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論是從教學內容和教育平臺角度講,還是教學流程和教學資源角度講,高職計算機專業的基礎類課程教學都必須以大數據作為發展與改革的方向。教師要與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大力研究相關課程的創新改革,在教育教學的模式上充分發揮教育主體的主動性作用,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不斷創新和進步,培養出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實用型人才。
關鍵詞:大數據;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0-00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0.001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大數據包圍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與此同時,也對我們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面對身邊的各項數據與指標,我們要具備一定的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而對于高職院校而言,為了達到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的目的,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就必須要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改革,以期可以培養和教育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大數據給學習帶來的改變
(一)大數據時代給社會帶來的改變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與發展,信息化的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的運用與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重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的思維模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大數據思維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思維,大數據思維模式的運用越來越普遍,社會管理、公共交通以及我們最看重的安全方面都開始漸漸的引入了大數據的思維模式。
其次,學生的學習模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已不僅僅只局限于基本的課堂學習,線上與線下的學習模式以及自主學習、集體授課的方式已經可以并行。
最后,學習時空的重大改變。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習可以擺脫以前時間或地點的限制,更不會受到身份以及年齡等外在條件的約束,為所有人提供一個更加平等的學習機會。
(二)大數據背景下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可以利用云計算這一平臺進行輔助。教師不僅是教育教學的指導者和設計者,還是對有關教學活動的管理者、評價者和監督者。教師一方面要對不同階段的教學活動、實驗、測試等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另一方面還要在網上網下相結合的前提下,使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再在平臺的作用下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情況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將教學、管理、監督等工作同時進行加強。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在思維方面,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都應該有一種“大數據思想”,對教育教學的改革作出自己的分析與預測,并大膽進行相關實踐,做到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將計算機基礎類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進行開設,向各種不同專業的學生普及計算機基礎知識。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我經過調查實踐發現,高職院校傳統的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很少,教師太過突出自身的主導地位,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的積極性也非常低。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缺乏對學生基本技能操作的培養,導致理論和實踐脫節比較嚴重。
第二,班級制的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局限性。近年來,教育教學中對因材施教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而現在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都是采用班級制教學模式,一個教師教授班級里的所有學生,采用統一的教材和相同的標準,無法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做不到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所以,計算機基礎類課程的課堂上,常出現學生不專心聽講,或因沒有基礎聽不懂而放棄聽課的現象。
第三,教師的教學模式較單一。現如今,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都存在教學模式單一的現象,教師只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教學過程和方法的運用不夠重視,造成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這也是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不重視的原因之一。
三、教學改革策略
(一)分層次教學法的使用
由于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不同,教學的內容與方法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將計算機專業與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區分開來,運用不同的教材進行授課,對于學生計算機基礎類課程的學習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要求相關人員參考計算機基礎模塊考試大綱,分別重新對計算機專業和非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大綱進行改革,根據新的教學大綱,運用大數據作參考,將原來多余的知識剔除,將缺失的知識模塊重新編入教材中,并將不同專業的相關知識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將教學變得更加有針對性。
(二)網絡教學平臺應用于教學
高職院校的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對操作性要求比較高的學科,為了提升教學效率,教師除了認真備課授課之外,對于教學方式和模式的轉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計算機基礎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將教學內容模塊化,讓學生在完成教師設計的不同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學習。與此同時,教師可以依托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將在線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的模式融合起來,使得課程資源和信息更加的完善。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計算機學習資源,供學生選擇,也能夠給學生自我學習的舞臺,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計算機能力。
(三)創建新型教學模式
創建新型教學模式最重要的就是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通過對教學情境的創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精神,進而使學生對新知識有一個更好的建構。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就更加容易實現了,諸多的新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結合大數據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高職計算機教學課堂。其中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廣泛受到計算機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認可,有效提高了當下計算機教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中的數據與方法作教學實施的基礎,尋找更加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加以創設,實現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將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來對知識加以學習與思考,從中進行指導教學,引導學生逐步解決問題,掌握操作技能,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的提升。
(四)微課程教學
在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大數據背景下的日常教學數據進行分析,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采用分工協作的方式進行設計教學。微課程作為大數據背景下的一種新型教學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微課程的出現不僅能夠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有時間、有方向地針對自己在計算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加以學習與解決;也能夠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移動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課下學習的需要。例如,教師可以依據Excel中的函數應用中的COUNIF、RANK、VLOOKUP等函數的不同特點制成微課,傳輸到校園數字化的教學平臺中,供其他教師參考,還可以按照類別劃分好做成數字連接,供學生下載學習。在大數據的教學背景下,這種教學模式一定會更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學效率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五)建立多元化立體式評價體系
大數據走入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課堂,沖擊了傳統的計算機等級評定模式,改變了“高分低能”的人才培養現象。教師必須積極應對計算機教育新形勢對當前的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活動,將一些應付式的計算機等級考試內容安置在輔助計分環節,根據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進行評定。在教學評價活動中,要將“輕理論、重技能、促應用”的評價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從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將單一化的理論考試模式轉變為多元綜合型的考核模式,以期末成績為主,結合平時成績、理論成績、創新實踐成績以及個人成績等,多方面認識學生,以讓學生在被前面認可和全面關注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計算機學習課堂,以飽滿的自信心,強烈的積極性,參與到計算機知識的學習中。
總而言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不僅為教育工作者帶來挑戰,也帶來了許多機遇。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做到對學生學習基礎的充分了解,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利用課余時間培養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興趣,改革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從而達到適應大數據時代發展的步伐,提高教學效率,實現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深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戴振華.MOOC與大數據技術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電腦與電信,2014(6).
[2]白會劍.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10).
[3]楊云,李建芳.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6(6).
[責任編輯 胡雅君]
作者簡介: 楊繼武(1971.6— ),男,漢族,河北承德人,講師,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計算機教育、網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