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周蓉 王世政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合江縣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其次,探討合江縣“荔香花海”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的基本情況、項目發展模式、項目運行機制。再次,應用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的理論和方法,評價合江縣“荔香花海”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最后,總結合江縣“荔香花海”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的經驗和啟示,進一步探尋合江縣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提出合江縣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施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生態循環經濟;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1 荔香花海”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項目概況
“荔香花海”現代生態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涉及全縣4個鄉鎮,22個行政村,涵蓋全縣6萬畝新農村土地整合項目。該項目到2018年10月止,已集中成片規模發展荔枝面積30.8萬畝,投產面積14.2萬畝,荔枝產量2000萬公斤,產值7.2億元,荔枝產業已成為果農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結合妃子笑荔枝園AAAA級旅游區開發,規劃建設集綠色種植技術、生態科學養殖技術、新品種示范推廣、產業化生產銷售、觀光農業休閑旅游、生態新農村建設于一體的“四園區、一中心”綜合開發示范區。
1.1 項目產業布局
示范園采用四園區、一中心的產業布局。四園區包括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區、 荔枝專業合作社生產示范園區、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區和資源循環利用綜合示范園區。一中心是指“荔香花海”項目營運中心。
1.2 “四園一中心”的功能定位
1.2.1 經濟扶貧功能——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區
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區主要實現經濟扶貧功能。通過林下種植中藥材藥芍這種生長周期短、效益高,觀賞與藥用相結合的藥材,不僅能提升中藥材規模化生產的水平,同時為區域內脫貧致富找到一條新出路,增加了周邊農民的經濟收入,帶動了新農村經濟的發展。
1.2.2 龍頭帶動功能——荔枝專業合作社生產示范園區
荔枝專業合作社生產示范園區對周邊形成龍頭帶動功能。依托荔枝中華名果優勢和品牌,穩立品質高地,建設風過林帶藥香的“荔香花海”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開展荔枝標準化管護,將示范園打造成一片花的海洋,按照農旅結合的思路,引導城里人來賞花,開辦農家樂等,荔枝產業起示范帶頭作用。
1.2.3 生態旅游、產業聯動功能——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區
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區以農業生態旅游為主,并對園區內相關產業形成聯動。園區內吸引投資開辦農家樂,目前農家樂規模已超過100家,同時建設休閑觀光和度假旅游,能很好地帶動芍花觀賞、果園采摘以及農耕體驗等產業的發展,消費人群的集聚,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收益,也為現代生態示范園后期建設提供了資金。
1.2.4 資源循環利用功能——資源循環利用綜合示范園區
園區內資源循環利用通過建設的林下藥勺基地和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基地,一方面產生的菜葉、勺藤為生豬養殖場和林下生態養殖場提供了飼料。另一方面,生豬和林下生態養殖產生的糞便等廢棄物通過沼氣技術高溫厭氧發酵后,加工成有機肥,利用沼氣發電等,為無公害綠色蔬菜基地和藥勺基地提供很好的肥料和供電需求,形成資源的循環高效利用效應。
1.2.5 園區綜合功能協調——項目營運中心
項目勞動中心通過整合全園內各個示范園區內的資源優勢,相互為示范園區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使得各園區循環高效運轉,又為各園區開拓市場,保證生產產品流入市場,回籠資金,推動示范園進一步發展,同時帶動新村建設檔次提升。
1.3 項目發展的主要模式——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發展模式
“荔香花海”現代生態農業綜合示范區實施以來,采用“以旅游開發理念經營現代農業,以現代農業資源開發旅游產業,以旅游產業收益提升現代農業”的循環發展模式,將生態農業示范園打造成城市近郊型的集綠色種植技術、生態科學養殖技術、新品種示范推廣、產業化生產銷售、觀光農業休閑旅游、生態新農村建設于一體的具有良好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四園區、一中心”綜合開發示范區,各功能區之間都有相應的規劃發展方向,同時也能資源相互互補、效益相互提升。
具體來說,示范園區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整合園區各功能資源,形成了現代生態農業循環體系。第一,項目營運中心作為項目生態農業循環發展模式的中心樞紐,它為其它四園區提供了園區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綠色種植技術和生態養殖技術以及各功能分區的經營管理理念等。同時,營運中心作為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綜合中心,是各園區生產產品和市場對接的紐帶,使得整個項目能良好運轉。第二,荔枝專業合作社生產示范園區可以為中藥材種植園區提供基地,高效循環利用土地資源,又依托荔枝品牌,和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建設形成了“產—采—賞—售”的一條龍產業化格局,打造出荔枝等名優果帶動旅游業發展的模式,解決了荔枝產業長足發展的需要。第三,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區以林下綜合開發為基礎,林下種植中藥材芍藥花,可輔助林下生態養殖和生豬養殖為其提供芍虅、草料作為飼料,其主要建設林下種植中藥材四季花海景觀,形成“可游—可賞—可采”的景觀綜合體,帶動體驗農業和觀光農業相結合的特色旅游。第四,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區項目合理規劃生態環境資源,已建成黃灣休閑度假區,并設立觀光旅游接待中心和建成超100家規模的農家樂。既結合林下荔枝采摘,又能觀賞體驗大棚采摘、垂釣以及鄉村民俗游,還能品嘗農家美食,帶動了觀光旅游和餐飲服務等產業的發展。第五,資源循環利用綜合示范園區建設高效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配套建設飼草種植區與高標準生豬養殖場、林下生態養殖場,形成了飼草—畜禽飼料—畜禽糞便—沼氣—有機肥—種植基地的資源循環利用模式。通過沼氣發電和沼氣輸出,為其它園區提供了沼氣、電力等能源,充分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示范園區這種現代生態農業循環模式較好地實現了一、三產業良性互動的目標,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
2 項目發展的運行機制
2.1 運行理念
示范區規劃中采用工業園區、產業旅游理念。一是園區化經營理念。該項目不但要求企業投資,更是協調企業與縣委、縣政府共同來經營園區。實施過程中,園區借鑒工業園區的布局和經營理念,制定出園區“協調發展、共同經營管理”的理念,在四園區和一中心之間,荔枝和中藥材種植園區主要由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共同經營管理,循環利用園和休閑旅游園區采用公司帶動經營管理。在這樣的理念下,荔枝專業合作社在林下中藥材種植上,借助荔枝品牌、空閑林地、政府扶持、終端收購等優勢,同政府聯合招商建設基地2萬畝;采用訂單農業模式,帶動農戶種植3萬畝。二是產業旅游理念。利用中藥材花卉觀賞效應,按照“五朵金花”思路,結合旅游運營中心、旅游接待中心、農家樂、鄉村酒店建設,打造特色旅游園中園,同時帶動新村建設檔次提升。
2.2 運行機制
示范區大力探索“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的利益聯合機制,發展荔枝林下經濟。引進現代生態農業科技公司,在土地流轉和資金籌措機制方面,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讓公司和智能專合社組織強強聯合,籌備足夠的資金和人力物力資源,與農戶進行協商,進而流轉當地農戶土地及其地里的荔枝樹,為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在專合社開展荔枝標準化管護,牽頭合作的公司利用荔枝林下土地開展標準化中藥材種植,建設具有荔林帶藥香的“荔香花海”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3 項目實施運行的效果
3.1 示范區成為區域生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試驗區
項目圍繞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思路和模式,從國內外借鑒生態農業發展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模式,引進國外先進的種養殖專利技術,以“產業化、工業化、標準化”為主攻方向,以“生態、安全、優質、高效、高產”為重點,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無公害種養殖示范基地,優化區域內農業產業結構布局,提高了優質產品的比重,改善了示范園區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促進了示范園區經濟的增長。
3.2 項目成為農業技術開發、培訓的重要示范點
“荔香花海”現代生態農業綜合示范園區的建設推廣,在區域內實現了綠色生態循環的種養、加工、科研和開發為綜合一體的循環經濟模式,充分發揮了合江縣農業的優勢,建立起了立體化種植、農畜牧產品產業化生態環境保護為一體的新型示范區。
3.3 有效地促進了鄉村休閑旅游觀光農業的發展
示范園區現代農業帶動旅游業,旅游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的模式,使得鄉村旅游順應了城鄉新興發展起來的消費趨勢,將休閑觀光與農家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一、三產業良性互動的目標。推動了農戶的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4 示范園區推動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格局
示范園區實行“農業企業化、農村公司化、農民市場化”的探索,變傳統農村為公司經營化新農村,變單模式農業為企業化管理的大農業,為新農村建設發展找到了新路子,推進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3.5 項目的經驗啟示
綜合上述分析,合江縣虎頭鎮“荔香花海”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試點立足當地實際情況,結合了合江縣農業經濟農業發展的特征,探索出了一條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路子,對推動合江縣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合理的借鑒意義。本文總結以下幾點經驗啟示:
3.5.1 強化基礎設施是保障示范園發展的基礎
項目很好結合了區域內具體情況,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生態和環境效益,這都與園區注重基礎設施密不可分。項目從規劃實施開始,首先,重點突破園區內交通設施,構建園區發展的交通樞紐網;其次,改善農田水利建設,在種養、植區新建蓄水池,保證供水充足;最后,在政府的支持下,設立農業服務點,為農戶提供資料宣傳和服務。
3.5.2 合理劃分園區功能布局、打造特色產業鏈
合理規劃園區功能布局使得園區優劣勢更為突出,在結合優勢的基礎上,改善園區存在的劣勢。示范園根據各產業的布局合理劃分功能布局,在每一功能區域發展特色產業,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產業鏈,不僅增加農戶收入,也使得園區發展更具活力。在合江縣其它地方推廣中,建設生態循環農業合理功能布局才更能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3.5.3 因地制宜推行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和運行管理機制
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一種好的發展模式和運行管理機制。合江縣區位優勢突出,但地形地勢較為復雜。因此,在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推廣中,必須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推行符合實際的發展模式和經營管理機制,使園區有序發展的同時,更能強化管理,減少成本,增加收益。
3.5.4 目前園區存在的問題得到的啟發
目前,示范園雖然發展迅速,但園區整體范圍較大,還存在部分管理問題,在林下藥芍種植的過程中,荔枝管理和林下種植管理合為一體,在管理上更注重對藥芍這種經濟效益見效快的管理偏向。因此,在園區管理上,要充分利用高效的管理理念來指導生產管理,達到資源循環利用的最大化。
4 合江縣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施策略
4.1 加快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規劃實施
針對合江縣具體發展的情況,因地制宜地規劃各鄉鎮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模式和道路。與此同時,加強示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規劃道路交通建設,構建鄉鎮以省、縣、鄉為骨架,村組道路為脈絡的道路路網結構;此外,完善各示范區水電設施,保證示范區內生產和生活電力供應,從而確保規劃的實施。
4.2 建立健全生態循環經濟的保障措施
根據合江縣建設生態循環經濟的目標和任務,完善相應的法規政策,加快綠色生態循環農業體制機制創新,為示范園區制定實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合實際的循環農業法規政策和產業政策,完善相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綠色循環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循環農業產業發展過程政策、法律和技術的綜合保障措施,逐步推進合江縣區域現代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3 整合資源,形成現代農業生態循環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各產業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相互連接,加快農業生態循環產業的培育。積極鼓勵示范園區農業生產主體,通過種養配套生產、農作模式創新、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途徑,實現主體小循環。通過農牧對接、沼液利用、畜禽糞便收集處理等節點建設,構建種養平衡、產業融合、物質循環格局,實現區域中循環。以縣域為單位,統籌布局農業產業和沼氣工程、沼液配送、有機肥加工、農業廢棄物(秸稈)收集處理等配套服務設施,整體構建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體系,實現縣域大循環。
4.4 充分發揮特色發展模式的聯動功能,打造區域產業鏈
合江縣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生態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基礎條件較好。因此,在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方面,加快農業生產設施化,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觀光旅游業,把生態農業元素和旅游開發理念相融合,發揮現代生態農業推動旅游業發展,旅游業提升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特色發展模式,重點突出旅游業的聯動功能,打造區域產業鏈,促進新農村建設。
4.5 構建示范區村、園相互促進的城鄉新格局
通過開展建設示范園區和示范企業帶動園區經濟建設,逐步形成公司化經營、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和城鎮化建設的園區運作機制,改變示范區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建設獨具特色的現代生態循環示范園區,推動示范區經濟的發展,從而也間接地改變鄉村生態環境建設,形成示范區村、園相互促進的城鄉新格局。
5 結論
合江縣在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上,有非常良好的機遇,可根據合江縣具體的生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各鄉鎮生態環境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策略。同時,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完善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加強技術創新,發展具有多功能、多效益的綜合示范開發區,形成資源的共享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在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既有效地節約了資源,又保護了生態環境,使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都取得良好的成效,有利于合江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結構的調整,有利于縮小區域內經濟發展的不協調,這對合江縣未來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鄧德鳳,臧正,孫才志.綠色經濟、綠色發展及綠色轉型研究綜述[J].生態經濟,2015(02).
[2] 程飛.生態經濟建設:我國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選擇[J].科技經濟導刊,2017(28).
[3] 漆明春.談生態、循環、低碳三種經濟與綠色經濟的關系[J].北方經貿,2017(05).
[4] 齊建國.循環經濟與綠色發展[J].經濟縱橫,2013(01).
[5] 王莉瑋,何為媛,李真熠,王春麗.重慶市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16).
[6] 黃和平.基于生態效率的江西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J].生態學報,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