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摘 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經驗,利用生活情境導入讓數學問題直觀化,鼓勵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參與探究,使數學問題可視化。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能幫助學生通過直觀表征解決數學問題,自覺建構解題過程。
關鍵詞:生活情境;直觀表征;解決問題
一、引言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抓住小學生好玩、好動、喜歡探究的心理特征,借助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鼓勵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探究,自覺建構解題過程。如何借助直觀表征把單調的數學變得生趣盎然,便于學生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做到“新課不新”“水到渠成”? 筆者結合教學實例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二、借助生活情境導入,數學問題直觀化
小學生的思維水平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在教學中,教師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導入新課,把單調的數學問題生活化,有助于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盡快進入探究狀態。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這樣引入:“同學們,中秋節快到了,我們給SOS村的小朋友分月餅好不好?誰來說一說6個月餅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幾個? ”學生很快出示3張畫著月餅的小卡片。教師接著問:“現在還剩一個月餅,要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出示對折的卡片回答:“每人分到半個月餅,也就是這半張卡片。”教師追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月餅嗎?”學生回答:“半個月餅可以用小數0.5表示,還可以用分數表示。”教師趁熱打鐵:“為什么也可以用表示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新朋友——分數。”教學中,教師利用中秋節去SOS村分月餅的場景引出分數,出于對分數的好奇,學生產生了急切的探究欲望,因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又如,人教版六年級“分數乘法3.5×3”,教師這樣引入:“同學們,秋高氣爽是放風箏的好時節,請看屏幕,誰來說一說,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哦,你知道了每個蝴蝶風箏是3.5元。想買3個風箏需要多少錢?對了,3.5×3,如何計算?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小數乘法。”借助熟悉的生活場景,導入課題,學生樂學愛學,得出買3個風箏需3.5×3=10.5元,不僅學有所獲,還能保持長久的記憶。
再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帶小括號的計算”時,教師出示這樣一道題:雷姨上午扎水晶花3小時,下午扎水晶花4小時,平均每小時扎5朵水晶花。雷姨一天共扎多少朵水晶花?要求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一位學生這樣列式計算:5×3+4=5×7=35(個)。顯然,該生是結合題意根據實際答案推算的,但違背了計算法則。教師不動聲色:“如果只看算式5×3+4,誰能說說它的運算順序?”學生不假思索:“應該先算乘再算加。”教師繼續提問:“可是這位同學的列式5×3+4,為什么先算加再算乘?”學生出現認知障礙:“如果先算乘再算加,即算式5×3+4=15+4=19,會出現15朵水晶花加上4小時,得出的19,這19到底是水晶花數量還是小時數?”教師趁熱打鐵:“是呀,要是先算乘再算加的話,這道題的算理就會與實際問題相違背,怎么辦呢?”學生陷入沉思,教室一片安靜,有的學生打開課本試圖從書中尋求答案……,于認知障礙處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小括號。學生暗地佩服小括號的神奇作用:“有了它,15×(3+4)就可以先加后乘了!”通過教師的追問、學生的思辨,小括號千呼萬喚始出來,學生明白了小括號產生的必要性。
三、鼓勵直觀體驗探究,數學問題可視化
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熟知的生活背景相結合,讓學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動中,有序合作探究,積極主動建構認知。例如,教學“1千米有多長”,教師先讓學生估一估1千米有多長,再把學生帶到操場實踐體驗。①指一指:100米、400米分別有多長?②走一走:體驗100米、400米的實際長度;③算一算:走400米所需的時間(約6分鐘)。接下來讓學生分組討論1千米到底有多長?并說明理由。有了100米、400米的親身體驗,學生對1千米的長度有了比較直觀確切的感知,即1千米有10個100米,1千米可以繞操場2圈半,走10分鐘大約可走1千米等。結合現實情境,教師鼓勵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交流,體驗1千米的長度,這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可視化,輕松解決了教學難點。“走”中學、學中議,這樣能提升學生直觀意識與解題能力。
又如,教學四年級的一道習題:戴師傅和徒弟3天內加工一批精密儀器,徒弟加工102個精密儀器,戴師傅加工120個精密儀器,平均每天戴師傅比徒弟多加工多少個儀器?題目中的“戴師傅和徒弟3天內加工一批精密儀器”不在學生的生活經驗范圍內,此時教師從學生喜聞樂見的運動話題入手,現場舉行2分鐘的拍皮球比賽后,教師提問:“你們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四2班舉行拍球比賽,2分鐘內,陳曉同學拍了168下,吳越同學拍了172下。”教師追問:“根據這組信息,可以提哪些數學問題?”當部分學生提出“平均每分鐘吳越比陳曉同學多拍了幾下”時,有學生列出算式:172÷2-168÷2=86-84=2(下)或(172-168)÷2=4÷2=2(下)。
因為有了現場比賽氣氛的渲染,學生的探究熱情自然高漲,在“玩中”收獲了知識,啟迪了智慧。
再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相遇問題”,教師出示這樣一道開放題:曉琳每分鐘走47m,楊磊每分鐘走51m,兩人相向而行,走了9分鐘。求兩人相距多少米?學生眉頭緊鎖:“曉琳和楊磊行走的條件不明確,怎么求兩人相距的距離?”教師追問:“曉琳和楊磊相向而行可能會出現幾種情況?”問題引領學生上臺逐一演示各種可能。演示中引導學生發現“相向而行”出現的三種可能,即還沒相遇、相遇以及相遇后又相距一段路程。根據這三種情況,教師讓學生分別補充不同的條件,再列式解答。教學中,學生由開始的眉頭緊鎖到后來的茅塞頓開,該教師重在關注學生親身體驗,抓住核心問題打通了學生的多向思維。
同樣,教學二年級上冊“兩步加減問題”,教師根據教材特點導入游戲,即讓每個小組成員邀請別組同學加入,重新組合成新的小組。游戲之前,教師分配任務:“認真觀察小組人數的變化情況,并思考如何描述人數變化的過程。”經過一番變動,新的小組組合成功。學生開始描述組合情況,于描述中展現“兩步加減問題”的解題思路。一位學生描述:“我們這組原先7個同學,離開2個同學,又來了4個同學,現在共9個同學。”學生根據這個小組變化情況列式計算:7-2+4=5+4=9(個),再口述編成一道求“現在有多少個同學?”的應用題。接著,學生再次發言:“我們小組原先的6個人一個也沒離開,從其他組邀請了3個同學,后來又邀請2個同學,現在我們組一共有多少個同學?”旁聽的學生迅速地列出算式:6+3+2=9+2=1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