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互聯網對課堂發展的重要性,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如何開展語文古詩文教學,提升學生古詩文的閱讀能力,是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本文主要針對“互聯網+”背景下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文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古詩文閱讀能力提出建議,希望對當前的語文教學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識字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集中體現,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而我們現在的古詩文教學卻成了擺在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傳統的古詩文課堂教學,教師憑借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從逐字逐句地翻譯板書,到內容理解機械式地問答,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第二天一小測,結果慘不忍睹。究其原因,一是古代漢語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二是傳統的古詩文課堂教學模式缺乏吸引力,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效率自然就低。隨著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互聯網技術也逐漸走入課堂,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將互聯網+與課堂設計結合起來,不僅節省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料,對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古詩文教學的課堂效率,提高古詩文閱讀理解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怎樣將“互聯網+”與課堂有效結合起來,很多教師感到迷茫,因此筆者對此進行重點分析,為語文教師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一、嵌入式運用多媒體教學
通過問卷調查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學生歡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學生認為,傳統古詩文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枯燥乏味,多媒體課件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圖片、視頻、音頻、文字等形式豐富多樣。這既可以激趣學生,又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教學《三峽》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段呈現三峽風光的視頻,視頻畫面有山有水,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對三峽雄奇的高山嘖嘖稱奇;一會兒為洶涌澎湃的夏水而激動不已;一會兒為春冬的素湍綠潭而心馳神往;一會兒為猿猴的哀啼而悲悲戚戚。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聚精會神,情緒高漲,接下來對課文的理解賞析環節就進行得非常順利,大家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適當使用多媒體,因為過度使用也會帶來一定的弊端,如課件中圖片、視頻內容過多,會導致學生失去對課文閱讀的興趣,從而阻礙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只有把握好運用的一個“度”,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二、構建互聯網+語文教學平臺
“互聯網+”下古詩文教學與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模式有很大區別,它開創了古詩文學習的新模式,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有了更為自由的時空選擇。在將傳統課堂與互聯網+進行結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做出以下幾點嘗試:
首先,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語文教師應當積極主動掌握互聯網技術,提高自己的古詩文教學設計水平,在課堂上通過互聯網技術傳授知識、與學生溝通交流、答疑解惑等,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如在公開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中,詩歌語言賞析環節,我利用希沃助手拍照上傳功能,在多媒體上呈現學生詩歌賞析的答案,在屏幕上進行圈點講評,學生參與點評,有效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課堂點評更加直觀,使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古詩歌審美鑒賞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其次,開設微課。所謂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學活動全過程?!拔⒄n”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學生可以根據課堂知識掌握的情況,隨時隨地選擇合適的網絡微課資源,對課堂上未理解的古詩文內容進行重點攻克,達到對知識的突破與鞏固。
當然,多媒體是一種更加先進的教學模式,但是在運用過程中也應當注意,多媒體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教師的目的不是讓學生了解多媒體,而是完成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提升學生古詩文閱讀的能力。
三、巧用移動社交軟件
(一)課前學習
課前學習是學生了解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式,同時也關系到課堂效率。以前的古詩文課前預習,通常是學生自己閱讀文章,了解中心大意,標記字詞翻譯、內容理解有疑問的地方,課上向老師提問。由于預習中的條件限制,學生對課文的了解只能限于課本介紹和教輔資料的說明,很難進行知識的拓展。但是通過移動社交軟件,查詢相關資料,也可以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貢獻、補充已有的資料,學生在了解課文知識的同時也拓展了一些知識,這比從老師講解中獲得的文言知識記憶要深刻得多,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自學古詩文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中,通過課前布置預習,讓學生利用移動社交軟件查閱了有關杜甫和安史之亂的資料,這些資料包括杜甫出身、生平經歷、詩作和安史之亂的發生、經過及帶給唐朝社會的影響。學生通過搜集材料、平臺交流,大大拓展了他們的課外知識,為后面理解賞析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做了充分準備,取得了比上課單純聽老師講解更好的效果。
(二)課后輔導
課外輔導也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起著查缺補漏的重要作用。課后輔導不僅要關注學生整體學習情況,還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輔導方案,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前的語文教學方式中,由于教師時間精力有限,很難對每位學生都進行個性化輔導,但是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網絡技術為一對一輔導提供了可能。移動社交軟件(如希沃白板中的班級優化大師)可以讓師生、生生之間就課堂問題隨時進行溝通,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同時教師可以將教學任務通過社交平臺發布讓學生看到,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安排一些拓展性的學習內容,提升他們的古詩文鑒賞能力。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語音、視頻通話等對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通過移動社交軟件,教師也可以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隨時進行解答,而不再局限于在課堂進行,因此學習效率大大提升。
與此同時,學生可以通過移動學習軟件加強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很多網絡教育公司都推出了特色的教學軟件,學生可以在上面尋找一對一的教學資源,學習完畢后可以隨時做作業,教師隨時批改,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教學通知、作業任務等,并在線批改作業,及時反饋,這樣大大提升了教學的效率。
四、結語
總之,互聯網+時代對古詩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古詩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從自身入手,創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積極學習互聯網知識,提高自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古詩文閱讀的能力,提升學生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高冬梅.“互聯網+”背景下如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J].甘肅教育,2019(1).
作者簡介:何曉銘,任教于福州外國語學校,中學一級,大學本科學士。研究方向:“互聯網+”背景下的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