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鳳 盧燕
摘 要:在強調通識教育的今天,開展水教育是大學生進一步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培養高尚的理想情操和愛國情感的迫切需要。水文化育人不只是簡單地講授、傳播水情、水文化等,更是一項以水利社會實踐為主,與當代水利事業發展緊密結合的開放式育人方式。本文結合四位一體互動合作的水文化育人模式的進行探討,以期對其它水利院校對水文化育人模式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水文化育人;四位一體;“教學欣賞、情感體驗、社會實踐、服務社會”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優質院校2018年水文化育人體系建設專項研究課題項目“基于“教學欣賞、情感體驗、社會實踐、服務社會”四位一體互動合作的水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WH2018016)。
本水文化育人模式按照實地調研→案例分析→確定學習領域→形成學習情景→文化素養提升→社會服務的思路,將環境模擬法、情景模擬法、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賞中做貫穿在學習領域中的方式進行改革。中國作為世界上嚴重缺少水資源的國家之一,應更加注重迫在眉睫的水文化教育和水文化育人模式的改革。
1 水文化及水文化育人模式的內涵
1)水文化。廣義的說:水文化可以理解為人類從朦朧無知的混沌時期走向科技昌明時期對水和宇宙萬物的一種獨特的理解、認知和文化現象,是一定社會時期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是人類從畏懼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和在興利、除害、營建、休閑、游樂等社會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說:水文化是人類通過實踐、認知、感悟并用以記錄、詮釋、評價、謳歌、自娛和指導一切涉水行為的社會意識形態;她也是古代先民在恐水→避水→辨水→用水→防水→治水→品水→親水→賞水→玩(弄)水等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而形成的工程、教育、科技、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2)水文化教育模式。水文化教育模式這里特指“教學欣賞、情感體驗、社會實踐、服務社會”四位一體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包含視頻、影像、工程、實操等形態的育人模式。在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這所水利類高職院校中實施這種育人模式有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平臺條件和天然的學習氛圍。
2 全方位創新水文化育人的模式
1)教學欣賞。將課堂搬進巴渝水文化特色教育基地---展覽室、博物館。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巴渝水文化的水歷史、水文化的發展脈絡。水文化育人課堂采取環境模擬法、情景模擬法再現當年水文化、當今水利工程、水利工匠人,培育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具有一顆“愛水、惜水”的心,培養他們具有“親水、樂水”的高尚情操。2)情感體驗。根據聯合國《2018年世界水發展報告》,目前世界有十九億人生活在水安全無保障地區,2050年這個數字可能達到三十億人;目前全世界有十八億左右的人飲用著沒有做任何處理的飲用水,并且對于與水相關的疾病也沒任何預防和防治;目前全世界所生產的污水接近有百分之八十沒有進行處理而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中國是世界上嚴重缺少水資源的國家之一,我國尤其是西北缺水非常嚴重。越來越嚴重的水問題、水危機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水文化育模式作為一種有效手段,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作用,教學內容針對“知水、懂水”常識、“節水、用水”的規范、“水多、水少、水混、水臟”的狀況,通過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等方法加強教學的真實性、演練性。3)社會實踐。水文化育人不但停留在校園內、課堂上,還可以采取任務驅動法,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節能環保日、低碳經濟等活動日,到學校附近的廣場、社區、學校、企業、農村、重大水利工程等進行現場調查及宣傳。讓學生加入到水文化宣傳的隊伍中,實踐中會增強學生的興趣。4)服務社會。我校實訓基地建設中有3D打印設備,課堂內外師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雕刻設備,培養學生水文化產品的創新設計能力和制作能力,形成賞中學、學中做、做中賞的情操和工匠精神。
3 全方位構建水文化育人的特色育人體系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高素質人才的輸送基地,作為水利類特色院校,作為優質水利高職院校,同時擔負著對重慶市水資源保護與管理、三峽庫區水資源保護等義務和責任,學校為全方位構建水文化育人體系,主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
1)“搭建一個平臺”。在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領導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重慶市水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重慶市水文化研究會),建立了與各界進行交流與研究的水文化學術平臺。學校依托水利類辦學背景,挖掘重慶乃至全國的水文化、水資源、水環境、水工程等,為師生提供“教學欣賞、情感體驗、社會實踐、服務社會”的平臺和基地,在課堂內外宣傳水文化保護的思想和意識,開展大量的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設活動,激發學生對水文化育人模式的熱情。2)“創建一個展覽室”。學校通過招投標的方式建立了一個集水文化宣傳、教育、研究、水利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水文科普展覽館,老師在水文化育人課上通過“情感體驗”互動方式讓學生知水、愛水、懂水、節水,通過讓學生觀看水文化工程、事跡等的育人模式向學生普及水文化知識、積極開展水文化宣傳與教育、面向校內外學生開展水文實習。展覽室的創建為水電學子深入了解水文化、為老師改革水文化育人模式奠定了基礎。3)“創辦一個刊物”。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2014年創辦了《巴渝水文化》期刊,主要有科研處牽頭,各位二級部門協助。本刊為學生和老師提供了及時書寫水文化研究動態、水文化育人模式的改革、水文化活動等的平臺,同時也為弘揚巴渝水文化、展示巴渝水文化研究成果和推動水文化和水利精神提供有力的有力刊物保障。4)“開展一系列活動”。水文化不僅是中國人民的話題更確切的說是一個全世界的話題。2006年世界水日的主題就是“水與文化”。作為水利類院校,我校積極的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水文化課程”等活動和課程中開啟“教學欣賞、情感體驗、社會實踐和服務社會”四位一體獨特的水文化育人模式,同時秉承“上善若水,學竟江河”的校訓,通識學院開辦“上山大講堂”,邀請許多水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舉辦一系列與水文化相關的講座,讓同學們深入了解水文化、水利工程、水利人物,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節水、愛水、護水、親水。5)“形成一批成果”。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巴渝文化》專刊,開設了水文化專項科研項目,近幾年師生還共同編寫了著作《巴渝水文化概論》,作者有幸編寫巴渝古鎮水文化章節,課內外與學生共同探討水文化與重慶文化的關聯,在這種討論與輔修水文化導論課程中推進水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影響。近年來立項《重慶三峽庫區水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巴渝特色水文化教育內容體系建設研究》等水文化研究市級項目七項、院級項目十余項,促進教師在教授水文化的同時積極投身水文化保護的實踐中。
4 結論
教學欣賞、情感體驗、社會實踐、服務社會”四位一體互動合作的水文化育人模式不僅是高校教師保護水環境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一種大學生在課堂上、在實踐中、在實操中了解水歷史,充分感受水文化的博大精深,潛移默化中學習水的品性,傳承水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吳松,程得中等著.巴渝水文化概論[M].黃河水利出版社,2017年8月.
[2]秦素芬.水利高職院校水文化教育的創新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7).
[3]朱潔晶.高校“以水育人”特色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浙江水利水電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9).
[4]樓玉宇,雷春香.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做精做強水文化品牌---浙江水利水電專業學校開展水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2011(4).
[5]黃正福.將水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以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7).
[6]楊鋮.芻議水利院校構建系統水文化教育體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9).
[7]詹杏芳.水文化在水利高職院校的育人功能分析[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8]劉貴蓮.浙江特色水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2013(3).
作者簡介
權鳳(1986-),河南商丘人,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建筑裝飾設計、水文化教育。