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土壤調查與制圖”是土壤學科的基礎,其野外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文章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了優化實踐教學內容、調整課程實踐比重、夯實相關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等措施,從而取得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關鍵詞:土壤調查與制圖;農業資源與環境;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10-0043-02
實踐教學是鞏固學生專業基本理論,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1]。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創新實踐教學方法,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是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2]。“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作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實踐教學對了解土壤的一般形態、形成和演變過程,查明土壤類型及其分布規律,查清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土壤資源規劃、利用、改良、保護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3]。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適應當前土壤科學的發展趨勢,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出發,針對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探索,旨在與當前國際土壤科學接軌,進一步提高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的野外實踐技能。
一、“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實踐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不接軌
“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由于課程開設條件的限制,“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教學內容比較單一,采用的資料仍是以我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資料為主,內容過于陳舊,特別是針對性非常強的土壤調查資料缺乏,無法滿足當前科技發展的速度及社會的需求。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土壤科學研究不斷深入,各種比例尺的數字土壤圖、地形圖的不斷涌現,需要將最新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時補充到實踐教學內容中,增強實踐教學效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科研帶動教學。如目前大多數涉農院校“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野外實踐教學內容基于土壤發生分類系統,但因土壤發生分類體系對于土壤分類單元確認只有中心的定性概念,沒有確定邊界的定量性標準,對于邊界性土壤劃分多以經驗為主[4],無客觀的規則等越來越限制其應用范圍。
(二)實踐教學學時比重小,重視度不夠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習實踐的總周數23.5周。“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作為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理論課32學時,實驗課8學時,野外實踐1周,實習實踐的比重小,僅為實踐總量的23.5%,難以保質保量完成野外實踐教學任務,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不僅如此,部分學生把野外實踐作為游玩的機會,對實踐內容不進行預習,實習全過程流于形式,以眼觀、照相為主,不認真觀察土壤、土壤景觀特點,遇到問題不動腦分析、實習實踐的記載表簡單應付,照貓畫虎。這樣無法將理論知識與野外知識有機結合,實習實踐效果收效甚微。
(三)課程設置跨度大,理論知識不扎實
“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涉及土壤學、土地資源學、地質地貌學、氣象學、土壤地理學等前期課程的知識,在實踐時需要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才能熟練掌握、靈活應用。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時,需要考慮專業所有知識的層次性,這樣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與“土壤調查與制圖”相關課程分別設置在大二的第一學期、大二的第二學期、大三的第一學期、大三的第二學期,時間跨度較大,學生在大四實習時頭腦中基本理論知識所剩無幾,無法形成知識鏈,影響了“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教學的效果。
(四)實踐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弱
“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立足于野外,環境艱苦、教學條件受限,在實踐過程中主要依靠指導教師的演示、講解,學生則是邊記錄、邊整理、邊臨摹。學生基本處在被動地位,機械地學習,無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致使學生無法對土壤類型、土壤景觀、地物有感知的認識,也無法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判斷,這樣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得不到進一步的提升,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教學效果的措施
(一)更新實踐教學內容
近年來,隨著土壤科學的發展,以診斷層和診斷特性為基礎的土壤系統分類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我國土壤調查與制圖野外工作產生重要影響[5]。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即各種比例尺的土壤制圖應用在土壤科學的研究上,但是沒有正式引入到課堂教學及教科書中。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以“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改革為契機,結合教師的國家基礎性研究項目“我國土系調查與《中國土系志》編制課題”將土壤系統分類的內容擴展到實踐教學內容中。同時增加了大比例尺的地形圖、航片、衛片等為工作底圖,逐步實現科研促教學。
(二)調整課程實踐教學比重
針對“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野外實踐時間短,比重小的問題,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在調研省內及國內知名涉農院校“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基礎上,在改變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提下,優化“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教學的內容,增加了土壤剖面性態觀察(野外土壤剖面形態觀察與描述、土壤標本采集、整段標本采集及剖面攝影)的比重,減少了土壤圖編制、土壤調查成果整理等實踐教學內容。自編的《土壤調查與制圖》實踐教材內容強調“四重三輕”,即野外的新方法重、新技術重、新成果重、實踐案例重、基礎概念輕、課程原理輕、特殊實踐教學預案輕,杜絕隨意拼湊實踐教學內容等,從而在現有的實習時間內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
(三)梳理相關課程涉及的理論知識
針對學生前期相關課程跨度大(大二第一學期土壤學,大二第二學期的土地資源學、地質地貌學,大三第一學期的土壤地理學)、空白點多、知識儲備不足的問題,利用實習實踐前的時間進行集中補充。課程實踐前用一周的時間回顧土壤調查與制圖過程所需要的土體構成、形態描述、母質、母巖的形成及成土條件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土壤比色卡的使用等重要知識點,并重新進行梳理、總結;同時補充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中涉及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的內容(如地形圖的判讀與應用、航片的判讀與應用),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理論知識鏈,提升實踐教學效果。
(四)創新野外實踐教學模式
針對目前“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教學環節中以指導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的情況,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出發,改革現有實踐教學模式。(1)轉變主體,以學生為主體,指導教師為輔,讓學生以動手做、動腦學為主、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實踐的教學效果。(2)推進探究式實踐教學法,在實踐教學開始前,給各小組預留不同程度的科研小任務(黑龍江省主要土壤類型土壤剖面層次、土壤屬性的差別),各任務之間相互銜接,各組帶著各自任務在實踐過程中共同研討、交流,最后各組以報告形式完成任務,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又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學術研討,增強了學生科研興趣,進而提高了實踐教學效果。
(五)創設多元化實踐實習評價體系
實踐實習評價是反映實踐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課程與課程之間實踐教學不同之處較多、環節多、形式多,當前評價機制難以反映出實踐教學效果及學生實踐技能的綜合水平,因此對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應該是多樣化、規范化[6]。結合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改革,開展了多元化測評體系,評價內容主要包括野外現場剖面測評、景觀描述測評、記載表測評、小組測評、總結驗收測評,評價方式有指導教師評(50%)、小組內自評(30%)、自評(20%),有效促進了學生野外實踐技能的培養。
三、“土壤調查與制圖”實習實踐的案例
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立足于提高人才質量,注重實踐教學的改革,結合黑龍江大學現有資源,在2017年“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中進行了改革初探,實習內容增加了土壤系統分類的知識,著重講解發生分類與系統分類的區別,讓學生初步學習描述土壤診斷層與診斷特性,同時利用實習前的一周時間系統講解了與該門課程相關的理論知識,減少了野外理論知識講解占用的時間,增加了學生自主觀察、操作、記錄、討論的時間,實習效果顯著。
“土壤調查與制圖”作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專業核心課之一,內容廣、實踐應用性強,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只有不斷改革探索實踐教學內容,引入新方法、新技術、新理論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適應、滿足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隨著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不斷深入,可進一步提高學生野外實踐技能,培養學生野外觀察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優秀的土壤科學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土壤科學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史金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科學? ? 與技術,2008,(5).
[2]裴洪淑,石姣.土壤地理學教學中創新性實踐環節初探[J].? ? 綠色科技,2017,(15).
[3]馬獻發,焦曉光,孟慶峰,等.土壤調查與制圖[M].北京:? ? 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1-3.
[4]李建維,陳一民,鄭利遠,等.土壤分類的發展與方向[J].? ? 土壤與作物,2014,(4).
[5]孫福軍,李華蕾,王秋兵,等.土壤調查與制圖實踐教學中? ? 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2,(6).
[6]伍維模.塔里木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 與改革思路[J].云南農業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