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萌 趙梓辰
摘要:近年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推進成效顯著,但仍然存在吸引力不強、滲透性不足、創新性欠缺的問題,而朋輩教育由于具有教育主體的親和性、教育方式的滲透性、教育過程的創新性等特點,將其運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僅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形成有效補充和支撐,也是“大思政”體系中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依托“研究生青年馬克思主義研修班”,探索建立起“種子”選拔、培養和推廣機制,有效推動了朋輩教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朋輩教育;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以教育為手段,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普及,其教育教學的內容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和基本原理以及它們的實踐發展。[1]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通常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系統工作者、黨政干部、哲學社會科學教師等為教育主體,以高校學生為主要教育對象。當前,國內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普遍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要渠道和平臺,同時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黨課、團課、主題報告、實踐教學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等。[2]由于本研究主要探討朋輩這一主體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影響及如何發揮作用,因此研究范圍將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的創新為主,這既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有效補充和支撐,也是“大思政”體系中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以此全面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廣度、深度、效度和信度,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有效機制的建立。
一、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國高校始終是對青年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要陣地。近年來,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前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3]因此,作為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近年來的推進力度與效果均十分顯著,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一)吸引力不強
理論教育的關鍵在于對受眾群體產生足夠的吸引力,以此激發其對該理論進行了解、學習乃至運用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誕生至今,其經典著作中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對于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而言是值得反復研讀、挖掘的寶藏,但對于絕大多數并非從事相關專業學習的高校學生而言,則由于其話語體系的艱澀、理論內容的抽象,產生了距離感,從而吸引力不強。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中,主要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理論的闡釋和語言的通俗相較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更易于為我國大眾所理解,在宣傳教育的過程中,也更能為高校學生所接受。但近年來,在全球化與信息化浪潮的推進下,中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理論觀點紛紛涌入、出現,其中不乏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理論,如普世價值觀、“憲政民主”、歷史虛無主義等等,高校學生特別是本科生尚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漸形成之時,極易受到一些借助社會熱點事件炒作、具有煽動性辭藻的思想與所謂“理論”的吸引,客觀上造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關注度的下降。此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主陣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由于教育主體為思政課教師,教育效果極大地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態度與水平,而部分思政課教師的只講不“教”,以及對教材或大綱內容的照本宣科,缺乏與社會現實及學生關注熱點的結合,教學方式和手段單一落后,也是造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高校學生來講缺乏親和力和吸引力、教育實效性不強的主要原因。[4]
(二)滲透性不足
成熟的思想理論體系,在開展宣傳教育過程中,一般是通過使其受眾群體了解和掌握這一理論體系的核心概念、知識框架、基本原理的途徑,從而達到使受眾群體產生對此思想理論體系的認同,直至對自身思想產生指導作用甚至融合的目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途徑和目的也應如此。但在現實中,許多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卻存在以途徑為目的的現象,以思想政治理論課、黨課團課、專題報告的出勤簽到、隨堂測驗或者閉卷考試作為評判和衡量學生是否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標準,而對其是否真正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否達到了理論教育入腦、入心的效果,則無后續跟蹤,這便導致了一些高校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懂”卻不“信”。同時,近年來由于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迅速壯大,許多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教職人員在師資擴建過程中加入進來,雖然短時間內有效緩解了師資不足的問題,但卻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入學習與研究經驗不足、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尚不系統全面,而使其在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教學中,存在講解不深入、不透徹,或為學生答疑解惑過程中解釋力不足等問題,導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認同更加欠缺,僅僅淺嘗輒止甚至不懂不信,從而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滲透性。
(三)創新性欠缺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普遍以灌輸、宣講為主,列寧曾經提到“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梢姡R克思主義理論在初期即已確定將“灌輸”作為其普及的主要途徑。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特別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所面向的群體正在更新為“90后”甚至“00后”的高校學生,他們生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當代社會,從互聯網、新媒體上主動獲取信息的數量和效率已遠超以往,想要在海量的信息流中使其對某一理論體系產生興趣并密切關注,傳統、單純的灌輸方式已經不能再對其產生有效的影響力,需要更具創新性的方式方法。[5]而當前高校思政課、黨課團課、專題報告等普遍存在內容和方式的創新性均有所欠缺、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未有效結合甚至相互脫離的現象,教師、講座專家等在內容上不能切實貼近學生學習、生活中對熱點問題的關注,或在形式上采取的途徑、運用的媒介難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使得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接受度下降,也因此造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問題。
二、朋輩教育應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可行性
“朋輩”源于英文單詞“peer”,指“同輩或社會背景相同的人”,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是“同輩的朋友,泛指朋友”,具體而言,就是由地位相近,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大體相同的人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芭筝吔逃笔窃醋孕睦韺W的一個概念,也稱為同伴教育、伙伴教育或者同輩輔導。[6]它誕生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強調具有相同背景或共同興趣愛好的群體,在一起分享經驗、觀念或行為技能,借以激發群體成員的上進心與積極性,實現互相促進、共同成長,被廣泛地運用于美國高校學生的日常事務管理和學業、就業指導之中。[7]近年來,朋輩教育的理念在我國高校中也被逐步接受和采納,并在新生入學教育、就業創業、學生基層黨建、團隊輔導等方面的工作中得以推廣。[8][9]這些做法與經驗,以及朋輩教育自身的特點,為朋輩教育應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行性和實踐上的有益借鑒。
(一)教育主體的親和性
朋輩在青少年群體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力,主要原因在于它是由個人的自由選擇而形成的非正式群體,其成員由于擁有相同的話語模式和行為方式、相同的價值取向和判定標準等,而相互吸引、相互信任。[10]即使是非完全自由選擇而形成的班級、學院、學校內的同學,也因為擁有相同的學習環境及校園、學院、班級的文化氛圍,有著更多的共同語言和同步的人生發展階段,從而彼此更加信賴。許多高校在新生教育、學業規劃輔導階段,均會在本校、本學院的高年級或本級學生中選拔某些方面具有突出代表性者,通過結對交流、經驗分享、研討座談等方式,進行溝通和相互教育,引導其形成共同的、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產生積極的教育成效。
有鑒于此,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過程中,引入朋輩作為教育主體的有效補充,因其年齡、經歷、身份的相近甚至相同,可有效消除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的教師、專家給學生們帶來的距離感和抵觸感,而使教育的實效性得以加強和鞏固。
(二)教育方式的滲透性
朋輩教育通常呈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學校、學院或教師引導與組織下開展的經驗分享會、研討會等,另一種則是發生在課堂和會議之外的學生自發開展的相互教育和學習。在第一種方式中,教育的主體,由于往往是同校、同院甚至同班中較為優異的同學,因此即使組織方或教師沒有明確發出學生們必須向其學習的號召,其在朋輩中的榜樣和示范的作用,也會促使教育客體,即受教育的學生,產生見賢思齊的積極性,以達到既定的教育目的。而第二種方式,則更具有隱性教育的特質[11],其教育過程更多發生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與人際交往之中,例如關于近期學習、讀書的心得體會的交流,對一些問題的看法觀點的討論等,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參與其中的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態度情感等產生影響。
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存在的問題,其一便是滲透性不足,主要原因前文已經分析,而朋輩教育則可有效改善這一問題,使高校學生不再以被動應付的態度去接受教師的說教,轉而因學長學姐或同學的經驗分享或推薦,產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興趣,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了解、學習甚至鉆研,由此提升教育的實效性。
(三)教育過程的創新性
朋輩教育的主體與客體,由于年齡和成長階段相仿、生活時代背景相同等,在話語體系、行為習慣方面擁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他們了解并且熟悉朋輩間的溝通交流方式,以及在發表言論和觀點時,能更有效地吸引對方并產生影響。
近年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以及QQ、微信、微博、知乎、抖音等社交工具和自媒體平臺的興起,使無數青年人成為“低頭族”,同時更給高校中傳統的教育方式帶來極大挑戰。在理論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極易被這些平臺上的豐富內容和新奇方式所吸引,使課堂的“抬頭率”愈發低。馬克思主義理論由于其自身特點,與社交網絡和自媒體平臺上的內容相比,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并不強,在此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之下,探索如何借助這些網絡與平臺,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方法,則成為許多教師和相關研究人員的關注重點。但作為最主要使用群體的高校學生而言,他們熟知社交網絡和自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方式與“吸粉”模式,充分調動他們自覺運用此類工具和平臺,向身邊的朋輩群體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理論與思想觀點,因其話語體系和宣傳教育方式的創新性,則會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吸引力。
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朋輩教育運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踐與成效
朋輩教育在當前國內高校的新生教育、心理輔導、黨建和班級建設等廣義范圍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有所探索與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雖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但由于其更強的政治性和理論性,而對教育主體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溝通表達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可在確保思政課作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主要教育主體的同時,輔助以朋輩教育運用其中,在更廣闊范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修班、導讀班,或黨員、團員骨干培訓課等“大思政”體系中,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2017年以來,開設“研究生青年馬克思主義研修班”,在朋輩教育運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方面做了創新性地探索與嘗試,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而言,在該研修班組織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中,始終圍繞“種子”這一關鍵詞展開。
(一)嚴格選拔種子
朋輩教育的關鍵在于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他們作為朋輩教育活動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朋輩教育的質量和效果。[12]這些被遴選的學生擔負著向其他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任,是利用朋輩影響力在學生中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種子”,因此選拔標準與程序必須嚴格,才可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傳播普及過程中的政治性、科學性與嚴謹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青年馬克思主義研修班的學員在選拔過程中,遵從了以下四個標準綜合考量:其一,過硬的政治素養,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能在是非對錯面前明辨方向、堅定信仰,這既是確保被選拔學生自身可靠性的首要標準,也是未來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過程中方向正確的保障;其二,良好的群眾基礎,這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運用朋輩教育提升實效性的基礎,只有受到朋輩學生群體肯定、信任甚至推崇的學生骨干,才會在面向其同學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推廣過程中更易于被接納和采信;其三,高度的理論自覺,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指導自己的學習與工作,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縱深學習研究方面具有較高的自覺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方面具有較大的積極性;最后,較好的溝通表達能力,不僅能夠自身弄懂學通馬克思主義理論,更要能夠準確、有效地表達和闡釋自身的體會與感受,以此才可確保他們能夠向朋輩學生群體傳播推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效性。
同時,在選拔程序方面,主要采用自主報名與組織考察、推薦相結合,吸納和遴選有理想、有熱情、有能力、有基礎的優秀研究生骨干進入研修班培養,嚴控“種子”的質量,才可堪當朋輩教育主體的重任。
(二)綜合培育種子
如前文所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由于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疇中其他教育活動,政治性、理論性更強,因此對被選拔出承擔朋輩教育主體責任的學生,需要為其建立起綜合、完善的培養機制,并給予研修班一定的政策保障與資源配置傾斜。北航研究生青年馬克思主義研修班正是以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以高質量的師資及充足的經費支持,切實推動和助力“種子”的成長成才。
在理論教學方面,教師選擇上,研修班邀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域權威學者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方面水平出眾的名師,以學者高屋建瓴、前沿創新的理論詮釋或名師深入淺出、親切生動的教學風格,更充分地調動學員深入學習的積極性;內容上,涵蓋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知識框架與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闡釋,經典著作的導讀,中共黨史及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的分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的理解等等,使學員們能較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與觀點,形成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看待世界、分析問題的理論自覺;形式上,采取教師主講與分組討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等多元化教學方式,讓深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更易于為學員所接受、理解,直至內化于心。
在實踐教學方面,往期研修班組織前往延安、西柏坡等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和戰斗過的地方回顧歷史,未來教學規劃中,還將赴浦東、深圳等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感受經濟騰飛的繁榮,或赴雄安新區展望中國未來的發展。同時,組織學員進行分組社會走訪與調研,深入觀察和分析社會熱點或關系民生的相關事件,也鼓勵學員們自主開展志愿服務或愛心慈善活動等,以此引導學員對世情、國情、民情的關注,更加切實地體會到理論教學中所涉及的歷史與現當代問題,增強其使命感與責任感。
此外,在每個教學環節結束時,研修班都會收集學員親筆撰寫的感想,其內容并不局限于本次教學內容學習后的心得體會,也可是對研修班及學校組織開展相關活動的意見和建議,由此形成即時、有效的反饋,以不斷完善教學內容與形式,在探索創新的同時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三)多渠道散播種子
朋輩教育活動的開展通常有官方與非官方兩種形態,即以校方或學院組織的宣講、報告、研討會,以及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榜樣示范、經驗分享、交流討論等,在將其運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時,可采用兩種形態相結合,多渠道宣傳推廣馬克思主義理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是依托研究生青年馬克思主義研修班,在探索為朋輩教育應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供和搭建平臺、使其融入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互補充的“課程思政”體系之中采取了多項舉措。如成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宣講團”、“十九大精神宣講團”等,擇優吸納多名完成培訓的優秀學員,參與到學校、學院有組織有規劃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課程教學之中;同時推薦和鼓勵其成為研究生或本科生黨課、團課、班會的主講人,或小組研討的主持人,對自己的所學、所思和所得進行報告和分享;還推薦其擔任思想政治理論課助教,協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們的研討、辯論,或課下的答疑解惑、學習經驗分享等。
而在非官方組織的教育形態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積極鼓勵研修班學員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主動、自覺地向周圍同學分享和表達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心得或體會,或探索利用社交軟件或網站,建立學習興趣小組或讀書分享小組的微信群、QQ群,通過話題討論、互助學習、在線咨詢等高校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朋輩的力量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發揮其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功能,形成全員參與、全方位覆蓋、全過程教育的格局。
參考文獻:
[1]楊發航.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基本經驗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5):61-64.
[2]趙國珍.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環節和方法研究的重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5):52-54.
[3]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4]李昌和.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現實困境與出路——以西安H 高校為例[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6(6):100-105.
[5]宋俊成.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高校中的創新發展[J].高教探索,2017(增刊):9-11.
[6]劉海春.朋輩教育:高校通識教育的新路徑[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6):65-68.
[7]許占魯,任少波.高校朋輩榜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基于杭州市九所高校大學生的調查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6(4):49-54.
[8]張勇,王峰,李永山.激活朋輩教育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14-116.
[9]程肇基.朋輩互助:學校育人范式轉換的一種新方式[J].高教探索,2015(3):27-30.
[10]劉海春.論朋輩教育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耦合與運用[J].高教探索,2015(2):36-39.
[11]李艷萍,廖利明.朋輩理念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2):148-150.
[12]楊云.大學生朋輩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6):50-52.
(責任編輯 劉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