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輝 劉園 孫松
摘 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既要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對學生的世界觀、政治立場、專業能力的培養又要在教學方式上有所創新。工程管理專業的經濟法教學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思維培養其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通過法學理論引導學生的政治立場、通過不同課程知識的融合培養專業能力、通過教學方式改革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全面人才觀。
關鍵詞:課程思政;經濟法;學科融合;教學改革
1 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思維,培養普遍聯系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經濟法屬于法學學科,而工程管理專業則屬于管理學或者工學學科。不同的學科屬性使得教學有一定難度,不少學生認為自己未來主要是在工程行業就業,經濟法跟自己沒關系,于是并無太多學習興趣。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進行跨學科思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具有普遍聯系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首先,將經濟法反映的法學原理與管理學結合起來。經濟法實際上是民法和行政法的混合,而行政法學的內容與管理學類似,反映在經濟法的內容方面則是市場規制法律制度與工程項目管理具有類似性。在課程教學方面引導學生從法學的角度認識管理學、從管理學的角度認識法學。具體做法是引導學生思考政府內部的行政管理、政府對社會的管理、企業管理、工程項目管理之間的異同,啟發學生思考依法行政對于企業管理、項目管理的借鑒作用。通過對工程項目的特點、公司治理的特點、依法治國的特點進行比較引導學生認識到法學和管理學在原理上具有相似的結構,管理工程項目類似于管理國家。
其次,將經濟法反映的法學原理與經濟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經濟學的角度認識法學、從法學的角度認識經濟學。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就是市場經濟現象,其財政預算制度、金融制度、價格制度、稅收制度、會計制度等所涉及的內容與經濟學的相關內容之間是規制手段和規制對象的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到上述內容與企業的財務制度、工程建設的預決算制度之間的聯系,啟發學生從法律責任的角度認識經濟法對經濟現象進行規范和調整的必要性。
第三,將經濟法反映的法學原理與工學結合起來。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物質生產,經濟法對市場經濟的調整必然涉及物質生產的方面,因此經濟法與工學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在經濟法教學過程中,將經濟法中關于產品質量、知識產權等內容與物質生產過程聯系起來。著重向學生說明工學與產品的關系、產品與法律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經濟法來認識產品質量、通過產品質量來認識工學,同時也給學生介紹一些本專業的工學課程及這些課程與工程質量特性的關系。
2 運用法學理論引導學生的政治立場和社會責任
法學是具有價值觀導向的學科,經濟法教材使用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在課堂教學方面堅持價值觀導向,從法學理論、宏觀政策、法律責任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政治立場和社會責任。
首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法學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不能脫離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社會發展因素。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最根本的特征是堅持黨的領導,法治建設也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法治建設不能脫離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黨領導全國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法治建設必須遵循我國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維護憲法權威。我國憲法確立了堅持黨的領導的基本原則,所有的立法活動、國家政策的制定、司法機關的活動都不能違背憲法確定的原則。
其次,用黨的基本理論闡述教材中宏觀調控方面的內容。宏觀調控是經濟法的兩大內容之一,運用黨的基本理論向學生闡述這些內容也是做好課程思政的關鍵。宏觀調控法包括宏觀調控基本理論、宏觀調控基本制度、財政宏觀調控、稅收宏觀調控、金融宏觀調控、計劃宏觀調控等內容,對于這些內容的闡述主要從黨對經濟建設的領導作用、財政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黨中央對防范金融風險采取的措施與社會穩定等角度向學生闡明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理解黨的政策的自覺性。
第三,通過法律責任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包括兩個方面,即遵紀守法和對專業的認真態度。
法律責任是法律規則的基本構成要素,任何一部法律都有法律責任的規定,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法律責任的強調引導學生形成遵紀守法的思維方式。經濟法教材里與生活比較接近的是市場規制方面的內容,如不正當競爭、產品質量、價格監管等等。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闡述與生活比較接近的市場行為的法律責任,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經常遇到的社會現象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可能產生的法律責任來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
做為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他應該具有對工程質量、工程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在經濟法的教學方面,有意地引入一些工程案例,通過將案例的嚴重社會后果與相應的法律規定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 引導學生融合不同課程的知識,培養專業能力
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需要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需要德才兼備,所以必須在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面有所創新。在經濟法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從課程體系的角度引導學生融合不同的課程知識提高學生迅速掌握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
首先,將經濟法課程與建設法規課程聯系起來。由于工程建設活動也是一種市場經濟活動,而且經濟法與建設法規都屬于法學學科,經濟法與建設法規兩門課程之間存在著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地將兩門課的內容進行了穿插融合,主要從法律關系的主體、市場規則、產品質量三個方面說明二者之間的聯系。經濟法的法律關系主體包括政府、企業、個人,而建設法規的法律關系主體包括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工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等;經濟法的市場規則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計量法、價格法等,而建設法規的規則包括有招標投標法、建設工程造價管理辦法等;經濟法關于產品質量的規定包括產品質量法,而建設法規關于產品質量的則是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通過把經濟法課程與建設法規課程的比較,使得學生能夠將兩門課的知識融會貫通,迅速掌握知識點。
其次,將經濟法課程與工程項目管理課程聯系起來。經濟法從某種意義上是國家對社會的管理,工程項目管理屬于管理學的范疇,因此可以將二者聯系起來。經濟法有較多的關于企業權力結構的內容,這些內容跟工程項目管理課程里的組織可以進行比較;經濟法有關于企業財務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跟工程項目管理課程里的成本控制可以比較;經濟法里有關于企業事務的執行的內容,這些內容跟工程項目管理的協調可以比較;經濟法里也講合同,這些內容可以跟工程項目管理的合同管理聯系起來。通過將經濟法課程與工程項目管理課程進行比較聯系,使得學生能夠了解本專業學習經濟法的意義。
第三,將經濟法課程與房地產開發經營課程聯系起來。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課程講述了房地產從可行性研究、融資、策劃、建設、銷售等全過程,是典型的經濟行為。經濟法里關于宏觀調控、特別市場規制、消費者權益等內容都可以跟房地產開發經營這門課聯系起來。不僅如此,還可以將房地產開發經營的內容與建設法規、工程項目管理等課程內容相互結合起來。通過知識的融合提高學生迅速掌握知識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興趣。
4 進行教學方式改革,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全面人才觀
堅持個性和共性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全面人才觀的重要內容,經濟法的理論是死的,而社會生活則是活的。因此課堂教學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學生既重視理論學習又關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引導學生用經濟法的理論思考社會問題。
首先,堅持課堂學習和課下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給學生介紹學校的圖書館網站引導其登錄知網系統查找相關的經濟法論文,促使其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通過給學生介紹中國法學教育的情況引導學生登錄國內法學會及法學院校網站進而引起學生對法學的興趣;通過給學生介紹中國法院網、中國裁判文書網等引導學生對法律實務的關注;通過給學生介紹著名的律師事務所網站、建設工程律師網等引導學生對工程法律業務的興趣;通過引導學生關注各級人民政府網站以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網站引導學生了解政府職能的總體情況。
其次,鼓勵學生課堂發言,檢查學生課下學習情況。每節課結束都給學生布置需要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查找相關內容、進行小組討論等獲取問題的答案,下節課提問學生。問題通常是與教材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學生既可以通過認真閱讀教材進行思考又可以根據自己所接觸到的網站、書籍進行思考。通過鼓勵學生課堂發言逐漸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課下學習逐漸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第三,進行考核方式改革,以開放式試題為主。在考核方式改革方面將期末成績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課程總結,老師出幾個參考題目由學生選擇;另一部分是試卷,試卷全部是論述題,開卷考試。期末成績主要考察學生的宏觀思維能力、跨學科的知識運用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總結概括能力。通過進行考核方式改革也能夠引導下一屆學生重視提高自己認識社會的能力。
5 總結
經濟法教學經過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在效果方面,學生對于法律有了一定的興趣,從期末試卷來看,一些學生能夠認識到黨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性,個別學生還表示可以考慮讀法律專業的研究生;少數學生也能夠運用經濟法學的理論來分析工程建設問題,學生書寫的內容也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但不足之處在于學生畢竟不是法學專業的,加上他們都是大一的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從法學專業的角度看還有較多的欠缺。不過,也大體上能滿足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2]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3]經濟法學編寫組,經濟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管理學編寫組,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吳蓉.馬克思恩格斯人才觀的邏輯體系[J].人民論壇,2017年23期:38-42.
[6]徐敏.用好巡視利劍 防范金融風險[J].中國紀檢監察,2019年7期: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