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摘要】誦讀是文言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然而文言文是距離我們現在年代久遠的文化,是古人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及他們思想情感的體現,我們不了解它,我們的文化習慣與它有代溝,即使我們用洪亮的聲音、充沛的感情把它展示出來,我們對它的認知依然是模糊的、朦朧的,并且我們所追求的也并非只是讓學生能流暢地誦讀幾篇文言文,只單純地停留在粗淺的感官認知狀態這個簡單的層次上。
【關鍵詞】語言;精神;誦讀;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它是中華幾千文化精華所在,蘊含我們民族的思想、民族的精神;它是我們民族一代一代傳承的寶貴財富,更是華夏燦爛文明的根本。
作為一名長年從事基礎教育的工作者來說,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祖國的寶貴文化遺產不斷地傳播下去,讓一篇篇優美的散文、韻律和諧的詩詞、辭章華麗的駢文,充斥學生的生活,讓他們多姿多彩的生命里增添一些傳統文化的氣息。
我們的先輩曾經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認為一篇文章初始讀來,你很難了解它的寓意何在,但是只要你反復多次誦讀,就會了解它的主題所在。然而文言文是距離我們現在年代久遠的文化,是古人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及他們思想情感的體現。
首先明確誦讀文言文的意義。《論語》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的學習有別于我們現在對于這個詞的理解,“學”指學知識,“習”是指在學基礎上的實踐,“學”與“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先賢孔子認為學習知識并不斷地加以實踐,必能有所收獲,這個過程是令人愉快的經歷。可見我們的祖先是反對學習時只知道埋首讀書,死讀書,讀死書,他強調實踐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歷史的車輪運轉到現在,教育理論工作者也在實踐中總結出聽、說、讀、寫是有效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過程,同時也是學好語文這一學科的重要途徑。縱觀古今,學與習都是密不可分的。
常言道:積習難改。好的習慣也就罷了,看書不愛誦讀的習慣一經形成就會對他們的語感造成不良的影響。語感遲鈍是語言類知識學習的大忌,好的語感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感知語言的優劣、含義、情感以及目的等等,此外還有語言簡潔精悍等特點,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詩詞歌賦,更是文質兼美,和諧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優美的意境更如同徜徉于藝波術海之中。千年的歷史長河鍛造出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文言文所蘊含的深邃思想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與靈魂。讀一篇好文章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流,受他的影響,你可以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可以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可以擁有“三人行,必有吾師”的謙遜;可以擁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貞。你的靈魂會得到洗滌,你的思想會得到凈化。學生們用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古訓來嚴格要求自己,樹立熱愛大眾,服務大眾的崇高理想,這是無數仁人志士窮盡畢生所追求的教育是最高境界。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是當務之急
《論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縱觀古今,興趣永遠是學習任何知識體系的原動力,它可以使學習者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以興趣為先導,在知識的海洋里,可以縱橫馳騁,無往不利。
鑒于興趣教學的種種好處,它被更多教育工作者所喜愛。新事物以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刺激著學生們的感官,以此來引起學生們對它的有意注意。
二、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初中學生有一定古文知識的基礎,伴隨年齡的增長,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但有的文言文相對于他們而言仍然很艱澀,不借助必要的工具書很難理解,有時甚至借助工具書學生也讀不懂,學習時易出現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的現象。這時反復誦讀、強化記憶依然不失為良好的教學方法,它可以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口、心齊心協力,共同合作,很快會達到熟能成誦的境況,而后再進行必要的講解,學生接受起來也容易些,即使其中有些內容暫時還不能完全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遠的將來,他們的閱歷豐富,認知能力增強也能理解,而這部分積累又成了他們寶貴的知識儲備。
根據課文的個性特點采用相應的授課方法。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強的敘事散文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曹劌論戰》等,課堂上我按照文中人物的需要,分角色進行誦讀,當然也可以將課文內容編成課本劇。“古為今用”,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文章主題,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過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努力思考,同樣能提高學習質量。因此在課堂上我經常把實踐的機會留給學生,并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和相關的指導,肯定他們的成績,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如把班級學生分成組為他們擺個小擂臺,舉辦小小的朗讀比賽,評委也由學生來擔任,幾場比賽下來,他們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學生的參與意識越發濃厚,比賽結果反而被看淡,集體榮譽感倍增,同時學生通過實踐也明白了“人前顯勝,人后要苦痛”的道理。
三、課內、課外、內涵、外延緊密結合缺一不可
學生求知欲旺盛,教材中錄選的篇目,難以滿足他們對知識的不斷渴望。拓展學生的認知空間,現今社會書山題海,讓人應接不暇,為了避免學生在誦讀古文時走彎路,教師針對他們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有選擇地為他們推薦一些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在他們能夠理解范疇內的篇目。如篇幅短小、故事性強的《世說新語》;儒家經典《論語》;文白結合的章回小說《三國演義》;言辭輪美奐的《閱微草堂筆記》;等等。讀時不必字斟句酌,可以泛泛地讀,不必求甚解,僅從培養語感入手,我也適時地對他們進行引導,或提出具體的規劃和要求,使學生的誦讀活動擺脫應試教育的枷鎖,自始至終地沿著一條健康的道路發展前進。
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我發現學生們更愛讀書了,讀書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并帶來讓我喜聞樂見的連鎖反應。學生課堂上愿意發言了,內容再不似從前那樣應付了事,空洞無物,而是妙語連珠,學習的興趣亦隨之高漲,班級形成了良好的學風,語文成績自然而然地水漲船高。
總之,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敲開通往古文化知識的大門,幾千年文明結出的豐碩果實,等待著年輕的采摘者,祖國的燦爛文化將激勵他們,影響他們,他們會從一個更新、更廣、更深層次的角度去開拓屬于他們的天地,讓中華文明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