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并將其作為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讓美育貫穿于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高尚情懷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究了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學策略,以供廣大語文教師參考。
關鍵詞:美育;語文教學;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8-0066-02
引? ? 言
在語文教學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高尚人文情懷的培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使其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鑒于此,語文教師應讓美育貫穿于語文教學中。
一、以美好形象引導學生感知美
在審美教育過程中,語文教師是先行者、引導者,所以語文教師需要具備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多方面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才有可能在教學中給學生以積極、正確的引導和培養。語文教師不僅應該是一名美的愛好者,更應該是一名美的體現者[1]。
教育過程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心靈交流過程,它不僅有著知識信息的交流,而且有著情感信息的交流。當教師站在講臺時,就必須給學生營造一種美好的學習氛圍,穿著得體、表情自然、語言標準、情緒飽滿、板書工整、字體規范……教師應用美好的教師形象,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與追求,使他們全身心地陶醉在充滿美感的語文教學中,為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展開營造了一個和諧的氛圍。
二、以靈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品味美
語文教學應該是一門美的藝術,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配合在一起形成的“交響樂”。而優化教學過程就是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自然、更貼切、更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用教師的“教”來吸引學生的“學”,讓學生的“學”來促進教師的“教”,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
1.巧設教學導語,讓學生品味美
好的導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達到最佳課堂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杜甫的《登高》這首詩歌時,筆者是這樣設計導語的:“在夔州,長江邊,秋風蕭瑟,江水滾滾,萬木凋零,孤鳥盤旋,空谷哀猿。這時,有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步履蹣跚地朝山上走來。此時,國家正處于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身在外漂泊,再加上知交零落,為了排遣濃云一樣壓在心頭的郁悶,正值重陽節前后,他獨自登臺,吟詠抒懷,他就是杜甫,他所吟詠的就是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下面就讓我們欣賞杜甫的《登高》,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這樣的導語設計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引入學習詩歌的興趣中。所以,教師巧設引人入勝的導語,能讓學生品味美。
2.甄選教學手段,讓學生品味美
在語文的詩詞教學中,如果教師適宜地播放美妙絕倫的圖畫、娓娓動聽的音樂、扣人心弦的影片,將會對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感大有裨益。例如,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循環播放費玉清演唱的歌曲《幾多愁》,讓學生一開始就沉浸在《幾多愁》的旋律之中。在悲惻的氛圍中,教師用哀婉的聲音反復吟誦幾遍:“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不用教師深入剖析,學生就能從音樂和誦讀中深切地體會到作為亡國之君的李煜那郁積于心的悲情了。所以,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讓學生品味美。
3.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品味美
朱自清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佳作,如何以感情、趣味、美感引導學生,營造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教師要用“美”去讀課文,用“美”去畫課文,用“美”去講解課文,渲染一個充滿美感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樣才能讓學生被營造的“美”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朗讀、賞析、品味,“披文入情,沿波討源”,感受、想象、體驗,“循路”“入境”,學生和教師一起走進作者創造的藝術世界里,帶著美的感受欣賞作者描繪的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碩果五幅美圖。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變成一種美的享受,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起他們對故都的秋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所以,教師營造教學情境,能引導學生品味美。
4.分析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味美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對重點詞句咬文嚼字,創設聯想意境,讓學生體會語言藝術的魅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例如,對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這首詩的講解要重點把握一個“秋”字。這個字有三層意思,既指詩人望著自然之秋,又指詩人身處個人之秋,更指詩人憂慮國家之秋,可謂是”一石三鳥”之效。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抓住這個字眼,引導學生把握這首詩的主旨,即詩人是借蕭瑟肅殺的秋景抒發自己的憂國傷時之感和身世凄涼之嘆。所以說,抓住重點詞句,能引導學生體味美,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情感。
三、在寫作訓練中啟發學生思考美
美的鑒賞和美的創造具有密切的聯系,高中生對真善美的認識正處于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階段,因此在學生獲得審美體驗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寫作,讓他們把自己喜怒哀樂通過寫作的形式釋放出來,從而強化他們的審美情感。
1.在讀寫結合的作文訓練中啟發學生思考美
例如,在教學完《飛向太空的航程》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給科學家寫封信,談談自己對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的認識及體會;在教學完《紀念劉和珍君》后,可以讓學生寫讀后感,談談為祖國奉獻自我的精神;教學完游記散文單元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參加過的旅游活動,在寫作中通過描述所觀、所聞、所感反映壯麗秀美的祖國山河,表現黨的十九大以來祖國的嶄新面貌。
2.在課外語文活動的作文訓練中引導學生思考美
語文的課外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文學社團、研學旅行、參觀訪問、慰問演出等。在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外地研學旅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這次出游寫篇感悟類的作文,使學生在與平常校內不同的生活中拓寬視野,提升認知,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實現“游中有所獲,行中有所思”,從而使學生在無形中接受思考美的教育。
四、在社會實踐中鼓勵學生創造美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目的是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讓學生樹立美的道德情操,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美。例如,當學校開展“知我家鄉,愛我祖國”的實踐活動時,語文教師就應該指導學生走遍家鄉的大街小巷,拍攝圖片,錄制視頻,收集資料,了解家鄉的演變,并比照家鄉的歷史,感悟家鄉的人文地理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帶給人們怎樣的認識。通過實踐,學生在感受到家鄉美的變化的同時,也立志將來為家鄉的建設、祖國的發展創造美。這樣的實踐活動,有益于學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趣。
此外,語文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把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愛他人,用自己的能力去創造美。
結? ? 語
綜上所述,美育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師應讓美貫穿于語文教學中,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以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使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實現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目的。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王科(1983.7—),女,遼寧蓋州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