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光月
摘 要:本文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群眾文化服務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群眾文化服務的方向、動力、內容、氛圍等方面促進了其發展。群眾文化服務在這種體系下實現創新,應該做到增強群眾文化服務的主動性、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實現數字化建設和服務、提高服務隊伍的素質。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在業余時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群體性文化。群眾文化的開展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還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群眾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為其發展和創新提供保障。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促進群眾文化服務的發展
(一)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方向和保障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這一課題提出時,就把群眾文化作為重要組織部分納入這一體系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群眾文化的發展。如明確了文化館(站)等群眾文化單位的公益性,承擔著精神文明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的任務。為了保證群眾文化單位有充足經費,采取了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如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其所需的經費。
(二)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群眾文化服務工作中,不僅在考慮群眾基本和多樣性的文化需求的基礎上,開展公益性文藝活動,還考慮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如發展教育、體育健身、演藝會展等產業,鼓勵相關企業開發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
(三)為群眾文化的發展營造氛圍
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作為民生問題來重視,提出文化惠民政策,以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如政府可以投入資金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吸引廣大群眾參加,在社會上營造出文化繁榮的氛圍。
(四)轉變群眾文化服務的觀念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促進了群眾文化服務觀念的改變,主要包括服務的理念、模式、方向、效能等方面觀念的轉變。在服務理念上,由以往的“以計劃為導向”轉變為“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再是“有什么,看什么”,而是“群眾想看什么,就提供什么”。在服務模式上,由群眾文化機構和其它相關單位“各干各的”轉變為“聯合服務”。[1]這使它們之間的資源實現了整合和共享,投入小,效率高,能獲得更大的整體效益。在服務方向上,由有償變為免費。群眾文化機構作為公益性單位,在財政的支持下,最終會實現向群眾免費開放。服務效能上,在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基礎上,融入了科技。網絡和新媒體的發展應用,不僅豐富了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還提高了其文化傳播能力。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群眾文化服務的創新
(一)增強群眾文化服務的主動性
文化服務要想實現由群眾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需求,首先,需要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在開展活動之前,要深入基層調研,征求群眾意見,了解他們喜歡的節目。其次,要結合群眾的需求生產文化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保證文化產品的新穎時尚,還要保證其豐富,使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都能享受到自己需要的文化服務。[2]最后,要建立文化產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群眾不僅可以點播觀看自己喜愛的文藝節目,還可以進行投票、評價等互動,使平臺的知名度和服務水平得以提升。
(二)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不僅能繁榮群眾文化,還能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打造要做到三點,即有地域特色、有人才資源優勢、受群眾喜愛。要想實現后兩點,首先,就要結合本區域的文化特色。如廣西玉林的文化具有濃厚的嶺南特色,打造了歌舞玉林、詩畫玉林的品牌。玉林有很多從事當地歌舞、詩畫的人才,打造這一品牌有人才優勢。且這些是玉林的傳統文化,當地人常受這些文化熏陶,因此打造這些品牌會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
(三)實現數字化建設和服務
群眾文化服務要想滿足群眾的多種需求,就要與時俱進,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做好數字化建設和服務。把群眾文化資源上傳到數字平臺上,使群眾在網上就可以參加劇場、展覽、創作等文化活動。還可以通過數字平臺整合共享資源,使開展文化活動的各主體不再各自為政,而是聯合服務。
(四)提高服務隊伍的素質
提供群眾文化服務的隊伍應該包括基層群文專干隊伍、業余文藝骨干隊伍、文化志愿者隊伍。要想滿足當前群眾文化服務的需求,這三支隊伍的人才都應該具有現代意識和創新意識。要優化群文專干隊伍的結構,提高人才素質,使其充分發揮領頭羊的作用。要培養一批業余文藝骨干,發揮其群眾文化參與者和傳播者的作用。要完善文化志愿者機制,鼓勵各界人士參與到文化志愿服務中來,為群文活動提供資源并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結束語
群眾文化服務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承擔的關乎民生的一項公益性工作。要想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繁榮群眾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就要保障其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黃云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創新[J].神州民俗,2016(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