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對國家與事業來說至關重要,此類課程是我國意識形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以及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根本目的,對于培養思想政治過硬的優秀人才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育教學中存在著教師自身人格魅力缺失、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以及教材、教學對教育對象的針對性弱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成因有社會環境方面原因、高校學生方面原因、講授方法問題以及教師心理方面的原因。筆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對策是理論回歸生活、進行適當的考試與教師評價方法的改革以及具體教學方法改革等對策。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人格魅力缺失
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處于主導地位。這樣一種特殊的地位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的言談舉止、穿著容貌等因素都會對課堂的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教師的語言更是對能否吸引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筆者通過質性研究,根據自身帶課的經歷總結幾點。首先,教師不同的穿著學生的聽課率會受影響。其次,不同的面部表情也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吸引力,教師是一個課堂的主導,當教師的面部表情嚴肅而認真,則學生會產生恭敬之情;當教師表情親切而溫和,則學生會產生親切之情;當教師表情懈怠懶散,則學生會產生倦怠懶散之情。最后,教師上課的語音語調也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
1.2 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
近年來,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就當前國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給高校的思政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和內容上,僅僅依托教材和講義進行授課,這就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實效。主要表現在當今大學生雖然有著較強的求知欲,網絡的便利條件也為大學生關注社會、關心現實提供了以前無法比擬的機會,但無論是現行教材還是教師講課都很少涉及這些方面的內容。教材是因為出版時已經是代表著過去一段時間的熱點與前沿,而老師上課時候也會考慮到一些問題是否過于敏感不好把握而放棄在課堂上援引這樣的例子。也正因此有同學反應學習結束了,收獲并不大,沒有對高中的理論進行翻新,沒有通過學習達到對社會更深刻的認識。
1.3 教學對教育對象的針對性弱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內容與社會各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內容很相似,從教育的針對性上,我們該如何根據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特點來設計、組織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就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這個方面做得還不夠。如果說教學的問題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因為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這不可否認,那么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就在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了。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問題的成因
2.1 社會環境方面原因
從國內方面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中更深層次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三農”問題、貧富差距問題越來越多。此外,在市場經濟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經濟得到大發展,但是隨著國外資本主義文化的傳入,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較大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等的存在,使得一部大學生在思想上感到困惑。
2.2 高校學生方面原因
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是大學生最重要的素質,也是評價一個大學生的重要指標,“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才無德是廢品”。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素質對于一個大學生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主要是通過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統學習而實現的。但是,由于部分大學生受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響,感覺對自己有用才會去做,選擇專業和學習課程同樣也是如此,導致了高校學生不能從思想上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他們成長成才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此導致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學生中存在偏見。
2.3 講授方法問題
有些老師直接讀PPT,學生感覺不到老師的理論水平與老師的人格魅力。同時,在一些高校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存在重視對理論體系的闡述而忽視了對理論回歸到現實問題的分析。教師單向的教育較為普遍,缺乏課堂雙向的溝通交流,導致學生不喜歡聽等問題。近年來,現代網絡教學手段的不斷提升,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的方式,但是,隨著擴招學生人數的不斷擴大,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限,大班教學始終存在,這種教學方式造成的互動性差,也間接造成了理論與實踐脫節。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問題的對策
3.1 理論回歸生活
讓我們宣揚的意識形態理論回歸生活,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標準,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創新的重要途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回歸現實生活,是其教育教學內容接地氣,與時俱進的需要,也是當今00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更是當代國家意識形態傳播的現實要求。理論來源于生活,只有回歸到生活中,才能升華理論認識。
3.2 進行適當的考試與教師評價方法的改革
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行的考試方式以開放式、隨機性的線上考試為主,這樣的考核方式比較粗狂,隨機性較強,不利于管理,缺乏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考察,同時也不利于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考查,雖然便于操作,但弊端很多。雖然現如今強調素質教育,但是考試仍然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標準之一。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的把控上可以有所變化,在考試方式上進行優化,學校可以組織統一的考試,采取開、閉卷相結合的考試形式,為了避免只以期末考試成績為標準,為避免考試方式過于粗狂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壓力而出現學習松懈的情況,可以把期末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整合在一起,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可以低一點,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可以高一點。
3.3 具體教學方法改革
首先,以筆者自身的兼職代課經驗來說,學生每節課能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同時,一節課之內能接受的知識也是有限的。所以筆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節課只傳授一個核心理念。其次,教師應該注重參與式、互動式教學,不同的內容可以組織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學模式,讓學生作為參與者而不是接受者,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讓學生在這堂課中有“存在感、獲得感”,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組討論、內容演講、案例分析等等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創造“想起來,站起來、說起來”的機會,引導學生去思考,提高學習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參與感,增強教學互動性。最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注重情感教育,讓理論課充滿溫情。
參考文獻
[1]王秀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創新研究——以回歸生活世界為視角[J].韶關學院學報,2016(3).
[2]王學儉,李新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作者簡介
張祖豪(1993-),男,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反貧困、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