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麗麗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應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彼此間的結合設計,即三維目標。嚴格講,三維目標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突破點,而上述提到的三維目標恰恰屬于三大重要支點。換言之,近幾年間小學語文課程體系改革及素質化、生活化教育持續推進,本身就是圍繞此路徑展開。現階段的問題在于如何將增強課程體系的支點作用,落實三維目標構建高效課堂。然而,難點也恰恰存在于此,即語文教學中的三維目標有顯性元素也有隱性元素。以高年級的古詩教學為例,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不同,在古詩學習方面的要求相對要高一些。整個課堂教學中,包括語言積累、表達能力培養等,這些均屬于顯性目標,要求教師和學生需要完成的硬性目標。反之,學生在古詩詞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心理、態度、價值觀等,這些均屬于隱性目標,具有潛移默化的規律。故此,新課標強調加快落實三維目標,其意義也體現于此。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學;三維目標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我國是一個詩教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古詩詞,能讀、能唱、能喊,其本身就是源于生活中的藝術,可以啟迪人們的智慧、陶冶大家的情操。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小學古詩詞教學一直處于整個語文學科的邊緣化。以我們學校為例,結合筆者所帶兩個班級實際來看,的確問題較多。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或許沒有太多的要求,能熟讀背誦即可。但是,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則相應提高了標準,即不僅要熟讀背誦,并且還能理解其中的含義。不僅要理解其中的含義,并且盡可能需要學生自主去學習、體會,感受古詩詞的美。所以,教師應巧妙引導,為學生古詩詞學習創造一定的氛圍和環境,并立足課本教材實際確立可操作性的服務平臺。通俗點來理解,就是注重對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以情感態度作為中心目標,切忌刻意灌輸。通過學生自主參與和學習,以期從中有所感悟,最終促進文本情感轉向學生情感。
二、凸顯學生主體性 ?三維目標落實處
如開篇所言,想讓三維目標真正落實到課堂,就必須要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以上述歸納分析的顯性和隱性目標來看,顯性目標更傾向于對學生的一種硬性要求,而隱性目標則比較傾向于挖掘學生的學習內質元素,即情感、態度、心理、價值觀。更大的不同在于后者的客觀性,通俗點來理解,就是指無法主觀安排和驅動。所以,隱性目標的教學推進無須刻意安排,而是要順應學習過程。直接一點來概況,就是讓我們的小學生在動態課堂中盡情表現自己、表現內心、情感傾訴。
在實際教學中,關于古詩詞的教學與課堂設計,基本都是圍繞著詞義理解來進行,因為詞義理解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要求,所以,詞義理解也是小學語文閱讀的要求。與上述略有不同的是古詩詞具有古今文言差異性。正因如此,關于古詩詞的詞義理解實際上屬于客觀需求。在教學中,必須強化詞義理解教與學的高效銜接。
首先,基于古詩詞需要講解的知識內容,確立能力培養目標。能力培養也是三維目標中的第一層次目標。通俗點來理解,就是盡可能保證我們的學生能夠投入其中。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古詩為例,首先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認識并理解詩句中的個別生僻字,這是基本的能力要求。在此基礎上,教學設計中,教師借助多媒體等工具,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全局帶動,讓學生想象詩中的美景。
其次,基于古詩詞教學推進中的學生學習方法傳授,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和領會學法,教師教學有法,才能起到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實踐的既定目標。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詩為例,在理解全詩基本釋義的前提下,讓學生縱深理解和分析。比如,兩首詩的標題,“之”和“使”兩個字的意思實際是一樣的。所以,再次生成課堂資源,讓學生聯想和回顧以往學習的古詩詞中,包括題目和詩句有類似情況的,有部分學生想到《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不僅局限于“之”“使”等字詞,包括古詩中常見的“至”“赴”“到”等,也恰有相關釋義。
最后,基于情感融入下的學習態度端正與核心素養、價值觀體系塑造養成。對于絕大部分學生而言,通過前期的學習之后,包括自己閱讀、理解,聽老師講解和引導,整個過程勢必或獲取到一些思想情感層面上的收獲。包括啟發、感慨、想象。以七言律詩《詠柳》這篇為例,基于前期的詞義理解,透過關鍵詞和古文言的學習,相當程度上已經使得學生領悟到了一些詩文大意,以及詩文背后大體所要表達的情感思想。筆者以為,以此為切入點,再次生成課堂資源,盡量拓展知識點,縱橫延伸,讓學生們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對祖國語言、文言文字的熱愛。譬如《詠柳》 學習中,借助多媒體,音頻與圖文結合,讓學生在誦讀中了解和感受大自然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嚴格講,感受美本身就是一種思想情感,更有助于從小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再以《憶江南》這首詩為例,或許沒有太多的意義表達,但總體思想和主題較為集中,描述的是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并且江南風景在現實游玩中、影視劇上、節目上等一直較為常見,早已被大家所熟知。
三、計劃 ?觀察 ?行動 ?反思
以《漁歌子》系列篇的第一首為例,以往的教學中,要求集體備課,先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何謂重難點?就是詩句中的一些生僻字,比如箬、笠、鱖、鷺、蓑等,要求學生會寫且能夠正確發音讀出。在此基礎上,聯合整篇詩詞的大體釋義,對上述生僻字詞予以理解并聯系到整個詩句內部。體會詩詞內容,想象詩句所表述出來的畫面。確定了教學目標,即可開展教學。錄像、觀察、訪談,教師以課件的形式事先多編排一些關聯拓展內容。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何謂點?就是關鍵字;何謂線?就是整句詩;何謂面?就是整首詩。將重點、 難點疏通詞義但無須刻意字字串講,一切圍繞著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理解情況來展開。直奔中心,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