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萍
[摘要]耕地資源有序流轉有利于促進農業的發展,有助于穩定農戶土地承包權。立足于福建省耕地資源流轉的背景和現狀,分析當前耕地流轉經營中呈現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借鑒黃土高原地區和廣東省的成功經驗,探索適合福建新發展階段的三種耕地流轉模式——農業合作模式、集體+龍頭企業模式、農業示范園區模式。
[關鍵詞]福建省;耕地資源;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流轉
[中圖分類號]F301[文獻標識碼]A
1 福建省耕地資源流轉的背景和現狀基本背景
1.1 基本情況
2016年,福建省的耕地面積為133.63萬hm2,全省農業經營戶有475.09萬戶,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只有13.13萬戶;經注冊認定的的合作社數量為3.42萬個,但其中以生產農業或相關經營的農業合作社僅為1.78萬個。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83.28萬hm2,占全國糧食種植面積的0.74%,糧食產量477.28萬t,是全國糧食總產量的0.77%。全省的人口達3874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為1410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36.39%,較2006年的占比49.60%下降了13.21%。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使得2006~2016年間城鎮人口呈現大幅度增加,農村居民顯著減少,而農村人口中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使得農村勞動力有效供給明顯缺乏。
為引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健康有序發展,我省下發了《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意見》(農經發〔2017〕9號),目標任務是加快培育發展一批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動建設全省一體化農業經營組織。
1.2 耕地資源流轉的意義
耕地資源的穩定持續發展和保護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工程,農業的發展,糧食的底線,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更好更快地促進耕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我省近年來大量青壯年人口轉移到城市,導致農村勞動力嚴重缺失,耕地拋荒現象嚴重。為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大力發展智慧型農業、綠色有機農業和休閑農業,需要引進外來資本,激活當地耕地資源,帶動耕地流轉。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明文規定了耕地流轉的具體形式 :轉包 、出租、互換、轉讓或符合有關法律和國家政策規定的其他方式。農業農村部相關數據表明,2007~2017年年底,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總面積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比例,由5.2%增長到37%。耕地流轉的面積和比例雖然在近十年里增加較多,但流轉的利用模式和規模并未實現農地資源配置效率的大幅提升,農地商品化程度低。
1.3 我省耕地資源流轉現狀
1.3.1 流轉的模式多樣,但仍以農民為主體,缺乏帶動輻射作用。由于地區間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狀況、風俗習慣、人口規模、就業情況等因素有所差異,產生了多種流轉形式。但在我省由農民為主體進行流轉的主要模式為代耕、互換、轉讓、轉包。這四種模式都是農民自主發起的,但多發生于村組內或熟人間,流轉規模受限,不能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耕地利用效益,缺乏農業發展的輻射作用。其他流轉模式還包括農業合作社、土地信托制度、土地股份制、反租倒包等。以企業和鄉鎮政府引導的耕地流轉可以帶動更大面積的耕地流轉,給農戶帶來更高的收益,但這些模式在我省的推廣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1.3.2 流轉程序缺少法律規范。由于我省耕地流轉的主體多以農民為主,農民間流轉耕地時只是以簡單的口頭協議或書面合同為依據,流轉的程序和手續不健全、不完整、不依法辦理,甚至有些流轉未經過村集體和村民代表大會的同意,沒有在發包方處登記備案。農村土地承包法對農村承包地的流轉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任何個人和集體組織不得違反,承包法還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作出詳細要求,但大多數農戶自主發起的耕地流轉并沒有正規的程序和合同,對耕地流轉的法律意識淺薄。
1.3.3 流轉期限過短,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大部分勞動力外出就業,但少部分老人仍然有將耕地作為家庭收入和生活日常種植的需要,即使將剩余的拋荒耕地流轉給他人暫時經營,但流轉期限一般較短。農民自發的流轉模式則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轉入方大多和鄉或農民簽訂的協議不會過長。由于流轉期限過短,轉入方受農業生產成本的限制,必然不會投入過多資金,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時,會對耕地地力造成一定損害,也難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
1.3.4 信息平臺不完善,缺乏健全的中介服務機構。2015年,我省為推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發布相關實施意見,要求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以此促進市縣、鄉、村的土地流轉服務機制和制度建設。但由于受到現實條件的制衡,各地區農村土地流轉平臺的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流轉雙方信息無法互通,中介服務的即時性和現實性無法得到保證,不能從根本上促進耕地流轉市場的發展。
2 其他地區耕地流轉模式的分析和啟示
2.1 黃土高原不同耕地流轉模式對比分析
黃土高原地區以黃土沉積為主,黃土松軟,富含物質養分,利于耕作,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為防止水土流失,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決定在陜甘寧地區對適宜的坡耕地進行改造,對其開展梯田修建。在耕地流轉發展農業時,因地制宜地選擇合理的模式。截至2016年數據表明,黃土高原地區已經有42.5%的農戶參與耕地流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使得本地區產生了形式多樣的流轉模式。
黃土高原地區的耕地流轉模式可概括為4種模式,包括農戶模式、合作社模式、龍頭企業模式、政府引導模式。地區內的空間跨度大,各地有其基礎的自然因子條件和經濟條件,對應不同模式的適用范圍和主導比例有所差異,模式所產生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側重點有顯著區別。農戶模式突出社會效益,合作社模式和龍頭企業主導模式則更有利于促進經營的規模化,政府引導模式更加注重平衡綜合效益。
不同地區依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流轉模式。在具有集中連片的耕地區域實行龍頭企業主導模式;在自然種植條件較好,可以發展特色農業的地區采用合作社模式;在需要一定生態保護的較脆弱地區實行農戶自發模式,并結合政府引導模式。
我省由于地形限制,耕地平川地較少,山區多以梯田為主,與黃土高原的改造型梯田有自然條件上的相似性。山區間的耕地流轉的特點和現狀也有借鑒之處,從黃土高原四種典型流轉模式特征和適用范圍總結經驗,更好地為探索我省耕地流轉模式提供依據。
2.2 廣東省典型模式的分析
佛山市南海區推行社區土地股份合作,將農民土地以入股方式集中到集體,由集體統一規劃開發,再通過招標承包和出租的方式增加土地收益,這一模式已推廣到佛山市4個區縣,93%農戶通過社區股份制形式流轉了土地。
江門市新會區推行土地“三分化”模式。在保證村民人均333.5m2自留田外,在村民自愿流轉的前提下將剩余的耕地統一交于村集體管理,對外流轉耕地實現規模經營,并將所得利益收入按村民耕地比重進行分配?!叭只钡闹攸c在于將村民擁有的所有耕地劃分為三個耕作區:村民自留耕作區、村集體統一外包耕作區、村民小組集體發包耕作區。耕作區的劃定要遵循相鄰整合、利于機械化作業的原則。
樂昌市推行農業合作社帶動模式,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多點發力。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和傳統優勢,因地制宜,鼓勵、引導、扶持合作社發展,在全市發展了一大批以特色產品為主要生產經營對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合作社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通過“基地、農戶、合作社、電商”的運作模式,進行集約化生產、市場導向化銷售,為社員提供產、銷一條龍服務。
廣東省是最早實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省份之一,早在第一輪土地承包期時,就開始了對耕地流轉模式的探索。而伴隨著農村體制改革的進展,在農村土地三權分離的政策指導下,該省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形成了幾種極具借鑒意義的耕地流轉模式。福建省和廣東省同為東南沿海省份,在地理位置上都具有獨特優勢,同時在農村區域性發展問題上有更多的共鳴和交流點,對廣東省的流轉模式和經驗加以分析學習,有利于促進福建省耕地流轉模式的探索實踐。
3 福建省耕地流轉模式探索
3.1 農業合作社模式
在土地拋荒較少、農業發展有優勢的地區實現農業合作社模式。成立農業合作社要避免出現機構臃腫、職能不清、有而無用的現象,利用各地的自然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形成區域農業發展帶,建立農業品牌,發揮品牌優勢,帶動耕地流轉。
合作社間要加強交流合作,與政府保持聯系,充分發揮組織的職能作用,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科技普及、知識傳授等,大力培育農業種植好手。在逐步形成特色農業發展帶的同時,延長農業生產加工產業鏈,提高農戶規模化經營水平,擴大耕地種植面積。在合作社組織內,充分發揮種田能手的種植技術、管理經驗、合作社的財力物力等優勢,借助區域農業品牌知名度,通過相關部門牽線搭橋,按照“協商、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對附近相鄰村鎮的耕地進行連片承包開發耕作。
3.2 集體+龍頭企業模式
在農業生產條件好,多大片耕地,但地理位置較偏遠的山區實行集體+龍頭企業模式。福建省山區內多分散自然村、多耕地,但大部分適齡勞動力在外工作,耕地多為老人偶爾耕作蔬菜以供自身生活所需,造成大量耕地拋荒。由于缺乏流轉的信息平臺和便民的中介服務,致使土地流轉不暢。實行集體+龍頭企業模式,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可按人頭分出適當的口糧田用于耕種,其余統一交于村集體管理(對外流轉)??紤]到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的限制,由鎮政府負責與本鎮、本市內農業龍頭企業對接,發揮橋梁作用。
3.3 農業示范園區模式
在城鎮化水平較高的村鎮,大部分勞動力居住于此但不從事農業生產,這里的土地流轉應推行農業示范區模式,引進社會資本,帶動區域農業開發。按照“園區+企業+基地+農戶”的新型農業示范區發展模式,著力打造綠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立農業示范園區,能促進區域內拋荒的耕地流轉,為當地提供發展的新機遇,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現代農業發展。
4 結語
從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6年聚焦“三農”問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穩定糧食產量,必須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發展新型現代化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聚焦耕地流轉問題。本文按現實條件分析提出了三種適合福建省的耕地流轉模式:農業合作社模式、集體+龍頭企業模式、農業示范園區模式。政府需強化自身職能,推動福建省的耕地流轉,更要加強規范化、制度化和配套化的服務建設,要正確看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在耕地流轉方面產生的差異,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的主要模式,并結合其他次要模式協同發展。不同流轉模式的效益會存在明顯差異,但必須綜合考慮各模式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大力促進耕地資源流轉,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保護綠水青山,推動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臧公慶,龔鵬程.農村耕地流轉信托模式及機制構建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 2015(03):59-63.
[2] 陳建錄.探索創新土地流轉經營模式推進我省農發坡改梯項目更大程度惠及項目區群眾[J].陜西水利,2014(6):11-13.
[3] 孫曉一,徐勇,湯青.黃土高原農村地區耕地流轉模式及效益分析—以寧夏原州區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03):125-131.
[4] 張征.廣東省農村土地流轉狀況調研報告[J].宏觀經濟研究,2009:50-55.
[5] 馬丁丑,劉志遠.對甘肅省貧困地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問題的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14):19-21.
[6] 肖子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踐[J].福建農業,2010(10):4-5.
[7] 呂芳梅,李雪艷.天水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特點及作用[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