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劍
摘? ?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文明發展中積淀而成的精神標識和價值追求,對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都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中國人共同的思想價值追求。本文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校本課程、校園文化建設三個方面,探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思想政治理論課
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積淀而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和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價值追求,它是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以蓬勃發展的文化沃土,對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追求融為一體。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價值追求,新時代的價值追求必然以傳統的價值觀念為淵源,體現本時代的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的新時代中國人共同的思想價值追求。
習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社會主義的價值特性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體”[1]。
通過何種途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地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一、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融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兩者的融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如何根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選取合適的內容,是實現融合的關鍵所在。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努力用中華民族的一切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追求,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和為貴”的和諧精神是一脈相承的。社會層面的價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來源于傳統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平等思想、“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的法治思想等。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追求,更是與傳統文化的價值訴求深度契合。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誠信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敬業精神;“出人相友,守望相助”的友愛精神。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應給大學生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淵源之一,是其形成的基礎,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凝結與升華。要讓傳統文化在當下的中國重新鮮活起來,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大學生自覺的價值追求,并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二、通過校本課程實現融合
校本課程最早出現于英、美等國,其理念傳入中國后很快成為新課改的重點。它是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另一種課程開發機制,它的開設以學校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教師為本位,以受教育者——學生為主體。此類課程由學校對本校的資源情況和學生需求情況進行客觀地評估后自主開設,是能夠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形式多樣、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有效彌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在內容、形式比較單一等方面的不足。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構建核心不在于自編教材,而在于個性化、針對性特點。高校校本課程的設置應以深入調查研究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當地蘊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本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為前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校本課程可以充分發揮其針對性、多樣性、靈活性的特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多種形式巧妙融入其中,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益增補。
1.針對性
每個學校的發展歷史、學科特點不盡相同,在開設校本課程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學校及學生的特點。例如,厚重的地域歷史沿革和文化積淀,多彩的社區生活,豐富的自然風物等,無一不是校本課程特色培植的輻射范圍[2]。
各校都有自己的校風校訓,它是學校歷史的積淀、教育理念的凝練、校園文化的體現,更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許多大學的校訓中都體現了傳統文化,如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出自《論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校訓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是因為它與時俱進,與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開設這類校本課程,能巧妙地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
此外,開設校本課程時還必須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特點個性化開設。理工類的學生擅長實驗、觀察、分析、推理,邏輯嚴密,喜歡以理性思考的方式探究事物,可以多開設探究類的校本課程;文科類的學生熱情友善、容易相處、情感豐富,偏愛與人打交道,可以多開設調研類的校本課程。
2.多樣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各高校依據教育部規定開設,教材、課時都是統一的。但校本課程由各校自己設置,在內容上必須體現多樣性的特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如煙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的點很多,如儒家思想學派、為人處世之道、人類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各高校應盡可能多樣地開設校本課程。
3.靈活性
校本課程的教學形式、考核方式應該更加靈活。校本課程一般會打破學科界限,形成多學科的融合,表現在教學形式上必然是靈活多樣的。更多采用探究式、情境式、研討式、表演式等教學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以增強教學效果。另外,校本課程的考核和評價方式也須創新。大部分課程注重結果評價,校本課程更應看重過程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及學習成果都應成為考核的主要依據。同時構建一個全新的、立體的評價體系,包括學生自主評價和他人評價,如老師評價、其他同學評價、社會評價等。
三、通過校園建設實現融合
校園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的最佳載體,“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隱形的教育力量,它與課堂教學不同,會潛移默化地熏陶、影響和塑造學生,使之不自覺地感悟和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
校園文化內在包含有形的物質文化和無形的精神文化兩個方面。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方面,各高校應充分依托所在地的優秀傳統文化開辟實踐教育基地。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或深或淺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是城市的財富,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通過建立實踐教育基地,規范實踐環節,大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體現的。應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構建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平臺,全方位、立體化地實現兩者的融合。在這個平臺上,學校定期給學生推送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文章、本校學生開展學習的成果,也可以讓大學生開展討論,真理越辯越明,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意識、堅定信念。各高校還可以將傳統文化符號運用到校園的每個角落,建筑、雕塑、宣傳欄、橫幅、標語都可以成為宣傳的陣地。但運用時切忌生拉硬套、簡單粗暴,應契合學校的整體風格、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
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方面,一是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節活動。或以中國傳統節日為契機,或結合重大歷史事件,或以當地的歷史文化為背景持續地舉辦校園文化節。文化節不宜過多、以避免流于形式,每學期一次最佳。舉辦前須充分發動,并設立獎勵機制,鼓勵學生高質量地參與。二是豐富黨團組織活動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即是高校團課、黨課的主旋律,因此要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同時,將傳統文化內容以恰當的形式充實進去,找準兩者的契合點,增強教育的實效性。三是創新宣傳教育的媒介。校園廣播站在網絡興起之后就悄悄消亡了,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過于依賴網絡會帶來身體、心理、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問題。在緩解網絡依賴方面,廣播能夠發揮作用。高校可以重建校園廣播站,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向廣大師生廣播,內容包括時事新聞、中國故事、古典音樂等。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所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要渠道、校本課程為有益補充、校園文化建設為強力助推,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沈壯海.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實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4):10-13.
[2]莊書艷.教師與校本課程的開發[J].學周刊,2011(30):19-23.
[3]韓建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價值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9):96-97.
基金項目:本文為金陵科技學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校本課程建設;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批準號:2018SJSZ117);金陵科技學院校級教育教改研究課題(JYJG2017-3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