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翠
【摘 要】人文關懷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圍繞學生,并遵循著人的發展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將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為關懷互相融合貫通,能夠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養,正確引領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文以人為關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為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 G7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8-016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74
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開展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思想觀點和道德規范的引導,對大學生群體實施系統規范的教育過程。
人為關懷是關注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立個體,使其充分發揮獨立性和創造性。只有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關懷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促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人文關懷的主要內容包含以下方面。
1.1 關懷大學生自身需求
大學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通過各類學科的學習已形成了初步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大學生逐步確立人生目標和精神追求。由于原生家庭的背景和個人知識的差異性,大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其學習需求、生活需求、工作需求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了解關心大學生內心的需求,以學生角度出發,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其自身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1.2 關懷大學生發展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引導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但在大學階段,無論是知識儲備、工作能力,大學生還處于尚未成熟的狀態,因此大學生還需要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和成長階段。通過理論課的知識積累和主體意識的增強,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不斷增強自身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深入學生了解學生,關注大學生的發展過程,促進大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正確引導大學生良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全面健康發展。
1.3 關懷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
大學生作為獨立個體,通過小學、初中、高中系統的學習和知識積累,有著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奮斗目標。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自我價值的實現體現在個人對于家庭、對于工作、對于社會的奉獻。因此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弘揚中國精神和社會主義主旋律,使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要把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相結合,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基礎。
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存在的問題
2.1 人文關懷理念有待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指教育者,即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實施和推動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部分課堂仍運用傳統教育方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教師在課堂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課堂教授知識,囫圇吞棗接受知識,沒有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
在教育過程中,無論是從教育目標還是培養目標,大部分教師是用統一的教學標準和教學目標衡量每一個學生,這樣忽視了學生差異性和個體發展性。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差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關懷學生的自身需求。對待不同學生采取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重視學生的需求和發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理念,使得大學生的自身需求得到體現。
2.2 人文關懷內容有待豐富
雖然大部分高校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實際教育課堂中,大部分教師運用傳統教育方法,照本宣科的強壓式教學,沒有掌握大學生發展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一味的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學生被動性的接受知識,沒有對知識進行很好理解、加工和運用。反而容易出現抵觸心理從而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違背了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
當今時代,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觀念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大學生思想教育內容已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學業需求,我們應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實際國情和社會發展,將當前時事新聞和社會熱點充分結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制定符合社會主義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要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2.3 人文關懷方式有待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采取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對學生采取灌輸式教育,教育方法單一枯燥乏味,沒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和學生的溝通交流,沒有進行教學的反思。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往往對教育內容和考點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并沒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耐心聽取任課教師傳授知識,教師運用傳統教育方式和創新教育方式相結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雙方互相溝通,耐心交流,才能充分意識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改正。有效的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改善大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成績,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通過及時有效的情感交流教學反思,能夠幫助促進良好教育效果的形成。
3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建議
3.1 樹立發展人文關懷教育理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忽視人文關懷的現象。人文關懷是教師和學生以情感支撐為橋梁,通過相應的教育方式進行教育,鼓舞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我們應重視大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并樹立發展人文關懷教育理念。
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總結規律制定因人而異的教育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對學生充滿關心愛護和人文關懷,將人文關懷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鼓勵學獨立思考、加強實踐,鍛煉創造性思維和和發散性思維。圍繞人文關懷這一主題開展組織第二課堂和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從而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3.2 創新改善人文關懷實現方式
大學生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其個性差異、思維方式、行為規范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觀察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需求,改變以往傳統教育方式,重視并加強和學生的情感交流溝通。
首先,舉辦相關主題講座。定期舉辦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中國精神等講座,講座內容不僅可以豐富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的認識,而且能夠激發大學生愛國情感,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引發在座的師生產生情感共鳴。
其次,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為切實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落到實處,必須組織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渲染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環境的美化、教學硬件設施的提高、校園文化的豐富。組織實施各類體現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活動,征集校訓、設計校徽、創作校歌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愛國愛效意識,提升情感認同,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能夠優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效果,豐富了校園文化的人文關懷氛圍。
再次,開設社會實踐活動。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過程中,不僅傳授課本上的知識,還應該將課本知識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多次走訪相關實踐地點,收集實踐材料,參與實地考察和社會調查。教師和學生通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平臺,充分利用社團、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帶隊老師,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和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為大學生展現豐富的人文關懷教育內容,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更加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
3.3 加強構建人文關懷載體體系
目前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基本以教師和輔導員為主力軍,都具有著專業的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但在教育過程中缺乏人文關懷的體現。因此高校應當構建人文關懷載體體系,提升相關教師的人文關懷教育方法。如輔導員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需求,主動與學生耐心交流、情感溝通,引導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鞏固提高人文關懷的效果。教師應該深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人文關懷作為契機,結合理論課、專業課、選修課等課程,運用創新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人文關懷,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實際相結合。
為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教育效果,高校應當建立系統全面的人文關懷評價機制,每一個選項的設置都應圍繞學生的實際教育效果,只有依靠科學嚴謹的評價機制,才能更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效果。首先,應當對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自身需求進行統計。其次,以人文關懷的角度為依據,對現有的學生管理、教育教學、校園設施、優質就業等方面,讓學生進行評價并提出可行性建議。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宋光輝,張薇,叢寧.新媒體視域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09).
[2]陳健.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狀及對策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3).
[3]周蕾.論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J].高教學刊.2016(05).
[4]郭道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