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立新 李經國
[摘 ? 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學校加強課程開發與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資源。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課程建設中達成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
[關鍵詞]傳統文化;立德樹人;課程建設
2014年,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內容,分階段有序推進傳統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基礎教育等領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孕育了一代代中華優秀兒女。青少年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對其人格培養、品格形成、性格塑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現今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現代文明與國際化痕跡隨處可見,而如何在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引導青少年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附屬坂田學校自創辦以來,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學校課程建設中,開展立魂、育心、養氣教育。
一、立魂教育
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對于青少年來說,學習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傳承中華民族的靈魂。《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抵外侮、抗天災,遇挫折不低頭,遇困難不退縮,遇強權不畏懼。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魂,是中國人的魂。自強不息,需要立志成人、立志成才。
有研究發現,個體從小樹立的志向,對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古人言:“有志者,事竟成。”蘇軾在《晁錯論》中寫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堅忍不拔之志,說的就是一個人的志向和毅力。一個人只要有志向,有毅力,做事終究會成功。有學者指出,志向作為一種核心的道德素養,是學習或智育的根基。青少年若樹立正確的志向,形成堅強的意志,那么對其學業表現的提高和智力的發展都會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現今社會物質生活的富足、網絡的普及、流行文化的傳播、學業競爭壓力的增加等,都對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學校在課程設置中,應該把培養學生毅力、幫助學生樹立理想、鍛煉學生耐力等作為重要的課程教學內容,分階段、分年齡、分主題地融入各學科課程之中,并打造形成學校的品格課程、素養課程。一個八年級的女生在剛升入初中時非常缺乏自信,在班主任的幫助下,經過一年的學習,她的進步很大。為表達對班主任的感激之情,她在日記中寫了這樣一首小詩:是您帶我領略了數學王國的奧妙與樂趣,教我學習持之以恒;是您在生活中又給了我無窮無盡的力量,教我變得堅強又獨立。
研學旅行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有效途徑。戶外徒步考察是研學旅行的方式之一。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附屬坂田學校組織的10公里野外徒步考察,融合地理、人文、生物等不同學科內容,成為了一門獨特的實踐課程。10公里的徒步考察,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既是體力的考驗,也是毅力的磨練。剛開始時,學校、家庭甚至學生自己都擔心難以完成。但當學生到達終點時,雖然身體疲憊但難掩興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10公里的徒步考察,使大家都深受鼓舞。一個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從未想到自己能完成10公里的長途跋涉。今天,我做到了!”
二、育心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向善、向上、向美的心。心靈的啟迪、心性的培育、心態的引導,是青少年形成陽光、健康、包容人格的重要途徑。《孟子·公孫丑上》中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四心四端”說成為儒家傳統的育心思想,倡導了完美的心性和人格。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附屬坂田學校提出“愛學校、愛學習、愛生活”的“三愛”教育,旨在讓學生在愛的教育中培養仁愛之心、愛人之情。為了發掘、呵護、引導學生的向善之心,培育學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美德,學校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比如每年11月份,學校學生會、大隊部會組織“愛心義賣”活動,鼓勵一至八年級學生全都參與到活動中,由學生自己策劃、組織、宣傳、演出,竭盡所能吸引“顧客”。而這些“顧客”中既有學生,也有教師和家長。在這門活動課程之中,學生既充分發揮他們的策劃、組織、宣傳能力,也培養了良好的品行和愛心。又如每年3月份,學校會開展“學雷鋒,獻愛心”系列活動,組織部分學生到一些特殊兒童康復中心開展關愛活動。此外,學校通過“情滿貴州,大愛深圳”活動,組織全校師生并攜手社區為貴州邊遠山區學生捐獻衣物,送去溫暖和關愛。涓涓細流匯成海,這些細微的關愛活動,使善良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弘揚孝道,倡導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是為人之本,是個人素養和社會公德的重要體現。“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孝道的傳承,不僅是家庭的責任,也是學校的義務。身在大都市的青少年會受到各種文化的熏陶,如何加強對其傳統孝道的培育是家庭、學校面臨的新課題。因此,學校攜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為學生做好榜樣,帶動學生踐行孝道。在每年的重陽節,學校會組織學生們孝敬祖父母,鼓勵他們用文字、繪畫、手工制作表達各自的孝心。經過長久的教育,一些學生已不再只是在某個節日或父母的生日時向父母表達孝心,而是會在周末或放學回家后主動承擔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一位初中學生家長激動地對教師說:“孩子現在竟然在回家后為我們做飯,我們感到很意外、很激動。孩子真的長大了。”
“說我愛你”是學校李老師每年都會組織的一個活動。李老師任教八年級,而八年級學生正值青春期,很多學生表現出叛逆、渴望獨立、情緒多變、不愿與父母溝通的特點。李老師給每個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回家主動給爸爸或媽媽一個擁抱,并看著他(她)的眼睛說“我愛你”,然后通過觀察他(她)的情緒變化,寫下自己的感受。有個學生寫道:“爸爸當時非常震驚,大概他從來沒有聽到我這么說。我看到爸爸的眼睛里泛著淚光。爸爸愣了一下說,謝謝。這一個晚上,我感到從未有過的輕松。”很多父母平時忙于工作,而隨著孩子長大,親子間不僅缺少了身體接觸,也缺少了直接的情感表達。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學會了在家里用最簡單的方式與父母溝通,表達他們對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