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究竟如何將德育教育與課堂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能充分領悟課文的人文內涵,進而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實踐證明,對正值青春年少的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塑造其健全人格,使其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師只有在語文教育中做到了德育教育,才算真正完成了教書育人的使命。
關鍵詞:語文教育;德育教育;健全人格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中語文教材從教學角度看,注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相結合的特征;從學生角度看,教材編排以適應當代學生身心發展為切入點,時代性鮮明、選擇性靈活,思想內容健康,或飽含愛國主義精神,或滲透人文關懷,在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上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究竟如何將德育教育與課堂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能充分領悟課文的審美內涵,進而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健康人格。
一、 語文教學要立足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每個人的心中,聯系著華夏大地各民族的團結統一。一直以來,中華民族不知經受了多少次的艱難險阻,但始終保持著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發展勢頭,這都與我國各民族持續不斷的愛國主義傳統分不開的。如今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特殊時期,強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通過利用教科書中的愛國主義素材來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懷,是語文課堂進行德育教育的必由之路。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就必須對課文中現成的愛國主義內容予以充分利用,語文課文中不乏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歌頌革命、忠貞不渝、為人民服務等愛國主義內容。針對教材中明顯的愛國主義內容,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啟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比如《沁園春 長沙》這首詞,毛澤東同志從1911年至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同志在長沙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等軍閥的活動。特別是創辦《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本詞的上片描寫了一幅湘江秋景圖,通過寒秋、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競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現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切感受。下闋以抒情為主。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談論。“到中流擊水”實際預示這些年輕人必是革命狂瀾的掀起者,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巧妙、形象、含蓄地給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通過這首詞的學習,學生也學到了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積極樂觀、不斷進取,關心國家關心民族命運、以天下為己任、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等愛國主義精神。
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充分利用愛國主義相關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外,教師也可巧妙地利用課本中關于祖國美好山河、風俗人情等內容的講解,因勢利導地讓學生內心產生對祖國的認同感、自豪感、責任感,以期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二、 語文教學要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語文課堂擔負著傳道解惑與塑造人性的雙重使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堂是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實現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所有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考慮的情感目標,它要求語文教師通過“聽說讀寫”達到讓學生學知識、得能力、塑道德、陶情操的效果,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一個德智兼備的有用人才。
(一) 置身情境,緣境明情
語文教材里的文章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還是從語言到思想全都蘊藏著人性教育的內涵。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離不開情境再現的熏陶。教師根據每一篇文章的特點,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之下激發學生強烈的進取心。
比如,在講授《夜歸鹿門歌》一詩時,我設計了四個問題:(1)首聯寫山寺黃昏報時的鐘聲有何用意?此聯可引發你怎樣的聯想?(2)頷聯中的“向”和“歸”有何言外之意?(3)頸聯描繪了怎樣的情境?哪些字用得傳神,請簡要賞析。 (4)談談你對“詩如其人”的理解。教學中,我誘導學生從“景”入手,以“境”明情。第一個問題可通過情景再現回答,詩人一邊聽著山寺黃昏中悠然的鐘聲,一邊看著塵雜的人聲,感受到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讀者的聯想,想到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第二個問題結合第一個問題不難理解,說世人回家,自己離家去鹿門。兩樣心情,兩種歸途,表明自己隱逸的志趣,怡然自得。第三個問題則需置身詩境進行聯想與想象,上句寫夜晚攀登鹿門山山路,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顯得格外的寧靜、素淡和朦朧。詩人完全被這里的美景陶醉了。“忽”字,傳達出仿佛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里,詩人恍然了。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了詩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忘卻塵世雜念和欲望,身心得到凈化。第四個問題由聞一多在《孟浩然》一文中說“詩如其人”而來,就是說,從孟浩然的詩中可以看出孟浩然這個人。在這首詩中,景色是寧靜、朦朧和清幽的,作者的心境、情思也是寧靜、清幽的,于是主客體渾然合一,構成寧靜、清幽的意境。寧靜、清幽是這首詩的藝術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藝術的境界和思想的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說“詩如其人”。
這一系列問題最后的落腳點是“詩如其人”,而詩如其人也是我要告訴學生的,只有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才能塑造一個完美的自己,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二) 綜合分析,因材施教
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觀察、記憶、聯想、表達和創造等多種要素。鑒于傳統語文教學偏向于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而忽視其余類型的學生的情況,語文教師就必須盡可能地多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綜合分析每個孩子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活動。孔子就是很好地實行“因材施教”這一主張的人,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對學生個性的充分了解。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非常重視“知”學生這個環節,他通過仔細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學生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這個必備的前提,談何“因材施教”呢?而現代教育的困頓也正在于從理論上早已接受了這種觀點,但實踐中很少備學生,不知道學生的個性差異,只能一律千篇地進行滿堂灌,至于學生能否接受,接受了多少,則少有教師去思考。
(三) 意志教育,激勵與挫折并存
對學生進行意志教育,讓學生在面對打擊挫折時仍具有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這也是學生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部分。語文學習看似簡單,實則是繁復艱辛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會遭遇挫折,再遇上考試成績不理想等問題,很多學生的心理難免會打退堂鼓,三心二意之下便放棄了語文學習,殊不知學生放棄的絕非語文學習這么簡單,更可怕的是放棄了自己完善人格的通途大道。此時語文教師可直接利用文章中那些具有抗挫品質的人物進行意志教育,讓學生通過作文訓練表達自己強調的意志力與堅強信心,激發學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蘇軾《定風波》中以道中遇雨,隱喻仕途風雨,并進而借雨后“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景象,寄托無掛累于風雨陰晴的超然心境。體現詞人在人生風雨中鎮定自若、在仕途風險中泰然處之、在痛苦中曠達自解等曠達的襟懷,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樂觀自信,不能沮喪沉淪。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三、 語文教學要滲透審美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既不是思想教育,也不是知識教育,它是培養學生感受美的情感教育,它按照審美規律,用學生認為美的事物,引導、激發學生的審美功能,樹立符合規律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進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審美教育富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悅性。如朱自清先生在看到月色下的荷塘時,情不自禁地忘卻了日間的煩惱,“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我就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細細品味,具體感受月光與荷塘在此時的清幽、淡雅與朦朧,進而體驗作者在月色荷塘下的審美心理,這樣學生是何等的賞心悅目,審美過程中的形象、情感、愉悅缺一不可!
語文教學中該如何進行審美教育呢?
(一) 要讓學生成為美的發現者
美無處不在,關鍵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佳作連篇,字字珠璣,人物、景物形象可謂鮮活獨到、妙不可言,這些都是美的所在。引導學生發現其美便亟待解決。面對諸多未知審美因素,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于文學作品之情境中感知形之所在,進而從形中感知美的存在,最后將美的感受升華為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讓美這一抽象事物在學生的“火眼金睛”之下無所遁形。
(二) 要讓學生獲得辨識美丑的能力
同時,秋天為何傳統文學中卻有“悲”與“喜”之分別?同為岳陽樓,為何登臨之人會看到陰晴兩景進而讓其有“遷客騷人”的感慨而產生喜憂不同的心情?我們該如何理解這種南轅北轍的情感落差?如果學生有了這種疑惑,那么學生的審美階段已經開始由感性的從“形”上得到愉悅開始進入理性思考,是審美教育過程的一次質的飛躍。
(三) 要讓學生學會表達、創造美的能力
文字、技巧、情感,這是文學作品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在前面兩個階段即形象感知與審美判斷的基礎上,學生有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看法的沖動,那教師則應春風化雨般誘發此種情感生根發芽,進而結出最終美的果實。學生是會從文學作品、生活中發現、體驗、辨別美的,并最終向別人展示出這種審美果實,這便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創造美并將其呈之于眾,這便是作文。
高中語文教學的使命就是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對于正值青春年少的中學生而言,德育教育是塑造其健全人格,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重要手段。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做到了德育教育,才算真正完成了教書育人的使命。
作者簡介:
李宏,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