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江鑫
摘 要: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伴隨科學的不斷進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不斷涌現,人類進入了數字化、網絡化的時代,并開啟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依托互聯網技術,第三方支付沖擊了傳統面對面交易,打破了空間的距離,加快了商品之間的交換與流通。在其快速發展的背后,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為了規范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監管,首先要明確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在法律上的定性,以法律來有效規制互聯網第三方支付行為。為此,本文在界定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法律性質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互聯網第三方支付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并由此提出了完善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法律問題
當支付碰上互聯網,必將開啟一場變革之旅。目前,互聯網第三方支護已成為人們日常消費的主要支付方式,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傳統的現金支付已“退居二線”,互聯網支付無處不在。作為一個為網絡交易提供保障的獨立機構,第三方支付平臺是一個有盈利潛力的電子商務模式,是一個起到擔保作用的獨立機構,相比傳統銀行業存在本質差異。傳統銀行只具備資金傳遞的功能,無法約束、監督交易雙方。而第三方支付卻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陷,可以站在一個中立者的角度保證整個交易公平、公正、公開化。
1 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法律性質的界定
為做好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監管工作,需在法律上明確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法律性質,完善法律制度。目前,關于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法律法規還不完善,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地位學術界尚未達成定論,目前存在金融機構說與非金融機構說。在金融機構說中,學者陳旭光認為,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服務不單單有技術方面,還可提供支付結算服務。學者李伏安也認為,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服務不僅涵蓋支付,還有虛擬銀行。為此,部分學者還將其分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筆者認為,持銀行金融機構說觀點的學者,主要是基于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資金結算業務,但并沒有從實質上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貨幣結算業務進行深入分析。按照《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相關規定,轉移貨幣資金服務是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主要服務類型,支付結算仍以銀行為主,在貨幣結算過程中,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主要提供一個支付貨幣結算的過程,僅僅是負責信息傳遞,并沒有真正地參與支付結算,因此,并不能簡單地將其看做是銀行金融機構。
針對持非銀行金融機構觀點的學者,筆者認為,在服務類型中,即便是互聯網第三方機構起到了信用擔保作用,按照《非金融支付機構服務管理辦法》規定,明確將其界定為非金融機構,在于加強行業規范管理,防范金融風險,穩定金融程序。但對其設立條件、承擔責任并未明確化, 還需另行規定,這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法律問題。
2 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法律存在的主要法律問題
2.1 互聯網第三方沉淀資金孳息的利用不充分
支付網關模式下,因用戶可直接對接銀行,并不會出現沉淀資金問題。因貨、款存在不同步現象,在第三方支付平臺賬戶內可逐步出現一大筆留存資金,在《支付機構用戶備存金管辦法》相關規定中,存款資金也被成為儲備資金,是支付平臺實際收到的預收款。關于存款資金的法律性質,目前,主要存在三種理論,即沉淀資金屬于電子貨幣、屬于存款、屬于保管合同。針對上述三種理論說法,筆者較為贊同第三種保管合同標的物說。法律規定只能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貨幣,在法律上第三方支付平臺并沒有依據,若將存入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看做是用戶和第三方支付平臺商定的主體內容更為合適。此類標的物具有一定虛擬化性質,基于雙方合同約定,或自身信用程度,第三方支付平臺可管領及控制此筆資金,從而保證在平臺上買賣雙方能夠順利交易。但目前,存在的問題在于互聯網第三方沉淀資金孳息的利用不充分,如大量閑置資金一直在第三方支付平臺存放,也無法充分使用,從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出現一個沉淀資金無法移動的現象,甚至會對其發展起到制約作用。為此,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法律規范,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行為起到積極、健康的指導。
2.2 互聯網第三方支付金融犯罪問題
隨著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平臺數量也在迅速增長,這種支付方式更便捷、開放性更大,這些便利也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如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轉賬形式,規避銀行對貨幣資金的監管,“洗黑錢”等,此外,第三方支付機構還存有掩飾資金流向的功能,自《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實施之后,意味著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進行境外支付,這種情況下,很難查找到資金來源。在金融犯罪中還存在信用卡套現風險,這些問題究其根本都在于法律體制的不完善。
3 完善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措施
3.1 確立和規范沉淀資金孳息的利用方式
伴隨網絡信息化的迅速發展,互聯網第三方支付行業規模持續擴大,如何規范第三方支付平臺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第三方支付平臺沉淀資金孳息問題較為普遍,對其充分利用,必須做到法律化、規范化與制度化。
首先,要對沉淀資金產生的利息加以有效利用。在有利于用戶的原則下利用孳息。以此為基礎,通過政府成立的專門機構管理大量利息。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產生問題時,此機構可通過該資金的合理利用,來適當救濟用戶的權益。
其次,平臺應和用戶簽訂協議,約定由經行政審批認可的專門機構來管理此項沉淀資金,或投資,在投資獲利時,當達到某個額度應按約定給用戶返利,但在約定中,同樣要告知用戶所需承擔的風險。
最后,通過法律手段規范利用沉淀資金孳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遵循經濟規律,在立法層面加大對第三方支付平臺中沉淀資金及利息的規范與管理,在法律層面理清第三方支付平臺存在的法律關系,加大法律制度的制約作用。
3.2 加強對金融犯罪的風險防范
在第三方支付行業迅速發展的今天,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互聯網金融犯罪提供了一個平臺,正因為法律的固定性與滯后性,導致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力量不足,大量互聯網金融犯罪行為不斷涌現,將對社會秩序、金融市場的安全系數造成嚴重影響。基于此,必須完善立法、加大監管力度、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從而有效打擊犯罪及促進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有序、健康發展。針對信用卡套現行為,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深化信息共享,加大第三方支付平臺內部監管制度,及時對可疑行為進行報告,本著謹慎審查、嚴格監管的原則,讓違法行為無處藏身。此外,還應建立多元化反洗錢制度,在完善立法的基礎上,確定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義務與責任,做好監管工作。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互聯網的普及,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日漸增多,作為網絡購物中的新型支付方式,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是否安全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目前,我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還存有缺陷,如資金安全問題、信息安全問題、內部風險等,這些問題若不及時解決,將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從事違法犯罪行為,常見的包括信用卡套現、洗錢等。同時,由于法律的固定性與滯后性,關于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方面我國具體規制中仍存有一定漏洞,如監管不到位、沉淀資金孳息不充分,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障難等。此類現實法律問題亟待處理,為此,本文以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法律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為我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劉淑波,李雨旋.論第三方支付的法律監管[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04).
[2]張敏.我國第三方支付下沉淀資金利息的監管路徑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