對區域經濟的增長作用則會逐漸顯著,這主要是因為流通效率作用于全要素生產率的結果。
關鍵詞:流通效率? ?區域經濟? ?地區常住人口? ?固定投資量? ?全要素生產率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行業均實現了飛速發展,尤其第三產業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流通產業直接決定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而流通產業效率決定了流通產業的發展水平,所以說流通產業效率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且分布不同,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所以流通業的發展程度、流通效率也存在區域差異性。因此,具體分析不同地區的流通效率并因地制宜的制定發展規劃,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哪些方面會影響流通效率的高低?流通效率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流通效率又是如何影響區域經濟?對此國內學者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有學者發現零售業發展對流通產業發展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制造業和零售業的有效溝通也能夠提高流通效率;還有學者發現,流通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實現一體化具有推動作用;此外,還有研究表明,流通產業主要通過帶動第二、第三產業發展間接推動地區經濟發展。雖然眾多學者對流通效率的影響因素都進行了研究,但尚未從零售業和區域GDP角度去分析流通效率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對此本文通過實證模型具體分析了我國長三角洲地區的流通產業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以期為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理論依據。
流通效率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理論分析
(一)影響機制
通常學術界對流通效率的分析多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其方程如下所示:
Y=f(A,K,L)=AKαLβ
上式中,K表示資本,L表示勞動,A表示全要素生產率,其中全要素生產率包括技術進步、產業結構以及勞動者本身對經濟的影響。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以得出,流通效率能夠通過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帶動經濟增長。同時,由于流通效率以外因素同樣能夠影響全要素生產率,故本文聯系流通效率影響因素與非流通效率影響因素建立如下方程:
上式中,A0表示全要素生產率,其中主要受到政治制度以及改革開放等因素的影響;eλE表示流通效率對全要素生產率產生的增加值,得到的正負值只是表示著流通效率程度的大小,并不是表示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與抑制作用,其中λ表示流通效率的系數,E表示流通效率。將上述公式進行整理并取對數得到如下公式:
上式中,流通效率通過影響全要生產率中的人力、消費水平、區域產業發展等因素,間接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二)影響路徑
由上述公式可知流通效率通過影響全要素生產率,間接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其中流通效率主要影響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帶動技術進步。從短期來看,企業不會進行整體改變,而流通效率的提高會促使相關企業改進生產技術,從而使得企業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從長期來看,流通效率的提高會促進企業不斷的進步,同時推進企業間的良性循環競爭,最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第二,引導消費領域健康發展。一個企業商品流通效率越高則說明該企業生產的商品越被消費者廣泛認同。同時流通效率越高,說明市場中消費者對該產品的需求就越大,從而企業就能夠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引導;第三,帶動高級技術人員就業。企業要想提高流通效率,就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級技術人才,對此其會設置大量高科技崗位,并投入更多科研資金,這就促進了高級技術人員的就業;第四,加快區域產業融合。流通效率的提高會改變企業傳統的經營模式,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流通效率的提高會加強區域產業之間的溝通交流,這也有助于形成區域間更專業、更具有區域發展特色的產業,從而加快區域產業融合;第五,加速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資源分配。區域經濟調整需通過流通來實現的,所以流通效率越高會對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起到促進作用。
模型構建與數據來源
(一)模型構建
由于流通效率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長期變化的過程,故本文選取向量自回歸(VAR)模型進行分析。該模型能夠對多元化時間變量進行處理,并且能夠對各數據變量的滯后一期進行分析。本文建立的模型公式如下:
上式中,yt為k維內生變量;xt為k維外生變量;P為數據變量滯后P期;T為樣本數量;A、B為被估計數據變量矩陣;εt為誤差項。在以上數據模型公式中,數據變量的滯后期P是通過AIC和SC方法計算得到的。此外在向量自回歸模型公式中的脈沖是表示誤差項εt與標準差的總和對數據內生變量yt產生的影響。
(二)數據來源
本文中的所有數據變量均來自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2000—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此外,本文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生產總值設為Y;由于長三角地區企業數量眾多難以統計,所以將該地區的常駐人口作為勞動就業情況,記為L;將三角洲地區的社會資本投入量記為K。
流通效率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評估
(一)單位根檢驗
由于流通效率和區域經濟均與時間存在著聯系,故本文在分析流通效率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關系之前要對所有數據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以驗證各數據變量之間是否平穩。本文主要采用ADF檢驗法和DF檢驗法對數據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若檢驗結果表明該數據變量存在單位根,則表明數據變量不是平穩的,這會對隨后進行的回歸分析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本文所建立單位根公式如下所示:
根據上述公式,本文將數據變量代入其中,所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為數據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由表1可知,數據變量中流通效率(e)、國民生產總值(lngdp)以及固定投資量(lnk)在10%水平下均存在單位根,說明該三種變量在10%水平下序列不平穩。故須將該三種變量進行差分,經過一階差分后,流通效率(e)的序列便成為平穩序列。而國民生產總值(lngdp)和固定投資量(lnk)仍存在單位根,則說明對兩個變量要進行二階差分,經過二階差分后兩個變量便得到了平穩序列。
(二)協整序列
經過上述分析可知,經過一階和二階差分后流通效率(e)、國民生產總值(lngdp)以及固定投資量(lnk)得到了平穩序列,故對這三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通常對向量自回歸模型(VAR)采用Jonhamson檢驗法,本文在利用該檢驗法之前,需對檢驗結果進行兩種假設。其中將數據變量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記設為H0;數據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記為H1。根據假設建立檢驗跡統計量的計算公式,其公式如下:
上式中,M—協整向量數量;λi—向量按順序排列后的第i個特征值;n—數據變量樣本容量。將數據變量值代入到上述公式中可以得到結果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10%水平下,至多存在一個穩定關系,即數據變量中至多存在一個協整方程,且協整方程中的P值為0.0746。通過以上協整結果,本文得到協整方程,其方程結果如下:
通過以上方程可知,數據變量流通效率(e)、地區常住人口(dnl)、固定投資量(lnk)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協整關系,且協整方程系數均為正數,說明三種變量與長三角地區經濟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流通效率、地區常住人口與固定投資量均能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且這三種變量與長三角地區經濟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穩定關系。
(三)格蘭杰因果檢驗
本文還需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各個數據變量在時間序列中的變化規律。根據流通效率與區域經濟的數據變量,本文建立了如下公式:
上述xi公式中是假設變量y與y自身,y與過去x之間的關系,其中將α1=α2=…=αq=0設為H0;yi公式中是假設變量x與x自身,x與過去y之間的關系,其中將δ1=δ2=…=δs=0設為H0。將數據變量分別帶入到上述公式中得到結果如表3所示。
表3為數據變量格蘭杰因果檢驗。由表3可知,流通效率和地區常住人口在90%置信水平上對長三角地區經濟具有單向因果關系。其中流通效率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而長三角地區經濟對流通效率發展的影響效果不顯著。即在發展前期流通效率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增長作用不顯著,甚至會抑制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但隨著時間推移,流通效率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增長作用逐漸顯著。這說明流通效率并不直接作用于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而是通過影響全要素生產率間接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作用。
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和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了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流通效率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流通效率、地區常住人口與固定投資量均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并且這三種變量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穩定關系;第二,在發展前期流通效率對區域經濟的增長作用并不顯著,甚至會阻礙區域經濟增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流通效率對區域經濟的增長作用會逐漸顯著,這主要由于流通效率作用于全要素生產率的結果。
為了進一步發展我國流通產業進而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的增長,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要加強我國市場監督,為流通產業發展提供健康環境。健康的市場環境不但能提高商品流通效率,也能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第二,要著力發展集團化流通企業,提升行業集中度。流通企業要以城市為中心向農村滲透,從而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商品流通渠道;第三,政府要對大型流通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居民服務企業采取稅收減免、租金補貼等政策,在商業設施不足的社區,要根據社區規模建設居民服務業網點;第四,要推進流通產業信息化發展,鼓勵流通企業與現代互聯網相結合,以此推動流通產業的線下交易,實現企業與客戶的直接溝通;第五,要加強流通產業相關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相關領域人才投入,鼓勵高校與流通產業進行深化合作,通過開設專項課程培養流通產業人才,從而促進流通產業健康發展;第六,不同區域之間要加強貿易交流,從而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以此實現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第七,政府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完善相關法律,為流通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郭媛,梁麗梅.流通服務效率對我國宏觀經濟影響研究——基于超邊際分析框架展開[J].商業經濟研究,2018(7)
2.李鑌,趙丹妮.互聯網金融發展與區域金融效率——基于VAR脈沖響應方法的實證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8,32(3)
3.易善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流通產業發展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影響路徑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20)
4.施本植,許寧,劉明,鄧銘.金融集聚對城市綠色經濟效率的影響及作用渠道——基于中國249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實證分析[J].技術經濟,2018,37(8)
5.劉國巍.物流技術創新對物流業的影響測度與路徑分析——基于2000—2015年省際空間杜賓面板數據模型[J].中國流通經濟,2018(1)
6.楊守德,趙德海.流通節點城市流通效率對經濟發展牽動作用的實證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4)
7.孫啟鵬,郭小壯,蔣文靜,等.中國省域貨物運輸效率評價及時空演化研究——以”一帶一路”為背景[J].工業技術經濟,2018(4)
8.姜鵬,郝利,任愛勝.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北京市蔬菜流通效率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2)
9.熊玲.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性分析——基于全國省際面板數據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17(21)
10.李瓊.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效率實證分析——以2006-2016年長江經濟帶11地區為數據[J].商業經濟研究,2018(9)
作者簡介:
丁婉娟(1983.5-),女,漢,江西南昌人,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南昌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商業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