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梅梅
摘 要:中專階段的學生,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而語文作為文化課中最重要的學科,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升他們的道德水平。基于此,本文通過現階段中專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將“立德樹人”滲透到語文教學的發展策略,融通“三全育人”模式,以期給中專語文老師提供一個新的教學理念和目標。
關鍵詞:語文教學;立德樹人;三全育人;教學目標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三全育人”視角下縣級中等職業學校育人長效機制研究》(課題批準號:[2019]-JKGHYB -1496)研究成果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把教育事業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最重要的位置上,把培養全方位人才作為整個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務。同時還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到育人工作之中,實現“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但是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中專院校在“立德樹人”和“三全育人”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仍需全面加強育人工作。尤其是中專語文教學情況,教師習慣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很好的把“立德樹人”和“三全育人”的教學理念和目標落實到位。
1 當前中專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多數中專學校在開展語文教學時習慣沿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學生在接受知識總是無法提高學習的興趣。另外,在中專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是引導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掌握知識,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來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也沒有把“立德樹人”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
中專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大部分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濃,加之面臨走進社會的實踐需求,使之面對他們的語文教育必須站在“三全”視角下,有針對性、有引領性的開展教育,把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社會發展、就業關聯等緊密統籌,結合他們身心發展特點,以德育教育為切入點,構建中專語文教學的個性化教學模式。
中專學生在學習語文時缺乏學習激情,這是我國中專語文教學中最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他們的語文基礎知識都比較薄弱,再加上學習方法使用不當,使語文的學習質量無法提升,從而導致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產生一些抵觸情緒。同時,他們往往喜歡在語文課堂上玩手機、睡覺,對教師講解的內容一知半解,無法對語文書本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消化、吸收,進而使中專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不太理想,中專教師也無法很好完成教學任務。
2 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的策略
語文是中專學生重點學習的一門文化課,它是教師培養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提升道德素養的一種重要途徑;學好語文也是學生在即將走出校門了解社會而開啟的第一扇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以“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理念,發揮“三全”育人吧內涵,充分考量職教生的特點,把家、校、企的特殊關聯盡量用生活化的語文教學粘合起來,在日常的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知識,力爭讓中職學生以心懷陽光、積極善良的心態和準備踏入社會,開啟人生的新旅程。同時,教師應當善于學會挖掘教材中的知識,找出關于道德知識的亮點來熏陶學生,讓學生除了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還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這不僅僅是我國社會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里,教師要積極的將語文知識與道德教育相互結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的理念,加強拓展語文教學的新局面、新體系,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學習的樂趣。如何將立德樹人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示范教育。語文教師是否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自身發展。教師的職責不僅是知識層面的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注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所以教師要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來為學生做好示范教育工作。在課堂上,教師必須要保持雅觀的行為舉止,對待學生要友善誠信,這對提升學生道德素養有著很大的積極影響作用。同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在學生們的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師要不遺余力的貫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示范教育,要針對中職生的發展需求,集思廣益,拓寬教育寬度。這樣的語文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也會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改變壞習慣,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2)教學引導。中專教師要加強重視語文課堂的學習機會,抓住每一次道德教育的機會。第一,道德滲透。在語文教材中的每篇作者基本都是名人,值得每一位學生研習他們的道德品質。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追星的興趣,對這些名人作者的先進事跡進行詳細介紹,查閱他們的生平資料,以學生的眼光來找尋生平事跡的亮點并做重點闡述。例如,在《沁園春·長沙》一課中,教師可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講解自己對毛澤東的認識情況,正確引導學生發現毛澤東身上所具備遠大抱負和愛國情懷,暢所欲言,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進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第二,課眼深挖。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文的腦海印象就是文章課題。所以教師在展開課題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課題中深層次的“課眼”內涵,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實現教學中“樹人”目的。例如在《囚綠記》一課中,可以提出設問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教師可以這樣設問:綠色通常帶著人類一種積極向上的美好事物,而題目中又為何要“囚”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閱讀文章并找出真正的原因。由此,教師則可以充分結合歷史事件,培養學生具備愛國精神和正義感,蔓延人文情懷,從而就會使學生珍惜當下的幸福。 第三,感恩浸潤。“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在人類的道德素質中,學會感恩也是其中一部分內容,人們要時刻保持一種感恩之心去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在語文教材中,關于感恩題材的文章有很多。例如在《我的老師》這一課,文章主要講述的是莎莉文老師對海倫·凱勒的關愛和教育的故事;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講述是以為母親為兒子所付出的努力,最后把兒子培養成一位偉大的領袖人物的故事。教師在講授這類課文時,可將感恩思想灌輸到學生腦海之中,以此來增強他們的感恩意識。
3)活動滲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有必要適當開展一些內涵廣泛、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尤其對于中職生來說,應盡量開展實踐類、體驗類、分享類活動,以便有效提升學生的高尚道德品質。例如,教師在舉辦演講比賽時,學生可選取我國先進道德模范的事跡作為題材,讓學生在準備演講稿時就可充分體會先進人物身上所具備的美德,并將這種美德融入到自己的思想理念之中,以演講的形式來展現。在觀摩性活動中,要注重突出學生的感知、動手、體味及反思環節,緊密聯系社會需求,提升中職生的社會認知度及價值感、提升對道德的認知能力,同時更進一步開拓視野,掌握更多的知識。
3 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非常渴求德才兼備的人才,而中專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必須要始終以“立德樹人”、“三全育人”作為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而中專語文教學更要奉獻出一份力量,將語文教學知識與道德教育相互融合,從而培養出具有高學識、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陸亞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堅持立德樹人的幾個有效策略[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5(2):16.
[2]曾瑞玲.語文教學立德樹人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6(16)14-15.
[3]安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的思想[J].青海教育,2015(7):29.
[4]龔美燕.優化課堂改革堅持立德樹人——試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文理導航,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