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豐 李玉
關鍵詞:部編教材,教學,保衛家園,保衛祖國,三元里抗英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9)17-0023-03
部編初中教材又將“三元里抗英”加入《鴉片戰爭》一課,耐人尋味。之前,實驗課標的主題“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沒有三元里抗英,教材的多個版本因此不再敘述。2011年版初中課標也沒有將三元里抗英列為必須了解的要點,但是部編教材在“相關史事”欄介紹了這件事;雖然沒有定性,但描述民眾主動出擊,誘敵深入至牛欄崗,殺得侵略者連滾帶爬逃命。那么,事實究竟如何?過去為什么刪掉?現在回歸教學應該如何處理?三元里抗英能否作為近代民眾抗擊外來侵略的典型?就此問題談一下我們的看法,請方家指教。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三元里抗英被視為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御外敵的愛國精神。改革開放以后,相關學者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重新梳理這一事件,使我們能夠較清晰地了解事情的原貌。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自1840年6月爆發以來,沒有發生過民眾自覺抵抗的事。三元里抗英發生在1841年5月,這年初虎門大戰之后廣州陷落。當年,三元里在廣州城北大約2公里處,如今已在廣州市區范圍內。按照常理推測,英軍遠道而來,民眾如若抵抗,只要不為英軍提供食物和淡水,英軍在海上很難維持,不戰自退。為什么到廣州城陷落之后才發起抵抗斗爭呢?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有一節專述“三元里抗英的事實與傳說”,目前還沒有遭遇任何反駁。據此,我們從這件事的起因說起。
三元里抗英的起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英軍開棺暴骨。1841年5月29日,一部分英軍官兵進入了廣州城北的雙山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他們打開了一些暫存寺中的棺材,這對宗法觀念濃厚的中國人來說是以難以接受的。二是英軍劫掠財物。茅海建結合英方記述,認為基本屬實。三是英軍強奸、調戲婦女。中方有“輪奸老婦”的說法,英方承認印度士兵有此劣行,綜合中英雙方的記載,事實雖然難以考證,但英軍確有對婦女犯罪的行為。①毫無疑問,英軍的暴行侵犯了民眾的切身利益,激起三元里民眾的反抗。據載,“知逆夷(英軍)于四月初七(5月27、28日)在省城北門外三元里等鄉村搶掠、強奸,該鄉舉人何玉成等糾集萬余人,斬獲該逆、漢奸多名,并將兵頭首級送轅門外領賞,義律大懼,即退出各炮臺逃匿下船,并乞制府出示安民……”②這樣描述起因大致不錯,而后的敘述則有傳說的成分。
三元里抗英確實為民眾首先集結。5月30日,三元里等數鄉(事后有80余鄉、90余鄉和103鄉之說)民眾和水勇、團練集結列隊于四方炮臺之下,英軍出擊,民眾且戰且退,是時天降大雨,英軍的燧發槍不能射擊,英軍撤退,一個連被包圍,英軍又派出兩個連,攜帶不怕雨淋的雷擊槍,救援成功。31日,獲勝民眾包圍越秀山四方炮臺,廣州知府余保純出面勸解,民眾方退。至于“平英團”及其宣誓語等,多半都是事后文人添油加醋的追記,而且調門越來越高,甚至說如果不是余保純阻攔,民眾將全殲英軍,鴉片戰爭就此逆轉。
三元里抗英的戰績最初有斃敵10余人、100余人、數百人之說,后有200余人、300余人,乃至748人的說法。茅海建根據英方的記載認定,死亡5至7人,受傷23人至42人。①實在是無關宏旨,對戰爭進程并沒有產生什么影響。
關于三元里抗英的領導者和參戰主體,眾說紛紜。當時的軍事統帥奕山認為,三元里抗英的領袖是義勇頭人職員鄧彰賢、薛必高,參戰的主體是曾獲清軍火藥資助的“義勇”。這明顯是往自己臉上貼金。而時任兩廣總督幕僚的梁廷枬則認為,抗英領袖為當地舉人何玉成,參戰的主體為鄉紳領導的“社學”(明清時期珠三角特有的一種農村準軍事組織)。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廣東省文史館組織力量對三元里民眾抗英事件進行實地調查,認為該事件的主要領導人是妻子受到調戲的農民韋紹光,參加斗爭的主體是當地農民和打石、絲織工人,部分愛國士紳也發動社學參加了斗爭。該調查提出的以農、工為主體,以農民為領袖的新說,明顯帶有時代的烙印。而事件參與者林福祥則聲稱,抗英的領袖是他本人,參戰的中堅力量是林家水勇,這里不無自我標榜之嫌。
茅海建先生認為,在短時間內組織起數千乃至數萬的民眾參加斗爭,以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可以認定,此時廣州北郊的鄉村中必然存在著某種社會組織,否則不可能有此效率。鄧彰賢的背后有官方色彩的“義勇”,何玉成的背后有鄉紳色彩的“社學”,林福祥的背后有家族色彩的“水勇”,而當時參戰的一些農民,后來成為天地會的重要領袖,廣州附近農村的會黨勢力非常強,當地農民中的會黨組織在此事件中應該也起到某種作用;而且義勇、社學、會黨三種組織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一個農民可能同時兼有三種身份。在斗爭中組織能力最強的當屬士紳,各種長紅(用長幅紅紙書寫的通告之類)、示諭、檄文都出自他們的手筆。魏雯德也認為,三元里抗英事件并非農民的自發行動,而是官府倡辦的團練和紳士領導的結果。②
現在的問題是,規模和戰果都有限、對戰爭進程并無重大影響的三元里抗英事件,為什么一開始就被人們看重,并不斷神話,以致現在新教材又增加了這一內容?
從事件發生的大背景來看,按照儒家的“家天下”學說和“天朝”的既定國策,對于桀驁不馴的“逆夷”,“剿”是唯一正確之途。然而,清軍在戰場上卻一敗涂地,實在有損天朝上國的尊嚴。由此,清王朝將以何種力量去戰勝這些“逆夷”,是主戰派官員必須面對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三元里抗英促使他們將希望轉系于民眾的自發力量之上。三元里一戰變成神話的始作俑者,就是當時謊報軍情的奕山和一些清朝的官員。
神話這一事件還有一層深意,就是這場戰斗的可能發展趨勢。圍攻四方炮臺的民眾是被廣州知府余保純勸退的,而不是被英軍打敗的。這就讓許多人產生幻覺:如果沒有余保純阻撓,民眾本可以一鼓作氣,殲滅占領廣州的英軍,甚至把整個英軍驅趕出中國也未可知。這實際上與“如果林則徐不被撤職,鴉片戰爭就不會失敗”的論調是一致的,只是時人自大心理的一種虛幻影像,而沒有看清問題的根本所在。這種論調流傳了百余年。
今人看重這一事件,明顯受到革命史觀的影響。革命史觀強調斗爭、歌頌反抗,重視甚至夸大人民群眾的作用。三元里抗英正體現了這種大無畏的抗爭精神。但正如張鳴先生所說的,中國近代史中的一些反抗的過程雖然可歌可泣,但畢竟沒打過什么勝仗,充其量就是撓人一把,還撓不到臉上。但是我們覺得很好,還很推崇,因而創造出很多神話。他把這種心態稱之為“潑婦心態”。①像三元里這樣大規模的、有組織的群眾性反抗侵略者的斗爭,在以后的諸次列強侵華戰爭中鮮有再現。相反,一般民眾在中外交戰現場看熱鬧的記載卻屢見不鮮。所以三元里抗英并不具備代表性。
我們現在看重三元里抗英更主要在于,認為這一斗爭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不確切的。家與國雖然有著天然的聯系,但畢竟不是一回事。保衛家園,使家鄉和親人免受傷害是人的本能,不管這種傷害是來自本國統治者還是外來侵略者。而且保衛家園可以有多種方式,既可以武裝抗暴,比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也可以像鴉片戰爭后期一些官紳所做的那樣,主動付給英軍“贖城費”,乞求他們不要騷擾本境。從這個角度說,三元里人民抗英與官紳給侵略者“贖城費”本質是一樣的:使家園免受破壞。
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和國家觀念在甲午戰后才產生,經由梁啟超、孫中山等人的大力鼓吹、宣傳,成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大家所熟知的“五四”運動,事情起因于國家主權受到侵犯,旨趣與三元里抗英大為不同。游行學生喊出的“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表明,在民族大義面前,人們的愛國行為不是為了“小我”的算計,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爭、奮斗,甚至流血犧牲。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精神。
總之,三元里抗英只是保衛家園的戰斗,而不是出于民族大義保衛祖國的戰爭。其對歷史進程的影響實在微不足道,只是在不斷地神話中被賦予了不屬于它本身的意義。故不能無限拔高,上升到愛國主義的高度。而且從教材編寫來看,鴉片戰爭的過程等更有意義的內容都沒有敘述清楚,現又增加這一內容,殊為不當。
傅斯年先生認為,中學歷史教科書應“在規定之字數及時限內,將歷史事件之數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每一歷史事件之敘述,充分到最大限度”?!耙患匾录瑪⑹錾蠎摬幌г敱M,應該把‘故事、‘傳記的藝術作用,酌量引到教科書的正文中”。②何茲全、齊世榮等老一輩史學家都有此看法,認為初中課應該以講故事為主。任世江先生認為,鴉片戰爭從初、高中到大學缺乏層次性,都是背景、原因,過程簡略,然后就是條約和影響,這樣一路下來,學生學了鴉片戰爭但不知道戰爭過程,不知道中方戰敗的直接原因。這種模式扼制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妨礙了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③初中課程應該以戰爭過程為主,虎門大戰具有代表性,高中再講條約和社會性質的轉變。新教材雖然增加了戰爭過程的敘述,但仍嫌簡略,看不出中方屢屢失敗的原因。鴉片戰爭是落后的清軍與西方近代化軍隊之間的第一次較量。從戰爭的過程中,讓學生發現問題,他們才能真正感知當時中國落后以及戰敗的原因,而不是記憶抽象的結論。
為此,我們斗膽建議,在課堂教學中,教材中“相關史事”可以簡略介紹,略去也無妨,代之以鴉片戰爭中的一個典型戰役。以“虎門大戰”為典型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任世江先生以此在溧陽會議上制作的課件很生動,且節約時間。我們在使用時適當加以改造,運用多媒體的優勢,再配上教師簡單的講解。這樣既真觀形象,學生亦喜聞樂見,效果會更好。
【作者簡介】張羽豐,江蘇省溧陽中學歷史教師。
李玉,江蘇省華羅庚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