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燦若星辰,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教師要善于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在神奇的漢字里帶領學生品味文化,在和諧的音韻里吟詠文化,在思維的碰撞里理解文化,在讀寫的實踐里傳承文化;開辟晨讀課第二戰場,帶領學生在動人的旋律里歌唱文化,在豐富的內容中構建文化。
關鍵詞:文化浸潤;語文課堂;構建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8-0073-02
引? ? 言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由于網絡文化、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盛行,現在的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了解甚少,文化傳承的現實危機日益加劇。在這種背景下,部編版教材提倡讓文化之光照進兒童的生命。那么,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上落地生根呢?作為一名小學一線語文教師,筆者認為讓文化觸及心靈、浸潤人生、溫暖生命,是每位語文教師神圣的、光榮的、義不容辭的使命與職責。下面筆者結合教學經驗,談談具體做法。
一、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
1.在神奇的漢字里品味文化
漢字是先祖凝固的靈魂,孩童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漢字。引導學生領略漢字的神性美、形態美、音韻美、詩意美、理性美成了筆者在教學中關注的重點。低年級每冊教材都安排了識字單元,每單元的訓練重點也不一樣。筆者帶領學生從倉頡造字說起,到漢字的演變,象形字的形象性,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會意字的理性光芒,書法藝術的鑒賞,再到一筆一畫地指導寫字,在識寫中帶領學生品悟漢字的智慧和藝術,讓學生的識字學習扎根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里。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是生動、高效的,文化的種子會播進學生心靈深處。
2.在和諧的音韻里吟詠文化
新教材新增了許多童謠、民謠、古詩文,可以說經典詩文是高濃度的精神營養液。引領學生誦讀經典,感受漢語的節奏、音韻之美是語文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和應盡的職責。在低學段教學中,筆者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如示范讀、領讀、對讀、賽讀、表演讀等形式,以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使其感受到課文獨特的音韻美;到了高學段,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理解感悟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筆者會引導他們自讀、品讀、辯讀、配樂讀、吟誦、串讀等,在一詠三嘆的反復吟詠中,使其感受詩詞的韻律,體味作者的情懷,品悟文學的魅力。
3.在思維的碰撞里理解文化
布魯姆把知識的掌握分為六個層級,把記憶、理解、應用界定為低層次思考,把分析、評價、創造理解定為高層次思考。語文教學不能只是“匍匐于”低思維階段,應引領學生登上高階思維列車。在教學《江雪》這首詩歌時,筆者把張志和的《漁歌子》呈現出來,讓學生進行比較:都是江上垂釣,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學生立刻感受到《漁歌子》意境的清新美好,表達了詞人熱愛自然、樂而忘返的情感;而《江雪》則折射出詩人苦寒、孤獨、絕望、孤傲的精神世界。評析至此,思維似乎陷入停滯。這時筆者點撥他們:那你覺得《江雪》中的垂釣人還有沒有一點快樂可言呢?學生調動所有認知,經過深入思考,總結出《江雪》中的垂釣人也是有種“獨自享受”的“怡情之樂”和“清高志趣”的。這種物我兩忘的境界是多少文人雅士追求的生活狀態,那垂釣人又何嘗沒有一絲快樂呢?在一次次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引導中,學生也漸漸觸碰到傳統文化的內核和源頭活水,文化因子深種。
4.在讀寫的實踐里傳承文化
漢字是漢文化最基本的細胞,是漢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漢字如何傳承漢文化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具體要求[1]。在具體的落實訓練中,筆者經常創設各種情境,分階訓練,引導學生運用優秀文化形式來表情達意,傳承文化,經過不斷的練習嘗試,收獲頗豐。例如,我班李同學在《暑期游泰山》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岱宗近天都,細雨籠千壑。涼風吹霧靄,林霽增秀色。傍花隨流水,掬風攬青云。世間且彌漫,愿為山林士。”褚同學在《歡度“六一”》中這樣寫道:“首先登臺者,為班壯士葛同學也,只見他身披翠衣,手握竹笛,一時間,仙樂四起,天籟之音既出,聞者皆閉口靜心,聽君一曲《牧笛》。笛聲止,眾生猶醉其中,不能自已……又見三兩美女登臺,只見她們身著繡腰襦,葳蕤自生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纖纖細步,精妙無雙。舉手投足間,風華盡何成……”這樣的寫作嘗試還有很多,雖然模仿的痕跡比較明顯,但學生敢于、樂于嘗試這樣的寫作,說明優秀傳統文學樣式已經在他們的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了這樣積極的、欣喜的模仿,優秀的創作還會遠嗎?
二、開辟晨讀課第二戰場
1.在動人的旋律里歌唱文化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早晨來校后的狀態比較散漫,有的三五成群,說說笑笑;有的不慌不忙,流連顧盼;有的精神渙散,不能進入狀態;有的甚至追逐打鬧,空耗精力。有什么方法能讓學生喜歡晨讀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呢?一日,最后一節課是音樂課,放學后學生仍快樂地齊聲高歌著音樂教師教的新歌,那笑臉如花兒綻放,歌聲余音繞梁。筆者暗自思忖:要是學生也能這么愛上誦讀經典就好了。又一日,見央視綜合頻道推出一檔節目叫《經典詠流傳》,發現很多經典詩文被譜上了曲調。于是筆者頓時有了靈感。筆者在班級電腦上下載了音樂播放器,在班級設置“每周一歌”欄目,安排專人每天定時播放歌曲,時間段就是晨讀前十分鐘,并結合學校的教育活動或學科教學活動,每周安排播放不同的歌曲。例如,在教學《盧溝橋烽火》之前,筆者提前讓他們學唱《盧溝謠》,“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盧溝渡,擺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漢……”那凄婉的旋律似乎在訴說一段屈辱的歷史。第一段歌詞介紹了盧溝橋的悠久歷史和美麗景致,正好填補了課文內容的空白,無論是知識上還是情緒上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從此以后,每到清晨,教室成了學生進校后最想奔赴的地方,文化的浸潤、人格的塑造在動聽的旋律中發生著。
2.在豐富的內容中構建文化
要想充實、有效地利用晨讀時間,最根本的辦法還是給學生的晨讀安排豐富多彩的內容。這一點,筆者做到了整體規劃,統籌安排。除在授語文教材外,低年級,筆者安排學生誦讀《三字經》《弟子規》《古詩文必背》(30首);中年級,筆者安排學生誦讀《小古文》(上下冊)、《古詩文必背》(50篇);高年級,筆者安排學生誦讀《古代名句選讀》《經典導讀》。誦讀任務具體安排到每天,這樣,學生天天有書讀。“天下為公”的理念、“舍生取義”的道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精神、“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的修養……先賢志士優秀的品質和思想文化像絲絲春雨滋潤著學生的心靈,增長著他們的智慧,也構建著他們的精神大廈。
結? ? 語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讓我們在教學中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依托積淀千年的華夏文明,努力塑造有文化底蘊的新一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唐凌燕(1980.4—),女,安徽巢湖人,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2019年3月獲得巢湖市“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2019年4月榮獲巢湖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2019年6月撰寫的學科論文榮獲巢湖市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