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舉措,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效切入點,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有效保證。在文史、理工、醫學各大院校中,“課程思政”從通識課到專業課各個領域均已逐漸開展并覆蓋。本文則從“課程思政”的提出背景、概念解析及各領域思考與應用為契入點,對課程實施中提供可參考的教學方法及實踐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實踐路徑
基金項目:項目出處: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2019年院級科研課題立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項目內容:課題名稱:《功能障礙評估》課程思政教學策略研究,項目編號:課題編號SGYYB2019-37。
1“課程思政”概念解析
1.1 “課程思政”提出背景
“課程思政”最早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提出來的一種教育理念。在“思政課程”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課程思政”并進行了多樣化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得到全國各地的關注與共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是對“課程思政”的深層剖析和科學概括,為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
1.2 “課程思政”概念解析
“課程思政”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指導下,以課程為載體,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知識中的德育元素,自覺地把學生的專業知識、人文和思政素質恰當融合,把德育元素貫穿并滲透于專業課程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助力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雖無統一的定義,但研究者的基本觀點較為一致。其實質不是在高校中增設一門課程,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大學所有課程在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的同時,都應該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素養;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提煉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對學生的理想信念進行指引。
2 課程思政在不同專業領域的研究與實踐
思政課程是與思想政治相關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課程的課程總稱,在教育傳遞過程中對學生統一思想、堅定政治態度等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而隨著在新時代下對學校實現三全育人要求的提出,課程思政則作為新生思想逐漸普及。對于教育行業從業者而言,則需要緊跟時代脈搏和要求,探索應對方法,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教學活動,不斷完善教書育人的功能和責任。不同的專業學科教育在傳授主要技能的同時,還要兼顧思考、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融于專業課程中,就出現了與各自學科特色相匹配的教學策略。因此,對于各領域學科的課程思政教學手段進行總結和思考也是非常必要且有價值的。
2.1 課程思政在醫學類專業領域的研究與實踐
馬興銘等在《醫學免疫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與探索》中提到醫學免疫學是聯系生命科學與臨床醫學的前沿學科之一,為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的主干課程之一,我校采用傳統課堂講授為主、POPS和翻轉課堂為輔的混合式授課方法。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醫學免疫學課程的應用:1)課程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2)課程教學與法治意識教育相結合。3)課程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相結合等。
王縉等在《中國醫學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以教學專題“中國醫學史上醫生的尊稱”為例》中從一個具體的教學項目中闡述課程思政的全過程。該過程通過問題導入,引發思考,并結合教材、網絡資料充分討論,交流互動,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整個教學過程在計算機多媒體教室進行,要求每人一臺電腦,使用手機微信,全班學生分若干小組,借助“微助教”“UMU互動學習平臺”的討論和分享平臺,以問題導入,且貫穿始終,學生在手機端自由發言,結論實時出現在教學屏幕上。
劉升長等在《加強基礎醫學課程思政教學,促進醫學人才培養-以醫學基礎課程生物化學教學為例》中列舉了基礎醫學專業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措施:1)塑四有好老師形象。2)實驗課堂上立規矩。3)創新融入思政元素教學方法。醫學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的方法包括:1)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愛國主義、辯證唯物史觀等思政教育。2)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愛國主義、辯證唯物史觀等思政教育。3)結合教學內容,開展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等內容的思政教育。4)用案例分析開展思政教育。
曹彥等在《中醫診斷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中開展思政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案如下:1)課前儀式教學-提高學生職業榮譽感。方法為組織學生背誦《大醫精誠》;開展“以白大衣為榮”的主題攝影活動。2)課堂教學-提高職業道德和職業修養。方法包括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滲透;開展角色情景扮演的實訓教學;利用誤診案例培養責任意識;傳播醫學前沿知識,與時俱進發展中醫。3)課后拓展-增強職業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方法包括發揮榜樣的力量-利用互聯網平臺宣傳新時代醫者的風采;開展中醫診斷學教學診療第二課堂。在實踐過程中還要解決如下問題:提高教師的思想文化底蘊;統籌好思政教育和課堂教學;思政教育載體和形式仍需加強。
2.2 課程思政在理工類專業領域的研究與實踐
余江濤等在《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中提及理工科教師實踐“課程思政”應注意的要領:1)堅守專業定位,注重學科視野。2)注重多元融合,注重學科文化育人。3)崇尚科學精神,發掘運用專業歷史和人物教育作用。4)崇尚科學精神,發掘運用專業歷史和人物教育作用。
郭陽明等在《高職工程造價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以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為例》中,針對當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以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為實施載體,通過建設工程思政案例庫,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探索工程造價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
畢玉江在《財經類高校專業課程推行課程思政的對策建議》中提到財經類高校的各學科專業知識本身就屬于社會科學的內容,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在專業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很多知識都會涉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因此,在財經類高校各專業課程的授課中推行課程思政工作,需要從專業知識與育德育人的有機融合方面加以思考,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教育主體,通過精心設計、多樣化安排,真正把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融入專業知識的教學當中。
王亞洲等在《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思政的設計一文中,列舉了課程思政的設計要點。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師要承諾在授課過程中,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增強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做到遵紀守法,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律和專業素養。從課程角度來說,以章節和關鍵知識點為切入點進行系統的課程思政設計。此文選取的部分章節和知識點的課程思政方法主要以實際案例、視頻、圖片、國家標準等媒介來展開。
2.3 課程思政在文史類非思想政治專業領域的研究與實踐
徐晉華在《教育學課程“立德樹人”元素的挖掘與整合》中提出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指導下,《教育學》課程教師應以課程思政為載體, 挖掘和整合課程內部的“立德樹人”元素,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路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全員參與共繪育人“同心圓”。要發揮《教育學》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潛在作用,深入挖掘育人元素,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實現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中滲透價值觀塑造,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助力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教育課、專業教育課等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侯慶雙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傳統文化教育路徑研究》提出:基于“課程思政”的視角,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培養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的應有之義。針對新媒體環境下部分高職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思想道德素養不容樂觀的現狀,高職院校需從以下三個層面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宏觀層面要樹立生態化理念,中觀層面要加強組織保障、經費保障和激勵保障,微觀層面要打好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實踐育人和新媒體建設組合拳。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建甫.關于高校“課程思政”的探究[J].決策探索,2019,8(下):78.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馬興銘,張李峰,雒艷萍,等.本科生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 (4) :394-396.
[4]王縉,莫清蓮,張嵐,范麗君.中國醫學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以教學專題“中國醫學史上醫生的尊稱”為例[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1(04):150-151.
[5]劉升長,翁美芝,舒青龍,湯運,劉帥.加強基礎醫學課程思政教學,促進醫學人才培養-以醫學基礎課程生物化學教學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133-134.
[6]曹彥,宋丹寧,熊麗輝.中醫診斷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07):8-9.
[7]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 (1) :64-66.
[8]郭陽明,曾彩艷,郭生南.高職工程造價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以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為例[J/OL].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3):1-4.
[9]畢玉江.財經類高校專業課程推行課程思政的對策建議[J].大學教育,2019(09):131-133.
[10]王亞洲,張永貴,吳沁,劉永平.《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思政的設計[J].教育現代化,2019,6(56):203-204.
[11]徐晉華.《教育學》課程“立德樹人”元素的挖掘與整合[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9,40(08):142-144.
[12]侯慶雙.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傳統文化教育路徑研究[J].成才之路,2019(23):1-2.
作者簡介
徐凌嬌(1985-),女,漢族,北京市人,講師,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碩士,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研究方向:康復醫學及輔助器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