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華
摘 要 培養小學生的估算能力,提高學生估算意識,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當前的小學數學估算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重視精算輕視估算,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同時還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淺談一下看法。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估算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C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3-0053-01
估算是一種具有非常實用性的計算策略,它是根據具體條件及有關知識對事物的數量和等式的結果做出大概推測和估計。估算,其實也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學習能力。前不久筆者對我校中高年級學生的估算能力進行了調查,發現當前小學生數學估算學習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學生的數感不強、估算意識淡薄、估算方法不能掌握等。本文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展開詳細的論述。
一、創設生活情景,感受估算的實際價值
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老師這道題要不要簡便計算?這道題是筆算還是口算?這道題是估算還是精算?這些聲音折射出來的是長期以來學生被動學習的心態,學生一向都是在教師的指令下學習,老師怎么說學生就怎么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缺乏實用性。如,二年級上冊有這樣一道例題,媽媽帶100元錢買下面的三種物品,帶的錢夠嗎?大屏出示圖片:熱水瓶28元,茶葉46元,六個茶杯24元。90%以上的學生會先進行精確計算,再把得數和100相比,沒有人會想到用估算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時你要求學生用估算來解決這道題,他們會覺得估算沒啥用。如果這樣的話,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就無從談起了。要想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首先應該設置富有現實性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受到估算的價值。
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估算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比方當我們知道商品的價格后,用錢買東西時,帶的錢盡量多一些。還有學生租船去游玩時,要使去的同學都能坐下,船的只數也要多估等等。在講解教學估算例題之前,不妨這樣創設情景。例如:今天老師來給大家分發圖書,共準備了51本,分成19本和32本兒兩摞。猜一猜兩摞圖書各有幾十本?這些圖書分給咱們全班同學,每人一本夠不夠?老師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想一想這兩個數最接近幾十?這時有的學生馬上會想到19約等于20,32約等于30,20+30=50,咱們班有47名同學,47小于50,夠了。通過創設學生猜圖書本數的情景,不只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是為后面的估算學習打下一個必要的學習基礎。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鞏固學生的估算技巧
在數學估算教學中估算的方法有很多種,數學老師要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一般來說數學中的估算方法有以下4種:①經驗估算法。這是一種經常用到的估算方法。計算人數,乘坐車的輛數,電腦的臺數都不會出現小數,如果計算出來是小數或者是分數,毋庸置疑,一定是錯誤的;②尾數估算法。在對四則運算判斷的時候,有時候遇到的數字比較大,計算起來十分費勁,如果學生采取筆算的方式,不僅耽誤時間而且實用性不強。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可以指導學生使用“尾數估算法”。無論是兩位數乘三位數還是三位數乘四位數,尾數都是很容易看出來的;③四舍五入法,就是求近似數的常用方法。例如一個電影院能坐400人,我校去了三個年級,四年級有129人,五年級求142人,六年級有118人,能坐下嗎?筆算就不如估算來的快;④“進一法”或“去尾法”。這是兩種類型的題,要靈活選擇估算策略。對一個涉及到估算知識的題目,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讓學生多角度思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估算的興趣和欲望,更好地掌握估算方法,提高解題能力。
四、貫穿平時的教學,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反復練習經常運用,才能牢記于心。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給孩子滲透估算思想,讓估算意識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才能使學生對估算成為一種自然的表現。計算前養成運用估算知識判斷結果的大致范圍的習慣,提高運算速度和準確率。計算后運用估算知識檢驗計算結果是否正確的檢驗習慣,如果學生計算出的結果出現:兩個人合作一項工程的時間比單獨完成的時間還多,火車的速度比自行車的速度很慢,合格率,成活率,出勤率高于百分之百等等這些錯誤時,只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估計和判斷,就可以及時發現計算中的錯誤。
總之,提高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進行估算方法和策略的正確指導,在于教師持之以恒的重視和培養。如果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實時的滲透估算思想,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最終提高孩子們的估算能力和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