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卓梅
【摘要】本文闡述“分組學導”教學模式的內涵,論述分組的方式、“分組學導”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以期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英語 “分組學導”教學模式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120-02
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單純地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課改的全面推動下,結合初中生采取就近入學的情況,我校英語教師進行了“分組學導”教學模式研究。
“分組學導”教學模式就是學生自覺地根據導學案進行預習,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信息交流,發現和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再加以點撥,加深學生理解,從而使得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這樣的教學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利于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高效的教學模式。
一、背景提要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我校去年招收的初一年級學生是就近入學的,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每個班上有一部分學生成績比較好,有一部分學生成績中等,還有一部分學生成績有待提高;有一部分學生對英語很感興趣、學習比較積極,但是對另一部分學生來說,英語是比較頭疼的學科,甚至有的學生非常排斥英語學科,根本不想學。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對本校的學生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決定采用“分組學導”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二)提出課題研究的構想
我們采用“分組學導”的教學模式,注重學案導讀,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導學案,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完成導學案,再由教師在課堂上適當講解、點撥,讓學生掌握每一個知識點、學到知識。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課程改革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分組學導”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其精髓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把被動接受學習的過程轉變為主動發現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過程,同時也能調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概念界定
“分組學導”,分組是指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優化組合成新的學習群體(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有效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學導就是先學后導,課堂教學從學生自學開始,在讀書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對重點信息歸納整理,在探究中形成師生的雙向交流,教師在雙基落實和反饋的過程中加以點撥、指導和適時的鼓勵,形成“自學—反饋—點撥—識記”的四環節“分組學導”教學模式。
三、對策略實施的研究
(一)分組方式研究
我們首先把每個班的學生六個人分為一組,小組長是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組內的成員有A、B、C三個層次的學生。A層次的學生英語成績較好,對英語有濃厚的興趣,接受能力強;B層次的學生對英語感興趣,但是接受能力一般,基礎不夠扎實;C層次的學生學習不夠自覺,基礎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更換分組。在實施分組學習的過程中,筆者班上有兩名學生提出想更換小組學習,筆者經過調查并征得兩個小組的成員的同意,讓這兩名學生換組。
教師每天把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告知學生,印發導學案,明確預習的要求。組長負責檢查本組學生的預習情況,對基礎較差的組員進行適當的引導。組長要負責教新單詞、帶讀單詞和課文等。
在課堂中,我們也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比如筆者在教學八年級上冊Unit 7 Seasons時,有一個環節是六人一組,分組討論各人最喜歡的季節以及原因。具體做法是組長詢問其他的組員并做好記錄,最后由組長代表本小組在全班同學面前作報告。學生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組長們都積極地舉手發言,課堂的氣氛很活躍,鍛煉了每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組長也得到展現自己口語能力的機會。這樣的小組學習,A、B、C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組長與組長之間可以交流,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組與組之間要進行競爭,半個學期統計一次,對做得好的小組進行獎勵,同時鼓勵其他小組。
(二)學導模式的應用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從課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入手,將學導與小組合作相結合。課前,教師認真、細致地編寫好導學案,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導學案進行課前預習。導學案為學生提供圖形與文字指導,具有互動性與開放性。編寫導學案時既要考慮學生的情況,又要根據教材內容,掌握好難易度。學生預習時先自己獨立完成,再由小組合作學習。組內能一起解決的問題,在課前組內解決,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組與組之間可以互相討論解決。在預習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學生解決不了,可以把它們記下來,等待老師上課講解時認真聽,如果還是不理解可以詢問老師、同學。
比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Unit 6 Bird watching時,學生不清楚雞和鴨是不是屬于鳥類,學生各有看法,小組討論也沒能得出答案,后來學生詢問了生物老師,生物老師給出了正確答案。在這過程中,學生既找到了答案,又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嘗到了尋找答案的樂趣。
又如,學生無法區分以-ed結尾的形容詞和以-ing結尾的形容詞的用法,他們派了三個組長到筆者這里請求幫助。筆者認認真真地給他們講解,直到他們理解并能正確運用為止。然后組長再回去解釋給組員聽。筆者在課堂上還特意就這件事表揚了全體學生,學生聽課聽得更認真了,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形成“自學—反饋—點撥—識記”的學導模式。
四、研究效果
經過一年的研究與實踐,我們形成了一套適用于實際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在研究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設計導學案、對學生進行分組的方法以及激勵的機制和教學流程等,有了一套自己的校本教材和一套復習的資料,對以后的實際教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因材施教,分組教學,學生利用導學案先學,教師再點撥指導,充分調動和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人際交往等能力,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英語課堂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學生都非常喜歡上英語課。
在編寫導學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熟悉教材,掌握重要的知識點、考點,這就要求教師查閱大量資料,設計更高效的課堂。因此,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得到了提高,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
五、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一)教師方面。我校比較有經驗的英語教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要轉變他們的思想及改變上課方式比較難,因此,我們提倡年輕教師主動負責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工作。
(二)學生方面。筆者在實驗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喜歡表現、發言的總是幾個固定的學生,其他的學生往往是觀望,不敢嘗試。這時就需要教師多多鼓勵、多多引導,讓所有學生都敢說、敢做。于是,每個班課前三分鐘都要進行值日報告,以鼓勵學生講英語。
實驗表明,初中英語“分組學導”教學模式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模式,也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的重要模式,使學生的潛能和創新思維得到充分的施展。將“分組學導”教學模式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收獲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