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杰坤
【摘 ?要】醫養結合就是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位,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符合當前老齡化社會的需要。本文從我市醫養結合形勢和現狀進行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共性問題,并從制度創新、項目示范、人才培養、長期護理保險等方面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醫養結合;新型養老;調查;思考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31-01
An Overview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on the New Pension for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pension in Weifang City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pension is a new type of combina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health care and retirement care, putting the health care services of the elderly in the first place, combining the functions of pension institutions and hospitals, and integrating life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care Pension service model,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aging socie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s in our city, finds common problems that exist at present, and proposes solutions from aspects of system innovation, project demonstration, personal training and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pension; New pension; Investigation; Thinking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1999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2017年全國人口中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億,占總人口的17.3%;濰坊市2017年9月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達200.36萬人,占全市人口的21.3%,超出全國4個百分點;城鄉“空巢”率分別在54%和49%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傳統的家庭養老已不適應新形勢發展。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迫切要求。為探索養老新途徑,我院依托2009年成立的濰坊鶴祥安養中心,自2017年9月開始實施政府、醫院、中心三方共建、“以養融醫”養老模式,并榮獲2017年度濰坊唯一、全省首批醫養結合示范單位。在此,我們在對我市醫養結合開展情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發現存在的共性問題并提出發展建議如下:
1 ?濰坊市“醫養結合”發展現狀
經與上級管理部門的深入溝通和對新型養老典型的實地走訪,了解到我市從政府層面上來說,非常重視新型養老服務工作的宏觀領導,2017年5月專門成立了由分管市長任組長,衛計委、民政、發改、財政、人社、老齡辦等11部門參加市醫養結合工作推進領導小組,探索實行了醫養結合“五種模式”,成績斐然:
1.1模式一:養醫合作。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機構開展多形式的合作,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明確雙方責任、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醫院為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保健等服務,建立康復病床、雙向轉診、急診急救等醫療救治綠色通道,確保老年人能有及時、有效的醫療救治。目前全市該模式養老112家,占189家總數的59.2%。
1.2 模式二:以醫融養。醫療機構依托自身資源,興辦養老項目或護理院。目前全市已有15家醫療機構開辦了養老院。堅持差異化發展和示范帶動作用,一是市人民醫院、中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等三甲醫院,在高端規劃建設醫養結合綜合體,以優質醫療資源輻射養老服務;二是在基層推進鎮(街道)衛生院與敬老院一體化建設運營,諸城市桃林衛生院醫養中心等率先實施了“兩院一體”建設,增擴“1+1﹥2”效應。
1.3 模式三:以養融醫。養老機構根據服務需求和自身能力,內設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中醫醫院、臨終關懷機構等或門診部、診所、醫務室。目前全市有44家養老機構實行這一方式,我院恭列其中,并率先在養老機構注冊醫療機構--濰坊盛德內科醫院,在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的同時,開展醫療護理、康復保健、急診急救、臨終關懷等系列化醫療服務。
1.4模式四:醫養一體。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或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開辦醫養結合綜合體,充分共享醫療、養老資源,實現“醫—養—護”一體化服務。目前全市建設35家,其中社會力量開辦15家。
1.5模式五:居家簽約。推進居家醫養結合服務,采取家庭醫生與居家老人簽約方式,實行“慢病先簽、長者先簽”,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平臺,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因地制宜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上門巡診、家庭病床等服務。到去年底,全市有271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251支簽約服務團隊,建檔服務164300人。
2 濰坊市“醫養結合”養老存在的問題
2.1管理“多龍治水”,扶持和配套政策落實不足。目前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管理政出多門,民政、衛生、老齡和社保等部門都各負其責,存在職能交叉重疊和管理資源浪費,有的部門間職責界定模糊,易出現利益紛爭和責任推諉,在對新型養老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的認識、調整和落實上不盡一致。社會民辦養老機構轉型后較難獲得醫保定點資質,監管缺位讓部分人把常規的養老服務費用超限、超范圍轉移到醫保,加大了“套保”風險隱患。
2.2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服務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新型養老機構的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都很大,大型綜合醫院更愿意在高盈利的常規醫療上做大做強,對醫患緊張、糾紛多發和微利甚至虧損的養老事業興趣不大、積極性不高;規模和資源弱的社區衛生和養老機構,設施簡陋和引資困難,升級改造和提升水平難度大,即便有較大規模的養老機構與附近大型醫院合作,但因主體不對稱,所簽協議的內容、標準和要求不夠細化明確,缺乏有效的監督實施和責任追究。
2.3 醫養有機銜接不夠,需要繼續加強。醫養結合作為一種創新的養老服務模式,很多單位、很多人對此認識不夠,部分養老機構認為養老是基礎,沒多余力量設醫療機構;部分醫療機構認為,提高醫療水平是主業,沒精力開展養老服務,政策引導、推動融合的力度需進一步加大。
2.4 服務人才資源相對不足,護理水平整體不高。老年醫療、護理、康復機構的從業人員數量偏少、質量較差,水平高、素質強的護理人員嚴重短缺,很多年輕人不愿從事這一待遇低、被輕視的行業,從業者年齡構成偏大,多在四五十歲或更大,有些人來自企業破產或偏遠農村,文化層次低,整體水平不高,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老年人需求,需要持續加大相關人才教育和培訓。
2.5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收費較高,定位偏誤。一方面,與傳統養老院相比,新型養老收費偏高,多在每月4000元以上;而老年人多為失能半失能、患病殘疾和老齡高齡群體,自身經濟來源少或無,存在高收費與低消費的巨大矛盾,很大一部分健康養老剛性需求特別是城鄉低收入者較難實現。另一方面,有的新型養老機構盲目定位高端市場、瞄準高端人群,與當地經濟發展、消費水平和人口結構等實際養老需求契合不夠,使養老床位空置率低。
3 對濰坊市“醫養結合”新型養老的思考和建議
3.1 政府主導,高點定位,做好長遠規劃。醫養結合是新時代重要的制度創新,也是醫療、養老的跨界合作和融合,涉及部門多,必須政府主導、合力推進。濰坊的做法是,建設目標高定位,制定出臺了《濰坊市醫養結合示范區建設規劃(2017-2020)》,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結合老齡化現狀和養老需求,規劃建設健康養生養老示范區、基本醫養結合核心區、高端醫養結合集聚區。同時,深研國家、省有關政策和充分征求意見,制定出建設國家醫養結合示范省先行區工作方案,不斷完善和引領新型養老頂層規劃。
3.2 項目帶動,政策引導,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是一項民心工程,目前各地都在積極探索,發揮重點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勢在必行。我市最早建設的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市直機關醫院4大醫養中心項目進展順利,計劃年內運營。各縣市區規劃建設的醫養結合重點項目以及醫養結合片區也呈良好發展態勢。醫養結合服務屬于新生的概念和事物,只要政府在購買服務、行業規劃、行業監管及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責履行到位,加以積極的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就有動力、有能力參與其中、做強做大。
3.3 整合資源力量,合力推進醫養結合養老。一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創造良好政策環境,對醫養結合機構實行衛生準入、民政扶持、醫保定點等政策,將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保范圍。二要對養老機構內設或引入醫療機構,及醫療機構開展或直接轉型養老服務的,加大建設、運營資金等財政支持和補貼力度,充分調動發展的內動力。三是根據居民醫保基金情況,建立健全面向城鄉居民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通過醫保基金、財政補助、福彩公益金和個人繳費等渠道,建立穩定可持續的資金來源,并率先將全部失能、失智老人納入其中。
3.4 加大人才培養,強化照護隊伍的職業化建設。為克服專業人才缺乏對新型養老健康發展的制約,一是支持高等院校、中職學校增設老年護理專業和相關課程,加強專業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探索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協同培訓模式。二是完善人才使用政策,將醫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全市衛生與健康人才發展規劃,從業技術人員享有與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同等的職稱評定、專業技術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等資格。三是定期組織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到醫養結合先進地區參觀學習,舉辦相關培訓班邀請知名專家講課,進行技能輪訓、定向培養和就業指導,吸引和鼓勵優秀畢業生熱愛和從事養老事業,盡快形成作風、素質過硬的專業技能隊伍。
3.5 推行簽約服務,構建“醫養結合”信息化、智能化平臺。一是醫養結合養老機構與有意愿的老年人建立契約服務關系,提供全面、連續的健康管理和基本醫療服務,滿足老年人基本健康養老需求。二是通過整合各方信息數據和資源來構建數據庫、信息化平臺,既可為醫養結合產業內各單位提供信息溝通和交流,又可及時了解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和需求,在線提供優質的服務與幫助,做到急癥早發現、早救治,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旭.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研究 [J].赤峰學院報,2014.35(3):102-103
[2] 宮芳芳,孫喜琢等,我國醫養融合養老模式實踐現狀 [J]現代醫院和管理,2015(4)第13卷第2期
[3] 于衛華等.醫養結合型長期照護的研究現狀 [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4):91-93.
[4] 佘瑞芳.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