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曙光 袁媛
摘 要:新型城鎮化是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武陵山區是一個有近30個少數民族集聚生活,社會經濟發展落后,城鎮化水平較低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城鎮化基礎薄弱,城鎮布局不平衡,城鎮化發展缺乏產業支撐,財政投入過少,缺乏資金保障。基于此,從發展第三產業、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注重文化傳承、合理調整城鎮布局四個方面,提出推進武陵山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武陵山區;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99.2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5-0139-02
黨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理論的提出,表明我國城鎮化進程進入了新時期、新階段。城鎮化水平既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又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武陵山區地處我國中西部地區,是一個有苗、土家、侗族等近30個少數民族集聚生活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城鎮化水平較低。因此,研究武陵山區新型城鎮化問題,加快該區域城鎮化發展,對于促進區域發展、優化城鎮布局及扶貧攻堅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武陵山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城鎮化基礎薄弱,區域發展不平衡。武陵山區是一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落后。區域內不僅城市數量少,而且大中城市缺位,僅有懷化市一個較大的城市,其他多為十余萬人的中小城市,如恩施市、吉首市、銅仁市,城鎮集聚和輻射作用有限;受先天地理條件的影響和限制,武陵山區不少城鎮都是建在丘陵地帶上,不僅城鎮建設投入資金遠遠高于平原地區城鎮建設資金,而且山高坡陡的城鎮建設嚴重制約了城鎮的規模和發展,這種狀況也使得城鎮生態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完善,承載能力不足;城鎮職能單一,產業同質化較重,又缺乏區域分工與協作,城鎮的發展缺乏依托和后勁。
2.城鎮布局不平衡,半城市化嚴重。武陵山區城鎮化整體布局不均衡,城鎮少,且城鎮點集中,城鎮化高的主要集中在市中心那一區域,偏遠城鎮發展還存在一定滯后性,發展相對緩慢。大量人口集中市中心,使得偏遠地區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而其他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尚未得到挖掘。城鎮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形成有效分工,集群效率比較低。規模結構不合理,市中心環境承載能力受到挑戰,邊緣地區卻因為集聚不足,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再加上武陵山區的地勢地形條件,有很多地方交通很不便,難以發展經濟。這使得,一方面,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以“民工潮”形式進城打工,初步完成了勞動力的城市化;另一方面,在社會保障以及戶籍等方面完全沒有享受到城鎮化待遇,又并非是完整意義上的城市化。
3.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輻射效應不強。城市經濟理論表明,城鎮人口達到1萬人,才能夠對鎮域經濟起到集聚和擴散作用,人口超過5萬人,可以對城鎮周邊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帶動作用,人口達到15萬以上,才能顯現規模經濟效應,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武陵山區是特困地區,不僅城鎮化水平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城鎮數、城鎮人口數也低。如懷化市,2014年全市城鎮化率為40.4%,在湖南省排名第十,低于全省7.52個百分點,低于全國13.26個百分點。全市城市平均人口規模為27.82萬人,而20萬—50萬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只有1個,20萬人口以下10萬人口以上的小城市也只有1個。全市77個建制鎮中總人口共47.24萬人,占全市城鎮人口比重為28.7%,每個建制鎮平均城鎮人口為0.61萬人,縣城平均人口規模為6.49萬人。城鎮人口規模較小,無法發揮城鎮的集聚作用,無法形成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水、電、煤氣等公用基礎設施以及商業、文化、教育等配套設施,城鎮的規模效益也就難以體現。
二、武陵山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1.缺乏產業支撐,發展后勁不足。武陵山區是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于一體的欠發達地區,以農業為主導,工業化程度不高,受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而發展第二、三產業又缺乏現代工業發展所需資本、技術、人力資本等要素。武陵山區城市,尤其是小城鎮的第三產業仍停留在農副產品集貿市場交易、農家樂等簡單領域、初始階段,沒有形成農副產品、小商品貿易的貿易產業鏈,鄉村旅游的旅游產業鏈等。缺乏產業支撐,自身提供不了足夠就業崗位,吸引和留不住人。據懷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統計,全市每年赴市外務工人員達80余萬人。這些外出人口中,既有居住在農村人口,也有居住城市的非農人口。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有“人”才有“城”。盡管近些年武陵山區在促進中部崛起戰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戰略等多項政策機遇中有所發展,有眾多的特色產業參與到城市發展,但這些特色產業以及產業扶貧項目的建設有的還只處于初建的階段,有的發展后勁有待提高,所占比重也不高。
2.城鎮化注重規模,忽視質量和水平。城鎮化質量不高,城鎮建設重視規模忽略質量,就會出現管理滯后于建設的現象。城鎮化建設需要動力驅動,在城鎮化建設驅動力中,最重要的還是第二、三產業的驅動,如果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不能很好地融合,那么產業發展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就會有限。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并不是調整產業結構的比例,而是可持續發展,構建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產業體系,走內涵式、集約型經濟發展道路。近些年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武陵山區存在有些地方為了經濟增長數據好看,而承接了東部沿海地區轉移過來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表面看是經濟增長了,城鎮規模擴大了,就業人口增加了,但這種增長、擴大是沒有質量的,是低水平的增長,有悖于新型城鎮化內涵與實質。
3.財政投入過少,缺乏資金保障。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只是單單依靠政府的資本是不夠的,在提升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就業住房等各個體制、政策和利益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和各個銀行合作,爭取到各個銀行的支持,實行政企合作的方式來吸納資金。另一方面,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個項目,使龍頭企業進行投資,實現雙方共贏的目標。這樣一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部分資金問題。只要前期的運轉資金足夠,等到各個項目以及企業運轉起來后,會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就有了一定的外來資金保障。
三、推進武陵山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重視發展第三產業,打造支柱企業。第三產業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是一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現代經濟史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反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就小。第三產業要從集貿市場、農家樂等簡單領域向貿易、旅游、金融等高端發展,形成產業鏈。“興城必先興產”,沒有產業就沒有城鎮化。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可大力發展配套建設各類工業園、產業園、創業園,依此為平臺,因地制宜,制定產業發展戰略,確定主導產業,打造支柱企業。
2.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新型城鎮化是可持續性發展的城鎮化,將城鎮化建設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武陵山區,有山有水,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有天然條件。城市建設把握好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系,以創造優良人居環境為目標,從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增強城市內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我們不僅在經濟水平上要不斷提高,同時要在各個方面提高新型城鎮化的水平。
3.注重文化傳承,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注重把握傳統文化命脈,這樣的城鎮化才是人類文明成果的延續,也才具有生命力。武陵山區是一個有著近30個少數民族集聚生活的區域,要充分挖掘地域方文化、民族文化特色,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到城鎮化建設中,打造彰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的城鎮形象,避免“千城一面”的低層次發展現象。隨著大量的農村居民涌入城中,不僅人口會在短時間內增多,而且所需的教學設備,生活用地,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都要隨之而擴增和完善,這樣才能做到城鎮人口實現真正的轉變,而不僅僅是戶籍的改變而已,其他的配套設施也應隨之而跟上,要讓農村社區的居民能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
4.合理調整城鎮布局,因地制宜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要推進規劃體制改革,增強規劃的全局性、系統性。從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的高度,著眼于城與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建立各種規劃相互銜接、相互融合、城鄉一體的空間規劃體系。科學編制區域范圍內新型城鎮化發展建設規劃體系。促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制的形成,推進城鎮發展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面對每個鄉鎮以及縣城的布局,需要統籌兼顧,站在最高的角度去統籌全局,結合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整體城鎮發展規劃,這樣才能對癥下藥,以最高的效率來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青覺.我國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2):1-6.
[2]? 龍曄生,楊盛海.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中的生態城鎮化戰略研究[J].民族論壇,2013,(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