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華
摘 要 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基本的數學能力,同時具有實用性。數學計算能力滲透在數學學習各個方面,是計算技能和邏輯思維的有機整合。
關鍵詞 計算能力;小學生;數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3-0165-01
一個人計算能力的高低是其思維敏捷度和思維靈活性在計算方面的體現,它反映了這個人數學基本素質的高低。計算能力的高低,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還直接影響學生的智力發展,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也會有直接影響。
一、教育理念要充分認識培養計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學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能力,并要達到正確、迅速,同時要求方法合理、靈活。怎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使之達到上述要求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認識。數與計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個公民應當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甚至其他科學知識的基礎。掌握數與計算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過程。教師要教學數的概念、計算方法與計算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時,可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二、講清算理,提高計算教學質量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講清算理,揭示計算的規律,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1、學具操作,探索感悟。心理學家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促進思維發展,這就需要在形象思維和數學抽象之間架一座橋梁,充分發揮學具操作的作用。例如學生對20以內加法中“湊十法”的理解有困難,我們就請出小棒來幫忙,讓學生通過對小棒的擺弄學會“湊十法”的計算方法。
2、聯系實際,加深理解。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理解新知識是構建教學知識結構的主要方式,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舊知識,通過類比同化新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對新的認識結構的認同。例如在教小數加法的計算法則時,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人民幣單位的進率關系,講清小數點必須對齊的算理。
3、重視感知,加強刺激。對于學生易忽略的部分,要注意加強其刺激強度(比如強調進、退位,強調小數點的處理等),吸引學生注意,留給學生一個鮮明、正確的印象,避免和減少以后計算中的錯誤。
4、加強辨析,比較強化。根據學生容易產生錯覺和思維定勢的特點,有意識地把相似的概念、法則、算式進行辨析比較,促使新舊知識的精確分化。
5、及時練習,鞏固提高。開展針對性練習,強化計算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力爭當堂鞏固。
6、注意反饋,及時糾正。及時反饋,找出學生的錯誤,幫助學生分析原因、及時改正錯誤。
三、鼓勵學生使用簡便算法,提高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簡便計算是一個切實有效提高學生計算速度的方法。簡便計算常常運用一定的運算定律,如進行加法計算時常會用到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在進行乘法計算時又常用到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將一些計算由繁變簡,由難變易。簡便計算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減少計算的錯誤,對學生思維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大了簡便方法的教學力度。
另外,讓學生記住一些常用數據,也可以簡化計算過程,提高計算速度。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一個人13歲以前的記憶力是最好的,他在這一階段可以記住很多東西,雖然這其中有一些他并不知道為什么這樣,怎么會這樣,但這些并不成為影響他記憶的障礙,這些知識中的未知原因將會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見聞的增多而破解。因此,要注意發展學生的記憶力,特別是13歲以前的記憶力。中、高年級計算內容具有廣泛性、全面性、綜合性,一些常見的運算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遇到,這些運算沒有特定的口算規律,必須通過強化記憶訓練來解決。我對此進行的強化訓練主要內容有:①在自然數中1~10每個數的平方結果;②個位上的數是5的兩位數的平方結果的口算方法;③一些特定的計算結果,如125×8=1000,25×4=100,0.25=,0.75= ,0.125= ,0.375= ,0.625= 等。這些特殊的計算結果在練習、作業、生活中使用的頻率是很高的,熟練地掌握、牢記,就能轉化為能力,在計算時收到良好的作用,產生較高的效率。
四、注意培養仔細審題、認真驗算的良好習慣
計算教學還要訓練學生養成認真審題及認真檢查的習慣。對于學生不能光喊“要細心!”,要教會方法,嚴格要求,形成習慣,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檢驗是一個好辦法,它能讓人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加強驗算的教學,讓學生針對一道題,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驗,切實掌握檢驗方法,熟練運用該方法去判斷相類似題答案的正確性。
經過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教師應充分認識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是一項平凡而又艱巨的工作,既要注意方法、技巧,又要加強練習,每一節課都要注意這方面的訓練,并要做到持之以恒。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